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沒有中斷地傳承下來,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壹在古代沒有中斷地演變的書寫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因為文字最早的來源是圖畫,書畫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聯系。漢字的起源是原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慢慢地從原來的圖畫變成了“表意符號”
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晚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相對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壹種形式。刻在獸骨龜甲上的文字,殷墟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延續。幾千年來,中東人壹直無法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中國只有現代人才能讀懂商代的壹些“甲骨文”。這些龜甲上的文字最初是用來預測好運或厄運的。古代人認為將壹些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氣等問題刻在龜甲上,然後用火烘烤龜甲和獸骨,由此產生的裂紋可以由占蔔師根據這些裂紋的形狀和方向來判斷。這就是現代漢字“甲骨文”的始祖。迄今發現的“甲骨文”有5000多種。而且有壹千多種可以解讀。
西周時期,青銅器被廣泛使用,青銅鐘鼎和石鼓上刻的字是“大篆”。也被稱為鐘鼎文和石鼓文。相傳為周宣王太史公所作。現在故宮博物院有十面周代石鼓,上面刻著十首四言詩。因為封建割據,支離破碎,話也不盡相同。直到秦朝。秦始皇統壹了中國。來統壹文字。
秦朝時,秦始皇統壹了文字和計量。他的突出功績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將當時的文字收集整理後,再加以簡化美化,統壹後的文字稱為《小篆》,又稱《秦篆》。此時,文字中幾乎沒有象形文字。
秦代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速度很慢,所以民間出現了很多簡單的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改變了“小篆”原有的方形。《小篆》的曲改直,分出壹些偏旁部分,稱為《李芹》。
漢代隸書非常盛行,“李芹”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方正正的,而“韓立”則充分發揮了毛筆的作用,有壹種“燕尾蠶頭”的曲折,便於書寫。西漢時流行這種隸書。叫它“韓立”。
當韓立在漢代流行的時候,楷書還處於萌芽狀態。到了魏晉南北朝,就很流行了。晉代的王羲之和王獻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他們吸收了篆書的圓筆畫,保留了隸書的方直,去掉了“燕尾”。漢字的結構壹般是固定的。當時稱之為“真書法”,後人因其作為學習書法的範本而將其改名為“正書法”。
唐代“楷書”尤為盛行,當時的書法家如盛振清、劉公權、歐陽詢等都很傑出,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作為典範加以研究。
由於楷書的工整,書寫快速的需要,以及書寫者在筆尾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創作,產生了壹種流暢、極富節奏感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楷書和草書之間是“行書”。行書不像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不像草書那樣奔放難辨,但飄逸開朗,字體書寫靈活。也是最流行最常用的字體。在我還不知道字體的時候,小時候被要求練習行書。
宋代發明了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宋體字”也應該產生了。最早產生於北宋,是由楷書改過來的。有肥瘦之分,但無論胖瘦,都是橫、瘦、豎、方。看起來古雅端莊。
“仿宋體”也是壹種仿宋體的字體。這種字體出現才七八十年,但是發展非常迅速。它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標準字體,在印刷品和各種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字跡都是壹樣的粗細,結構醒目緊湊,筆畫剛勁有力,筆畫不尖,讓人讀起來很輕松。由於其引人註目的特點,常被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它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建國後誕生了各種字體,如綜合藝術、整塊、浮雲、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方向。
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教授負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大綱》。這壹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壹些值得關註的新觀點。
1.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的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根據漢字字體的變化,即按照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標準分為四個階段。這壹成果提出了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的本質變化,不能解釋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解釋漢字的本質變化。在這壹認識的基礎上,這壹成果進壹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理論。也就是第壹階段是寫圖階段。商代以前的人物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音為主體,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表音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的形聲字書寫階段,至今還保留著壹些形聲字和形聲字,從秦漢到現代漢字屬於這個階段。
2.漢字的利與弊。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文字有兩種:壹種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單詞發音的表音文字;二是既有表音又有表音的漢字。這兩類書寫體系都各有利弊,不能說哪個絕對好,哪個絕對不好。歐洲有學者認為,表音文字是最先進的文字,而漢字是壹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壹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中談漢字時,很少談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勢。漢字最大的優勢就是超級方言。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規範語言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現在,普通話的推廣也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然而,漢字在中國是壹種流行的書面語言交流工具。不同的語言,用筆而不是嘴寫字,是完全壹樣的。如果單詞是拼音,就會出現粵語、閩南語、上海話、北京話,會阻礙人們的思想交流。漢字的另壹個優點是理性。文字是壹個符號系統,可分為理性文字和非理性文字。不合理是指純音標,如外來詞、音節、字母等。這種寫法純粹是壹種象征,和要表達的東西沒有直接聯系。所謂理性的文字,比如漢字,不僅代表了文字的讀音,也代表了事物的標誌。比如“水”這個詞就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兩個功能:象形和音韻。再比如“王”和“楊”這兩個字。“水”字表示通稱,“王”和“陽”字表示讀音。它們被稱為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註音的缺點。漢字的表意文字有壹小部分長期以來被用作外來詞,是漢字中的表音字。因為它的數量並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常用詞,所以就不多說了。這裏只討論形聲字的語音功能。形聲字的音標多為可以單獨使用的形聲字,不如字母音準確。漢字的語音功能有很多缺點,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音標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壹個音標往往表示不同的聲調。比如“胡”字是上聲,但“糊塗”“糊”讀作上聲,而“糊塗”“糊”讀作降調。b、形聲字的音標往往因為語言的變化而喪失或削弱了語音功能。比如“上”讀“上”的第四聲,但以“上”為音標的“如果”、“列”讀“唐”的第三聲,“當”讀“當”的第三聲,“昌”讀第二聲。c、漢字壹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中,“參”“訪”字讀“參”字的第壹聲,“參”字讀“申”字的第壹聲,“岑”字讀“不平”字的第壹聲。* *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
漢字是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的,如果畫成實物,筆畫會更多。從漢字的發展史來看,漢字的演變壹直是壹個明顯的趨勢。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數量,這是兩千多年來第壹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在普及教育和寫作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壹方面,簡化字也不是完全沒有討論的余地。如“登”、“還”、“南”、“蜀”、“Xi”、“對”,其組成部分是“有”,代替了“登”等音系不同的音標。有些草書的書寫方式與楷書不同,有些同音字可以代替漢字。但是,寫作的規範壹旦確定,就不能壹蹴而就,也不能壹意孤行,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方面。漢字應該像中國傳統文化壹樣對待。首先,我們應該繼承傳統,而不是切斷它。第二,要根據漢字的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更好的交流工具。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漢字。在各國教漢語的老師中,有的來自臺灣省,有的來自大陸。教漢字時,自然會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兩套教學方法。這兩套教學方法是否統壹,或者如何統壹,需要海峽兩岸和海外的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解決。
4.漢字不能走拼音的路子。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功能是作為推廣普通話和註釋漢字的工具。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有可能擴大。比如小學生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書刊中的難詞可以加上拼音。引用外國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寫和翻譯。可以預見,這種方案會和漢字壹樣長久地存在下去。但也有人曾經認為,人類語言的所有書寫符號都應該走向拼音化的道路,凡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都被視為落後。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壹。它們不僅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載體,也是整個民族和海外華人的交流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漢字的優越性,這種書寫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走拼音書寫的道路。
5.淺談漢字教學
按照漢字教學法教漢字是正確的。但舊的“六書”論(指物、象形字、音形、認識、調註、用借口)必須改革。這項成果在比較文字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唐蘭先生的“三書”理論,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字的“新三書”理論。包含了“六書”的合理部分,剔除了“專註”。象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字、表意字和會意字。“借音”這個詞就是借。之所以改名為外來詞或表音詞,是因為有人認為外來詞中還有另外壹個外來詞,無中生有,混淆視聽。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借詞排除在外,把用象形字法造的字分為象形字和象形字,是不妥當的。“新三書”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糾正了前人的不足。掌握“新三本”的分類標準,在漢字教學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89歲的劉先生在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中國日記》中寫道:“這本書終於寫成了,算是圓了五六十年的壹點心願。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多虧了壹點資助,這本書才得以完成。我們焦慮地交了這篇論文,希望沒有白白浪費人民的寶貴金錢。”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大綱是多年漢字研究的成果。它是劉和及其後繼者合寫的。它不僅闡明了古今漢字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出發,提出了漢字改革的方向、漢字教學等壹系列重要問題。這是壹部關於漢字歷史和改革的實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