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史家左丘明所作。本文以《春秋》年譜為基礎,按時間順序,敘述了從路引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255年的歷史。雖然是按魯的時間順序,但是包含了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這本書文學成就很高,敘事有序,重點突出,語言簡潔生動,文筆優雅,對後世文學發展影響很大。《左傳》的突出特點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行人的豪言壯語,註釋清晰準確,詳適,言簡意賅;編劇簡潔精準,文質彬彬,人物形象生動。往往是幾句話就能讓讀者看到這個人,聽到他的聲音。它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為後來的敘事散文樹立了榜樣。“傳”即註釋,《左傳》是對儒家經典《春秋》的解釋文本。《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本文相關寫作背景見“名校聯盟”。
2.歷史書的風格
①通史:對歷史事件從古至今不間斷的敘述,如《史記》。
(2)年代體: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相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3)國家體例:以國家為單位記載的歷史,如《戰國策》。
(4)斷代史:記載某壹時期或某壹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編年史:以事件為中心,相關的專題材料匯集在壹起,最早是南宋袁術所創,如袁術《編年史·資治通鑒》。
⑥傳記:通過敘述人物的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中國古代年表。
我們現在使用的年代學方法是公元年代學。這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年表方法,從耶穌出生的那壹年算起。中國古代有兩種主要的年代測定方法。
壹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號來記錄年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是貞觀,公元627年稱帝,稱為貞觀元年。明朝末代皇帝四宗(朱由檢)登基時被封為崇禎,四宗(崇禎皇帝)自縊的年份是崇禎十六年。從漢武帝開始就有了爵位。
還有壹個科學年表:幹部和支部年表。
比如“甲午戰爭”和“辛亥革命”,其中“甲午戰爭”和“辛亥”是年份名稱,都是從幹部和支部的年表法得來的。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統稱。甲、乙、丙、丁、徐、己、庚、辛、任、歸稱為天幹(又稱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海稱為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幹地支依次搭配組合,其方法是奇數天幹配奇數地支,偶數天幹配偶數地支。從甲子到桂海正好需要60年,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60甲子。古人用這種方法來確定年、月、日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