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佛陀的教誨:世俗弟子如何過好日子

佛陀的教誨:世俗弟子如何過好日子

雖然林庚釋迦牟尼以身作則出家,勸說、帶領家人、親戚等許多人出家,稱贊出家的好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和尚才能修行,也不主張人人都要出家,更不認為出家的人比家人好。“出家或不修善,不如在家;在家修善不如出家。”(《內坡沙十住論》卷十引佛家語錄)佛教界對僧人的選擇非常嚴格。都是先觀根,再規定只有父母同意才能出家。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在家已證初果,請求晚年出家。他出家以後,佛不能證明他比道果好,所以不允許。佛教弟子要求壹位孤獨長者的女兒出家,但佛陀拒絕讓她嫁給壹只異教徒的牛。結果這個女人在婚後說服了婆家和婆家很多人皈依佛門。佛陀的弟子大多是居士,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獲得了道果。在家出家,和修習道教完全平等。就學習大乘菩薩而言,住在眾生和社會上的家人比住在山上的僧尼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壹個和尚只能有五個波羅蜜,不是鈴鼓,壹個在家的人就夠了。”從佛經中所載的佛陀對許多在家弟子的教導來看,在家學佛應該與出家不同。應該建立在合理地過世俗生活,履行社會責任,獲得今生和後世幸福的基礎上,把布施和索取眾生作為必修科目。要想過上好日子,獲得“舒適的生活”,首先要有四種便利:第壹,“便利的便利”是指努力掌握知識和技術,從事對人民有益無害的正當職業,如種田、經商、從政、文書、會計等。,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靠勞動養家,服務社會,而不是靠賣淫,販毒,占蔔,厭惡禁酒。陀然梵天“恃王欺梵天居士,恃梵天居士欺王”(《鐘阿漢。梵天陀然經》),貪汙勒索,非法致富,受到佛祖極大的責難。學習、工作、獲得財富和成功都是靠勤奮。“如果妳日夜努力,妳的事業就會成功”(《長阿漢。好生經”),偷懶,必然失足落魄。第二個“守護夠了”的意思是妥善保護土地的財產,“使君王、盜賊、水火不被劫失。”(《雜阿迦瑪》卷四)借錢給人,壹定要謹慎,要知己知彼。“欺負突然的人,寧願乞討也不願意付出。”沈迷於酒,賭博和歌舞伎音樂,所有這些都會導致財產的損失和貧困。第三,“好見識就夠了”,意思是要和良師益友交朋友,不要和那些輕松、好欺負、危險的惡人交往。“長安漢。《善生經》告訴年輕人要善生:親近惡友有機會出軌,喜歡熒屏,勾引他的家人,圖謀其他,貪圖私利,使他遭受六大損失,使家庭財產日漸減少。喝酒賭博嫖娼唱歌跳舞時的朋友都是壞朋友。壞朋友看似親近,或畏懼,或順從,或時常諂媚,實則別有用心,或先給,後帶走,或少看,或親親為利。如果遇到危險,他們會翻臉離開,甚至會在落魄的時候扔過來。應該親近的好朋友有四個基本特征:壹是看到錯誤能立即改正;第二,善良慷慨,是福之所好,禍之所憂;第三,助人為樂,護短,私底下真心勸;第四,同事,為朋友冒生命危險。和這樣的好朋友親近會受益匪淺。《詩經》說,朋友有四種:花、鱗、山、地。”什麽是花?好的時候可以捐,弱的時候也可以捐。看到財富,窮了就棄之不顧。是花友。什麽是規模?事重,事輕,相敬如賓。如果不是,就是慢,也是在權衡朋友。什麽是山?比如金山是野生動物的集合,羽毛披著光。是山友,能尊人,能享快樂。魯迪是什麽?古柏的寶藏,萬物被養育、統壹和維護,它是地球的朋友。“我們要善於識人,多結交山裏人和地方朋友。第四,“擁有正確的人生”就是要善於理財,收支平衡,不要少賺多得,多賺少得。如果收入不多卻大手大腳,不考慮未來,“大家都叫妳壇碗花,沒有種子”。如果妳不用它來積累財富,妳就是壹個守財奴。”還有人說妳是傻子,比如餓死狗。"(《雜阿迦瑪》卷四)收入要分四份:"壹份為吃喝,壹份為種田,壹份為養藏,急用時由商人給,壹份為謀利,五份為娶妻,六份為蓋房"(《漢文·阿漢。好生活經典”)。妳這樣理財,妳就有錢了。”大乘觀經》說,收入的三分之壹要用於自我消費,三分之壹用於緩解孤獨和貧困,三分之壹用於幫助親戚和招待客人。《如來泥經》中的佛教戒律:“智者居家,勤儉持家,獻四物,喜用之:壹是供養父母妻室,二是看顧人客奴婢,三是布施親友,四是侍奉道長,天神天神。“家庭生活的主要問題是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履行倫理責任。按照婆羅門宗教禮儀,年輕人早上拜六方,被佛祖看到,告誡:這不是應奉的六方,應奉的六方應該是:“父母在東,師長在南,妻妾在西,親戚在北,使臣在下,沙門在上。”(常阿漢。好生經》)並詳細闡述了處理這六大人際關系的準則。佛陀認為,這六種人際關系的雙方都有自己的道德責任,應該相互關心,各盡其責。作為壹個孩子,妳要用五件事來“尊重和服從”妳的父母:崇拜妳所需要的,告訴他們壹切,服從和服從,不違反正確的順序,做妳父母所做的。父母要用五件事“敬”孩子:管教不作惡、指正道、愛骨髓、求良緣、供所需。作為弟子,要以五件事“敬”師:給侍者所需,禮待供養,敬養,遵教,不忘所教。教師要以五件事“敬”弟子:依法調教、不懂的教、意的解、知的教、好朋友的教。作為丈夫,妳要用五樣東西“愛和尊重”妳的妻子:愛,不粗心,提供衣服和化妝品,委托家務,“想妳的妻子和親吻她”(善待妳妻子的親人)。妻子用五樣東西“尊重和服從”丈夫:愛和關心,提供食物和衣服,誠實,善良和關心,善於照顧家人。在《玉女經》中,佛陀教導女青年要玉質如玉:做妻子,要做壹個像母親的兒子的“婆婆”,要做壹個像姐姐、好朋友的“嫂子”,要做壹個尊重公婆、善於持家的“婆婆”,要做壹個像宮女壹樣伺候丈夫的“宮女”,而不是壹個“怨家的女人”。宗親之間,要以五件事“相敬如賓”:付出、善言、利益共享、教錯、患難互助。作為主人,妳要“教”妳的仆人五件事:按量使用就行,隨時吃喝,隨時安慰妳,給妳治病,給妳放假。仆人要用五樣東西“侍奉”主人:早起、做事細心、不拿不拿、做事有條不紊、贊美主人的美德。在大乘經中,佛教引導菩薩,服務壹切眾生,比如服務主。家裏的佛教徒要用五樣東西“拜”沙門、婆羅門等僧人:慈、敬、善言、供食、遇食。薩滿和婆羅門要用五件事“教”在家的人:不作惡、指示善行、教導善、解釋善、釋疑。佛陀也多次教導人們如何交朋友。比如《大善右經》裏的佛說:“友法要有三個方面:壹是見錯轉諫;兩人看到好的東西,深感幸福;三人苦不堪言,不離不棄。“《四分法》卷四十壹佛說,親友之間要以七種方式相待:“難與能,難與能,忍與忍,知心事,不相揭,苦與貧。“在家的佛教徒對身邊的每壹個人都負有應有的倫理責任。在《紮阿罕經》第929回中,佛陀教導他的兄弟摩訶男:尤婆塞(在家的男居士)不僅要信、守戒、布施、親近僧人、聽、受佛法、依法修行,還要勸人信、守戒、布施、親近法師、聽佛法、依法修行,以此帶動眾生。如果壹個佛教弟子能夠與自己和平相處,他在民眾中就會有很強的凝聚力。“韋德顯其無明,如日輪”,佛法之光自會放射,照亮大眾。在《大寶經》裏。魚枷長老會”,佛教囑咐在家的菩薩“告訴大家住的地方:不要信壹切眾生勸其信;生疏眾生,不知父母、薩滿、婆羅門,不知老幼,不服從教導,無所畏懼回避,催促孝順;少聞,勸多聞;急著出主意的,犯禁勸誡的,生氣要忍耐的,懶著勸的,糊塗要勸的,不智要勸的;窮人給錢,病人給藥,沒有保護的保護,沒有回報,沒有依賴。“不這樣勸導眾生,就是失職。玉深諳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傾向於從戒與智中解脫涅槃。當然也是在家的佛門弟子要學習的。佛陀在這方面對家庭的教導和對僧侶的教導沒有太大區別。壹個合理的社會和壹個理想的人類世界釋迦牟尼不僅著眼於對每壹個眾生的終極關懷,教導人們如何在世界上過好生活,甚至擺脫自我,而且重視整個社會和全人類的和平與幸福,在許多場合宣講如何過好社會生活,建立壹個合理的社會和理想的人類世界。釋迦牟尼雖然不是以治理國家和社會為己任的政治家,但他非常關心社會政治。可見,他的創教活動,刻苦育人,是出於壹種高度的責任感,試圖改革這個充滿壓迫、鬥爭、貧窮、邪惡的不合理社會。釋迦牟尼向往壹個合理的社會,壹個和諧的世界。他致力於宗教教育,卻沒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起哪怕是壹個小國家,而是建立了壹個由他的僧徒組成的小社會——僧伽團。釋迦牟尼為這個群體制定的制度和法律,可以看作是他的社會思想的反映。這個群體可謂古代民主制度的典型。群體的所有成員,包括佛陀本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階級或種姓。他們只是按照封爵的順序和德行的高低來區分座位,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益。僧團裏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會議形式的公開投票來處理的。僧侶團結集體生活的根本原則就是所謂的“六和尊”。和諧和尊重意味著團結和歡樂以及相互尊重。根據《長安阿含經·出巡經》中佛陀的話,六和尊是:(1)“同見同解”,同念同見;二、“規訓與同行”,* * *壹致的是遵守壹個紀律,即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第三,“利而平等”,財產公有,經濟平均,利益共享,無貧富之分;第四,“和而不同”,大家和睦相處,沒有摩擦糾紛;五“體而居”,各得其和,其樂融融,尊重他人,群居其樂;6. "言歸於好”,說風涼話,彼此開心,不吵架不鬥嘴,不說不利於團結的話。“六和尊”原則不僅適用於僧侶團體,任何社會團體乃至國家。如果我們能以和諧和尊重的精神來組織和管理,我們壹定會團結和諧,為所有成員提供壹個和諧的生活環境。釋迦牟尼的社會政治觀集中體現在他對國家的欣賞上。後記秦當時是壹個* * *國家。莫傑托的阿城王想征服這個國家,派大臣玉奢去佛祖那裏求教。佛陀沒有直接回答玉舍,而是告訴侍者阿難:國家有七件事:第壹,人們經常聚在壹起討論生意;二是“君臣相和,上下相敬”;第三,大家遵紀守法,不違禮法;第四,人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第五,崇拜宗教,祭祀祖先;第六,性生活認真,註意貞操,從不有淫亂行為。“至於笑,言不及惡”;七、尊重維護薩滿,尊重有德之人。有了這七樣東西,壹個國家就可以讓老少和睦相處,讓國家繁榮昌盛,不會被其他國家破壞和征服。於不聞佛法而走,佛陀命阿難召集眾僧,向大眾講法,以保眾僧不衰。他首先展示的是“七不退法”,即根據後記國七事:第壹,“集數相以談義”;二、“上下而同,尊從而不違”;第三,“守法回避不違反制度”;第四,尊重事物,德才兼備者;5.“呵護心靈,以孝為首”;第六,“凈練梵文,不隨欲”;七、“先人後己,不貪名利。”有了這七種方法,就可以順利老幼,法不可違。這七大法則作為協調人際關系、過好社會生活的規則,適用於任何家庭、群體和社會。佛陀作為“法王”,也曾就如何修身治國向眾多君王大臣請教。比如《佛說愛王經》列舉了十種過錯,十種功德,五種衰門,五種方便門,五種可愛法,五種吸引可愛法。佛書《正法,念經》中說,為王善治政,可證佛教三十七法。“加壹個阿迦瑪。破禁品”禪師說,王若做到貪嗔怒、不顧義理等十法,則不能長久生存,賊多則不能成就財物,不以瑣事動怒傷心,則不得不長久活在世間。佛教經上說,管理國家的人有八件事:從師、領民孝順、謙卑、性善、救亡圖存、寬己寬人、節稅省錢、寬恨懷古,能使自己快樂。據典籍記載,佛陀曾多次論述王法的政治與道教。其政治思想的深度、廣度和系統性不在中國和孟子的政道論之下,也接近孟子。主要觀點如下:1 .用正確的法律教育人民,獎勵好人,懲罰壞人。所謂“權利法治”和“法律秩序”(張阿漢《王倫景秀》)主要是指有因果關系的權利法。掌權者要以十善教育百姓,賞善罰惡,讓全體國民自覺行善,自然會國家富強,人民平安。《金光明經》中的佛言是最好的王者經典。《論王法與政論》說:“讓其皆行十德,領壹方富庶之地,國之太平。”殺人、盜竊、詐騙、奸淫等惡人必須依法懲處。“如果邪惡不被掩蓋,非法性就會增長,這將增加王國裏叛國者的數量。”那種“不顧國家大計而謀私利,或以私憤害公共事務,或以財貨枉法治路”的貪官,尤其是“國之大盜”,更應嚴懲,“以劫眾生之上品”。(《偉大的薩克森尼·乾子關於國王的經典》)2。惠施平等,濟貧。《加阿迦瑪禁貨》說,王要“常對惠施好,與民同樂。”《中阿漢本齊靜》說“利益均等,所以很多人都依附於自己的親人”。惠施臣民,平均分配,低稅節儉,使人民生活富裕,這是佛陀強調的國家穩定的根本保證。如果老百姓窮,缺衣少食,即使有了法治,小偷也無法根除。引用過去的壹個政治教訓,中國的《車輪之王經》裏的佛說:“因窮,賊轉甚富,因賊轉盛,刀殺轉增。”當時國王以斬首的方式嚴懲盜賊,結果盜賊持刀搶劫,砍死主人,搜查不休。只有同情窮人,消除貧窮,才能根除小偷。3.善良和對人民的愛”在中國,阿漢。本·齊靜”佛陀說,當權者應該“善待並原諒自己,善待並造福他人”。《大薩克森尼乾子經》說“不言而喻,壹個國王應該像壹個純潔的孩子壹樣撫養他的人民,把他們推幹推濕”,他應該像壹個慈愛的母親壹樣關心他們。佛陀提倡仁政,反對暴政和嚴刑峻法。王的《長安輪經》主張“不用刀槍棍棒,而用法度法令,使人快樂”,《大藏經》則規定,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宜以訓誡、沒收財產或罰金、鎖牢、驅逐等。,而不是使用死刑,割掉眼睛、耳朵、手和腳等。4,知人善任,選賢任能。佛經上說,國家之主,應賢明審慎,知人善任,“德能,賞善奸詐”,無惡有偽之友,無諂媚之臣,無惡有奸之妻,無不孝之子。但是,既不賢能,也不愚笨脫俗的人,也是各有所用,不可丟棄的,就像“器皿雖粗糙劣,不可丟棄,各有所存。”金光明比王晶好。論王的產品,說奉承者應受懲罰,國主“朋友若奉承他人,則失國位。”《仁義之思》壹書說,君王要“知人好惡”“無因不舉”,賞罰要有理有據。5、政治家要註重自身修養,成功治理天下的前提是成功治理自己,所謂“王欲管人,先管己。”(華嚴經)在這方面,佛陀的思想與中國先秦諸子“內聖外王”的理論頗為壹致。佛陀認為,壹個好的統治者應該具有積極的世界觀,慈悲、智慧、美德和健康的身體,“尊長愛小,孝順善良”,“古為今用,靈活通情達理”(靜觀),不貪金錢,不吝嗇,不沈溺於放蕩,不沈迷於睡眠,不懶惰懈怠,平和安寧。壹個好的統治者應該具備壹個優秀的僧人,尤其是菩薩行者的道德和心理素質。壹個好的政治家能夠以身作則,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走上正確的道路。“例如,如果壹頭牛走路,它的方式是直立的,其余的牛跟著走。有導則率正,有遠則近則平。”大乘經上說,初來乍到的菩薩,可以是能帶領億萬人民走上正道,使國家富強、人民平安、世界和平的大君王。史尊曾多次向人們講述他理想中的人類社會。在回憶命運的方式中,他說很久以前就有這樣的社會,在遙遠的未來也會有這樣的社會。理想世界的標誌是統壹天下的“車輪聖王”的誕生。最好的輪子聖王是擁有大自然現金輪寶藏的金輪聖王。在“長安漢。《輪聖之旅》等,佛陀告訴僧人,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裏,金輪聖王誕生,“法治”,“不戰而降,自然和平”,四方歸福,聖王成和他的金輪寶巡四方,見四方諸國,都是“地富民旺,仁者誌,孝者忠”人的壽命長達8萬歲。後來社會逐漸墮落,私有財產、貧窮、戰爭依次出現,十惡逐漸充斥人間,壽命逐漸縮短。10歲那年,在生命縮減到最短極限的時候,發生了壹場毀滅性的“劍劫”。經過這次血腥的洗禮,人們開始由惡變善。隨著世界的改善,預期壽命也逐漸增加。到了八萬歲,有了輪子,彌勒佛就誕生了。當時“輪聖王以正直治國,無壹不義,行十善。當時眾人也修正了看法,有了十件善事。“天下”五谷豐登,人丁興旺,財寶豐富,什麽都缺。“人間的自然風光也變得很美了:“其地平坦,無荊棘、陷坑、突起、跳蚤、蒼蠅、蛇、毒蟲、石頭、沙子、碎石,自然下沈,金銀、寶石現地上。四季和諧,不冷不熱。土地松軟,沒有灰塵和汙物。.....地上到處都是流動的泉水,幹凈而取之不盡,生長著柔軟的青草,冬夏常綠。樹木繁茂,花果繁茂。.....當妳踩在地上時,地面是四寸凹的,妳可以擡腳回踢。.....天然粳米,無糠,風味十足。時而有香樹,花果繁盛。果實成熟時,果實自然開裂,散發出自然的清香和馥郁的香氣。有衣帽樹,莊嚴樹,高大樹,器樂樹,果樹,樂器樹。雨味如水,滋潤著周浦。地面上沒有止水或泥漿...空氣清新,沒有雲。海水涼爽、幹凈、柔軟,觸摸身體讓妳快樂...”(《龍阿迦瑪》卷十八)簡而言之,是壹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自然條件極其優美,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壽命長久,政治清明,世界和平的理想世界。在佛陀看來,這樣的人才是講道理的人,是真正的人。佛陀對理想世界的實現充滿信心,並確認它壹定會到來。實現理想世界,莊嚴世界,凈化世界,“凈化佛土”“莊嚴全世界”讓整個宇宙成為美麗莊嚴的天堂,讓眾生永遠享受極樂。所謂“莊嚴之地,幸福之情”,是佛陀及其無數弟子的終極理想。佛陀指出:理想的世界和莊嚴的土地必須由壹切眾生自己創造。創造的關鍵在於心:凈化世界的關鍵在於凈化自心,自心不僅凈化自心,也帶動眾生凈化自己的心;莊嚴的世界,關鍵在於莊嚴的自心,如福報、智慧、良善,不僅凈化自心,也帶動眾生凈化自己的心。佛陀的所有教導都是以此為目的和內容的“凈化自心”和“莊嚴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