孟子:孟子(約371年前-289年前。)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生於戰國時期。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11年4月),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莊子: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生於宋朝,祖上是宋朝的國君宋代公。
老子:生於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詳,周代春秋時陳(後入楚)人,生於縣(古縣名,史學界壹般認為在河南鹿邑縣)。
2.主要成績不壹樣。
民本思想與仁政理論。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禮”的德性和美德。道德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育人為目的,以天道通人性,適時將中庸之道轉化為方法論的完整思想體系。
莊子:在哲學上,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的道理就是修身,思想想到國家,國家想到世界。”意思是大道之精用於修身,其盈用於治國,其糟粕用於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遵循這個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壹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的、變化的。事物本身就是陰陽的統壹。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也就是陰陽轉化。法(德)來自於事物的法(道)。
3.主要作品不壹樣
孟子:《孟子》壹書是孟子言論的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 * *,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見(仁政、王霸之辯、民本、尊君是非、重民輕君)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經典。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編詩、著書、禮樂,編《周易》,編《春秋》。
《莊子》:莊子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授藝術史》和《文學》共記載了52篇文章,而這個版本有33篇。其中,內章七篇,外章十五篇,雜章十壹篇。這種哲學思想體現在《內篇》、《萬物之論》、《逍遙遊》、《大宗師》中。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關之前寫了壹部五千字的《老子》壹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名著。
擴展數據: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理想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世界上的人彼此相愛,愛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家人,還有父母和孩子。
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這種策略把道德和禮貌應用到人民身上,收緊等級制度,把貴族和平民完全分為被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打破了原來貴族和平民的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時期有著深厚宗法禮制傳統的魯。此時,周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之間爭鬥不斷,造成了“喪王、廢禮義、失政權、家絕天下”的社會現實。“無君無臣無父無子”成為那個時代的特征。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精神和信仰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 * *同構成為孔子政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和“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莊子
百度百科-孟子
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