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明朝有幾個皇帝?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被揭露了。

明朝有幾個皇帝?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被揭露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承元朝,開啟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他的年號是大明,上承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文健)、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

1,朱元璋(1328-1398)於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明朝建立於1368年,定都南京。他於1398年去世,享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登基,年號“文健”1398,在位5年。

2.朱允炆,明惠帝,不是明朝遺腹子。清乾隆元年,謚號謚號“恭民會皇帝”,史籍稱文健皇帝。性優柔寡斷。

惠帝,曾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封了皇族,二十多個兒子都是封侯,派駐各地。惠帝登基後,為統壹軍政,削封諸侯,觸怒諸王。燕王朱迪於1402年入侵南京,惠帝說他被燒死了,逃走了。

3.朱迪(1360-1424)登基,年號“永樂”1402,在位23年。

朱元璋第四子朱迪於1420年推翻明惠帝獨立,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永樂大典》。1424年去世,享年65歲。

4.仁宗朱高熾(1378-1425)即位,年號“弘熙”1424,在位1年。

明太祖成祖的長子仁宗政治上很清醒,采取了壹些措施來緩和社會矛盾。1年在位,1425年去世,享年48歲。

5.玄宗朱瞻基(1398-1435)即位年號“宣德”1425,在位11年。

仁宗的長子玄宗,像他的父親壹樣,更能聽取他的副手們的意見,並將仁宗稱為“任緒安的統治”。玄宗統治時期,君臣關系融洽,經濟穩步發展。玄宗死於1435年,享年38歲。

6.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號為“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玄宗長子英宗即位時年僅9歲,被宦官王鎮獨占。1449年,瓦拉大舉南侵,王鎮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民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才再次即位。他於1464年去世,享年38歲。

7.景帝朱祁鈺(1428-1457)即位,年號“景泰”1449,在位9年。

唐玄宗的次子英宗被俘後被立為皇帝。他登基後,被用來自貶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拉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拉回到英宗。英宗被放回去後,景帝把他軟禁起來,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英宗又被立為皇帝。景帝死於1457年,30歲。

8.憲宗朱見深(1447-1487)登基,年號“成化”1464,在位24年。

英宗長子憲宗精於法術,縱情女色,致使宦官“奸霸朝政”。1487年,憲宗去世,享年41。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即位,年號“弘治”1487,在位19年。

孝,憲宗三子。孝宗的“續常政,大開其口”,改變了英宗朝以來奸臣當道的局面。被譽為“中興之主”。他於1505年去世,享年36歲。

10,朱厚照(1491-1521)登基,年號“鄭德”1505,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他是明朝有名的荒唐事皇帝,好色好色。他於1521年去世,享年31歲。

11,世宗朱厚幹(1507-1566)登基,年號“嘉靖”1521,在位46年。

世宗時,憲宗孫,父興。世宗前期做了很多,殺了宦官,饒了百姓,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而死,享年60歲。

12,穆朱總即位,年號“隆慶”(1537-1572),在位7年。

世宗的第三個兒子穆宗。在位7年,卒於1572年,時年36歲。

13.朱翊鈞皇帝(1563-1620)於1572年登基,在位48年。

宗申,穆宗的第三個兒子。即位時才10歲,陳太後和李貴妃主持朝政。宗申主政後,深居簡出,縱情享樂,政治腐敗。宗申當政時,北方的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王朝,窺視中原。宗申於1620年逝世,享年58歲。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於1620登基,在位時間為1。

光宗,宗申的長子。他是壹個貪婪好色的皇帝。他在即位當天就因為貪欲過度而病倒,後來又因過度使用朱砂而死。39歲的時候。

15,朱由校(1605-1627)以“天啟”1620的稱號登基,在位8年。

Xi政治腐敗。努爾哈赤派,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太監魏忠賢,導致趁機攻占沈陽。熙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16,四宗朱由檢(1610-1644)即位,年號“崇禎”1627,在位17。

光宗第五子四宗。即位後,所以魏忠賢,非常勤政,奮力振作,卻難以扭轉,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北方皇太極不斷騷擾侵犯,在崇禎疑神疑鬼,剛愎自用。最後,1644年,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35歲的時候。在他死前,他在他的藍色長袍上寫了壹大本書,“不要傷害任何壹個人。”

南明皇帝:

朱由松安宗建皇帝弘光(1644-1645)即將接受考驗。

朱邵宗祥(1645-1646)隆武皇帝。

朱玉玉文宗節邵武靈少武皇帝(1646)。

朱由朗的趙宗匡皇帝做了壹個萬年歷(1646 ——1662)來做壹個永陵。

明朝皇帝名單是指從明朝第壹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第四個皇帝朱由檢的16個明朝皇帝。

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變遷史有兩條線索,壹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鬥爭,二是皇帝與宰相的權力鬥爭。然而,人們往往會忽略權力博弈中另壹個實力較弱的群體——由普通官僚組成的官僚集團所形成的利益集團。參考皇權和相對權的名稱,我們不妨稱之為臣權。

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實力的原因,大臣權力無法與皇權或相對權相抗衡,只能起到被皇權和相對權徹底壓制的作用,在歷史舞臺上沒有什麽出彩的表現。但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大臣權力可以左右壹個王朝的發展走向,甚至最終命運。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相對力量被極度削弱甚至完全缺失。

縱觀歷史,相對力量壹直在不斷被分割和削弱。從漢代的壹相到唐代的兩相,到宋代的多相,再到明代的無相。大臣的權力從集權到分權,從強大到空虛,從有到無,而大臣的權力在大臣權力的加速衰弱中不斷加強。在明朝,長期蟄伏的大臣權力等待著復蘇的春天。

第壹,廢除皇權,加強皇權

公元1380年至1392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怒殺馬車夫事件為起點,在胡發動了壹場持續12年、三萬余人頭落地的大風暴。這場風波不僅徹底消滅了建立明朝的英雄集團,也徹底宣告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的死亡——不允許繼承人重新立宰相,尉官們敢以重典待邀者...後人說,改祖制者,以漢奸論處。

先不說朱元璋的功過,但廢除丞相制度絕對是朱元璋壹生最大的錯誤。

存在即合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的存在自然是有道理的。總理制度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宰相在管理國家官員方面比皇帝更“專業”,皇帝和宰相的雙頭制也符合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其次,宰相作為皇帝的代言人,在皇帝和臣民之間起到了緩沖的作用;最後,在必要的時候,宰相可以承擔政治責任的罪責,成為廣大臣民不滿情緒的發泄點,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乃至肉體生命來維護皇帝的“永恒智慧”。

但是宰相制度也有壹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領導諸侯的宰相客觀上有挑戰皇權的政治資本,歷代宰相侵占挪用部分皇權的例子也不少。如果宰相有什麽不壹樣的野心,對皇權的安全肯定是災難性的。

出於對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皇權的迷戀,朱元璋下決心徹底取締宰相制度。

廢除宰相後,皇帝需要直接掌管大臣,必須親力親為,皇帝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無疑增加了。對於超人和工作狂朱元璋和朱迪來說,這可能不算什麽,但對於後來的朱允炆、朱高熾和朱瞻基來說,這就有點讓人不知所措了。因此,在明宣宗年間,初步形成了內閣制。所謂的內閣,其實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團隊,幫助皇帝計劃和處理壹些日常工作。從表面上看,內閣具有首相的壹些職能,似乎被視為“山寨版”的首相。但本質上,內閣和首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首相人數少,權力相對集中,而內閣由數名成員組成,且多數情況下成員來自不同的政治派別,權力分散且受到嚴重制約,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其次是名分問題,有壹種說法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內閣成員普遍級別低。他們畢竟只是私人秘書,名分和威望達不到宰相的高度;最後,在政治立場問題上,宰相與皇帝關系密切,是皇帝的忠實代言人,與皇帝穿壹條褲子,而內閣成員與大臣關系更密切,在皇權與臣子對抗時傾向於臣子。

簡而言之,內閣作為相對權力的山寨版,已經被嚴重分散和削弱,不再有壓垮大臣的實力,甚至政治立場更多時候是倒向大臣權力。至此,宰相制度完全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廣大的普通官僚(甚至內閣成員)為了表達相同的利益,形成了強大的大臣集團。雖然這個群體沒有明確的組織,但他們的合作組織能力超過了許多組織良好的群體。基於從眾、不怨天尤人的心理優勢,他們往往能非常默契地達成攻守同盟,迅速形成強大的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從而迫使皇帝就範。當皇帝要發動反擊或者復仇的時候,就是老虎吃天,無處可談。難道他殺不了所有的大臣嗎?所以皇帝的鐵拳大多打在空中,而大臣的拳頭則吸引了肉。皇帝對大臣們的反擊就像美英遇到遊擊隊——妳打他們的時候他們在哪裏?當他們打妳時,他們無處不在。從朱瞻基到明朝,大臣權力幾乎完全壓制了皇權,這與朱元璋的初衷相去甚遠。真是諷刺。朱元璋廢除相權,加強皇權的初衷並沒有實現。宰相制度廢除後,後來皇帝的皇權不是加強了,而是壹步步削弱,直至完全邊緣化。

朱元璋廢除相對權力,加強皇權的運動,以宰相的悲劇開始,以皇帝的悲劇結束。播下了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

第二,皇權對大臣權力的徹底挫敗

明代皇權與臣權之爭的壹個重要節點就是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很年輕就登上了皇位。此時經過幾十年的磨合,大臣群體已經初具規模,少爺和老大臣自然強勢,皇帝的權力已經被大臣們瓜分。年輕的朱祁鎮顯然對權力蛋糕的分配方案不滿,非常想拿回自己的那壹份。

極度虛弱的朱祁鎮找到了壹個他認為合適的全權代表發言人——太監王鎮。盡管王鎮的威望和能力有許多先天不足,但目前他是唯壹與皇帝穿壹條褲子的人。朱祁鎮選擇了他也是壹件很無奈的事情。不可否認,王鎮在抑制大臣權力、加強皇權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雙方的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和升級。

公元1449年,王鎮的壹次外交失誤引發了蒙古瓦拉部與明朝的邊境沖突,也成為皇帝與大臣全面沖突的導火索。由於事件的起因是王鎮,大臣們普遍以活潑的態度看待即將到來的武裝沖突,他們甚至惡毒地推薦毫無軍事經驗的王鎮參戰。壹種惡毒的看王鎮笑話的態度得到了大臣們的壹致認可。沒有人願意去擦王鎮的屁股,當然也沒有人敢去,因為那會得罪眾怒,而這個黑鍋絕對會落得個不好的下場。大臣們在等待王鎮的失敗。王鎮戰敗的消息壹傳來,期待已久的推翻國王運動的大幕就將拉開。引起邊境沖突,開局不利,宦官不得幹預政治...有很多致命的帽子。

沒有軍事經驗的王鎮被迫參加了戰爭。為了建立強大的勢頭,為自己找到最大的責任盾牌,王鎮鼓勵23歲的朱祁鎮使用個人探險。於是五十萬明軍浩浩蕩蕩的出去了。

這場戰爭的過程沒有什麽值得寫的。總司令王鎮軍事無能,大臣不作為(壹個極端的例子是,明軍在關鍵時刻被困土木堡時,身在傅玄鎮的連長楊紅下令封城,拖延十五天才出兵收拾殘局),戰爭勝負毫無懸念。

明軍在土木堡遭到蒙古軍的攻擊。明軍幾乎全軍覆沒,王鎮在混亂中死去,明英宗朱祁鎮成了蒙古軍的俘虜。如果贏得寶藏的蒙古人抓住朱祁鎮,直接進京殺了他。

皇帝被俘,外敵入侵,國家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消息傳到北京,大臣們的第壹反應不是考慮“國無君”、“保衛首都”等緊迫問題,而是整肅王鎮勢力。清洗過程極其瘋狂,甚至出現了王鎮的三名親信在法庭上被打死的鬧劇。直到王鎮的勢力被徹底清洗後,大臣們才想起這個帝國還缺壹個皇帝——可見在大臣們的心目中,皇帝就是這樣的。

王子們擁立朱祁鎮的兄弟朱祁鈺為新皇帝,並徹底拋棄了朱祁鎮,這讓他們很不高興。這種拋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他們甚至想直接殺了朱祁鎮——當蒙古人來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守衛北京的明軍毫無顧忌地向蒙古軍隊開火,雖然他們清楚地知道朱祁鎮就在蒙古軍隊中。

群臣對強大皇帝的不滿和拋棄,撕下了最後壹塊遮羞布。

之後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讓蒙古人失敗。朱祁鎮開始了他七年的監獄生活。七年後,他被釋放。因為蒙古人也發現這個被大明臣民拋棄的可憐人是個沒用的廢物。獲釋後,朱祁鎮回到中國,成為南宮“太上皇”的囚犯。

但是,皇權和大臣權的鬥爭並沒有結束,因為經過七年的歷練,朱祁鈺這個廢物越來越強大,新壹輪的帝臣之爭已經開始。

對於諸侯來說,在皇權和臣權的博弈中,為了臣權利益最大化,國家機器只能掌握在諸侯手中,皇帝必然是個廢物。如果皇帝不是廢物,試圖幹預國家大事,就會被大臣們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廢物。朱祁鈺顯然沒有意識到土木堡的變化和他得到支持的幕後真相。

朱祁鈺的好日子結束了。

景泰八年(1457),將軍石亨和太監曹吉祥領兵進入南宮,釋放並重新擁立朱祁鎮為帝,從而廢除了朱祁鈺的皇位,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其實是壹小撮政治投機者的政治賭博,未來的政局不在投機者手中,而在大臣們手中。如果部長們反對政變,他們可以很快消滅這壹小撮反革命暴徒。所以在整個奪門過程中,大臣們對政變的態度是決定最終結局的決定性因素。那麽大臣們對政變是什麽態度呢?默許。這壹次,部長們放棄了朱祁鈺,選擇了朱祁鎮。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現在的朱祁鎮更像是壹個廢物——靠威望,靠被外敵俘虜的威望?就性格而言,這麽多年的囚徒生活磨平了他的棱角。從意識上來說,受了這麽多苦,是時候記起來了。朱祁鎮更像壹個廢物,自然也更像壹個皇帝。他的大臣們這次投票支持他。

不出所料,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很識趣地留在宮中,不問政事。他已經完全失去了與部長們對抗的資本和勇氣。

皇權對大臣權力的怯懦已經持續了幾代人,我們甚至懷疑朱祁鎮是否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給了後代。繼朱祁鎮之後,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和朱載垕也相繼出現。他們繼續回避和妥協部長權力的挑戰。

在五帝中,只有嘉靖皇帝朱厚熜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禮儀之爭。

嘉靖皇帝的生父是興,不可能繼承大統。然而,由於前皇帝朱厚照的缺席,朱厚熜能夠以附庸的身份繼承王位。

嘉靖登基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給死去的父親獻上壹個王,讓他當皇帝。嚴格來說是違反禮儀的,但沒什麽大不了的。說到底,這只是壹個死者的虛名。然而,具有敏銳政治嗅覺的大臣們卻不這麽認為。他們對這壹事件的解釋是對皇帝試圖幹預政府事務的試探性攻擊。皇帝選擇了壹個看似不起眼的節點攻擊。如果成功了,必然會擴大戰果,步步擠壓大臣。我們不知道嘉靖的本意是不是這樣,至少大臣們是這樣認為的。

絕不讓對手的進攻意圖得逞,大臣們非常默契地達成了攻守同盟。我寫信反對皇帝的提議,直到220多名官員跪在左順門,以集體請願的方式向皇帝施壓。壹些激進的部長甚至喊出了“今天是去死的日子”的口號,並揚言要去死。為了更大的東西而死值得嗎?這不是有意找皇帝的茬。這是什麽?

憤怒的嘉靖動用了維護皇帝權威的終極武器——權杖。180多名官員被當眾脫褲子打屁股,17名倒黴蛋被打死。相當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官員居然報名打屁股,被皇帝打屁股甚至成為很多明朝官員的最高理想(海瑞甚至以被皇帝打死為榮),大臣群體意識下的從眾心理和不責眾心理再次達到極致。

這場禮儀之爭以嘉靖皇帝的勝利而告終,但他贏得了面子,卻失去了理子。禮儀之爭之後,皇權和大臣權的對抗幾乎不可調和。行動不便的嘉靖皇帝也漸漸失去了政治熱情和勇氣,開始沈迷於修仙煉丹。連哥不是仙丹,是孤獨。

嘉靖終究沒有擺脫廢的命運。

皇權與大臣權的三次較量——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和禮儀之爭——都以皇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面對強勢的大臣權力,皇帝只能是個廢物。

第三,新總理權力的恢復徹底擊敗了大臣權力

在皇帝、大臣和人民共同存在的社會形態下,皇帝和大臣是天然的盟友,他們都屬於統治階級。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通過壓榨人民來實現自己的利益。但隨著朝代的發展,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會因奢侈和腐敗而逐漸升級。當人民負擔沈重,近乎革命的時候,皇帝為了王朝的延續,會用壹個有權勢的人物(通常是宰相)來壓制大臣們所代表的既得利益,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緩解階級矛盾。

封建王朝中後期的大部分改革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宋代王安石變法和明代張變法。

說起張,他絕對是明朝歷史上的壹個另類。正如萬歷初年的內閣記錄。他得到了皇權(當時皇權的實際擁有者是李太後)和宦官集團(鮑鋒)的全力支持。同時,由於他的超常戰術和鐵腕手段,他的實際權力遠超歷代宰相,甚至可以與攝政王比肩。萬歷皇帝的恩師、同父異母的張甚至公然說:“我不是宰相,是攝影師(攝政王)。”。

張發動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壹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觸動了以大臣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明朝的階級矛盾得到了壹定程度的緩解。張能有如此大的手筆,不僅因為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鐵腕的性格,還因為他得到了皇權的全力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張的改革與其說是以金融改革為重點的經濟改革,不如說是新宰相在皇權支持下對大臣權力的壓制和清算。

這種壓制立刻遭到了諸侯集團的抵制,雙方的對抗最終發展到了“愛情案”的白熱化。

1577年,的父親張去世。按照明朝的慣例,壹個官員的父親去世,要離崗回鄉守孝三年,守孝期滿後才能回到崗位。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皇帝可以行使“奪情”權,強行留官而不使其服喪。大臣們自然同意讓張回家吊唁三年。三年時間不僅是壹個喘息的機會,更是壹個團結和徹底消滅張的絕好機會。而張自然希望繼續留任。雙方的角力開始了。

在雙方角力的關鍵時刻,皇權選擇了維護新相權,萬歷皇帝行使了“奪情”權。不出意外,萬歷的提議立刻遭到了幾乎所有大臣的反對。嘉靖朝的“禮儀大辯論”再次上演。皇帝提議——大臣集體請願——脫褲子打屁股——皇帝贏了。故事完全壹樣,只是人物不壹樣。這場奪愛案以萬歷和張的明顯勝利而告終。

但是皇權和相對權力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582年張之死,成為明代皇權與臣權之爭的又壹個重要節點。張死後,由於缺乏新的領軍人物,新任丞相權迅速瓦解,大臣權立即抓住機會發動反擊。張被徹底清算,開棺驗屍。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長子死在獄中。政治上被認定為漢奸,改革泡湯。君臣之爭又回到了張出現之前的局面。從此萬歷皇帝開始了長達27年的不問政事的皇帝生涯。

以往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時,多從“少年叛父”的心理角度來解釋萬歷對張的清算。我覺得這個解釋很膚淺,因為萬歷當時才18歲,被李太後牽制著。雖然李太後無法控制政局的發展,但她至少可以遏制小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瘋狂行為。很耐人尋味的是,不顧與張的交情,默許了萬歷的瘋狂。如果說蕭萬裏的行為是“青春期叛逆”,那麽李太後的醬油是“更年期綜合癥”嗎?

只有壹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新相權力衰落瓦解後,皇權(主要是李太後)失去了最強大的盟友,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大臣權力。經過反復權衡,皇權選擇了向大臣的權力妥協,同意了大臣們對張的報復。

張之死終結了新丞相權的復辟,而群臣集團對張的瘋狂報復也堵死了新張出現的可能,因為沒有人會拿自己的名譽和後人去冒險再去碰群臣集團。世界上沒有張,也不可能恢復項的力量。

四、權臣權力的最後狂歡之夜——崇禎之死

皇權和新宰相權力慘敗後,大臣權力失去了最後的約束力。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大臣們手中,成了他們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缺乏約束對人民的壓迫壹步步升級,社會逐漸走到崩潰的邊緣。整個明朝就像壹個大柴火堆,只要壹點星星之火就能點燃熊熊大火。

另壹方面,由於部長權力範圍內的利益鬥爭,許多小團體出現了分裂。這些小團體往往以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為出發點,同黨對抗分歧,打壓對手,互相爭論。明代朱翊鈞、朱常洛的“聽記”、“紅丸”、“移宮”三大案件就是最好的寫照。然而,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時期,宦官黨與林東黨之間的紛爭將明朝的黨爭推向了頂峰。部長的利益和前途不是看德行和政績,而是看他在黨爭中有沒有站對隊。這些毫無意義的黨爭耗盡了明朝最後的生命力。

因此,當崇禎皇帝朱由檢接手時,他完全面臨著壹盤死棋。皇帝完全被束縛了,大臣們只關心私利和黨爭,沒有人關心國家和民生。人民已經被壓到了崩潰的邊緣,王朝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這樣的對峙局面,不甘做廢物和亡國之君的只能寄希望於碰運氣,瘋狂地更換內閣,希望能“找到”壹個張式的人物來挽救危機。當然,從理論上來說,崇禎也可以當皇帝,當宰相,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因為崇禎的能力和威望與真正的宰相相差甚遠。

窮家想好妻,國想好臉。為張平反,並發出“執揮,而念舊臣;除了廣播和感動,我想到了君君的感受。但是世界上再也沒有張,湘泉復辟是不可能的。

連換50個內閣成員(史稱崇禎五十相)之後,新的張始終沒有出現,最後的努力也失敗了。崇禎面對的死棋,沒有幸存者。

1637-1643年,北方大旱。壓垮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終於倒下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京,明朝朱由檢、景山公園自縊,明朝滅亡。

“我不是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也許這真的不是朱由檢的搪塞,而是他對權臣強權政治的無奈和對自己命運的無盡哀嘆。

讀後感:皇權代表集權統治,凡事都有負責人。大臣權力代表分權,集團負責,就是沒人負責,皇帝只是個擺設,壹切以集團利益為重。是明朝連續不斷的黨和政府欺騙和壓迫人民,只註重當下,忽視後果的必然結果。在大臣權力至上的時代,崇禎改變不了,調離的官員也改變不了沒有人真正為國家負責的現實。遇到風險,官僚集團自顧不暇,明朝的生死也就壹樣了。難怪20萬人如入無人之境,入主中原。幾億沒有國家,沒有領袖,沒有信仰,沒有組織的人,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明明白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