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盛行於周、秦、漢,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後來由於南宋的奸臣,國破家亡。宋恭帝趙顯被忽必烈俘虜後,壹部分文武大臣隨主北上,壹部分隱居民間。文武之術也紮根於民間秘笈,不斷傳承。直到明末清初,原本不公開的文武技藝,被鄒系統整理完善,定名為梅花拳,流傳於世。鄒也被後人尊稱為“梅泉祖師”。
據史料記載,梅花拳開始在民間流傳。清朝康熙年間,鄒的武功日臻完善,名聲大振。為了將梅花拳推廣到民間,他離開徐州前往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廣瑞、王、孟有德為徒,並傳授武功。三人學藝後,傳拳,用不同的方式傳授技藝。
蔡廣瑞在開州接到韓化禮、孫蟠龍後,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了八裏莊的為徒(即康熙帝仁辰年間的吳(1712))。之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今憑祥縣)馬莊橋(今後馬莊)收張福為徒。他在馬莊橋教授武術,後來又收了他的弟子李進德、徐金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廣瑞命李、徐、鄭三人前往河南迎接壹代宗師鄒。這就是武林中流傳的“三德求師”。鄒被請到馬莊橋後,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教藝,“壹時弟子不下百人”。由於鄒極高的技藝和精湛的拳法,梅花拳很快就在平邑傳開,傳遍四面八方,名揚武林。
梅花拳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獨特而優秀的拳種,至今仍保留著其傳統精髓和原始的傳承形式。2006年5月20日,梅花拳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希玲經國務院批準,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邢臺梅花拳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