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固《通幽賦》中有“北佐知其倚”之說,足見其意。在邊塞附近住著壹位老人。老人精通命理,善於預測過去和未來。有壹次,壹個老人的馬,無緣無故(大概是母馬發情了)掙脫了,跑到胡人住的地方。鄰居來安慰他,他心知肚明,心平氣和地說:“這不是福嗎?”幾個月後,丟失的馬突然又回家了,帶著壹匹胡人的好馬。鄰居們得知後都來祝賀他的家人。老人無動於衷,心平氣和地說:“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災難嗎?”老人的牲畜養了很多好馬,兒子尚武,喜歡騎馬。有壹天,他的兒子騎著壹匹猛馬去野外練習騎射,猛馬失控,把兒子重重摔在背上,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吊唁。老人平靜地說:“這不是福嗎?”又過了壹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進入要塞。四鄉八鄰的壯丁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參加戰爭。傷亡不計其數。邊塞附近的居民,十間房,九間空房,都在戰爭中喪生。只有老人的兒子因為瘸腿殘疾沒有參戰。所以,這對父子可以保命,共度余生。所以,福可以化為禍,禍也可以化為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無法預測。
宋維泰《董璇錄》?三司使曰:“城池易毀;魯公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楚破蛇,焉知非福。’"陸遊《長安路》詩:"判官分鹿是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後來發展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禍",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無常,或比喻禍福可以兼得,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這個矛盾的對立雙方,都在壹定的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相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