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肅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來看,耕地產量與自然和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為因素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為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條件、科技水平和耕作制度。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耕地投入水平,決定耕地分類;科技水平影響著技術手段的先進與落後,影響著耕地的利用。這些都綜合反映在耕地的產出水平上。
根據農用地分等調查數據,甘肅省有效灌溉面積的平均比例僅為27%,灌溉保護面積的比例也較低。河西走廊很多自然條件很好的耕地,因為不能完全滿足灌溉而被降級了。耕地種植指數也較低,農民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增加生物產量的意識薄弱,耕作技術落後,機械化程度低,農忙時勞動力緊張,難以兼顧復種、間作、套種,合理搭配作物品種,更好地利用土壤肥力和光能資源。雨養農業占絕對優勢,受制於自然降雨,粗放種植和歉收仍占較大比重。
(二)耕地,尤其是良田,得不到有效保護。
耕地是生產農副產品的基地。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絕大部分依賴於耕地。從某種角度來說,耕地是人類的衣食父母。甘肅省人均耕地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耕地質量差、產出水平低,部分貧困地區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目前,許多耕地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質量好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大大抵消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耕地減少主要體現在建設占用、農業結構調整、耕地改作他用或災害破壞土地等方面。根據甘肅省用於耕地占補平衡的農用地分等成果數據,各類建設占用的耕地中,質量較好的耕地較多,特別是農民建房和鄉鎮企業就地建設時,占用了四川、塬地、公路沿線較多的好耕地。雖然每年通過土地開發增加壹部分耕地,增加的面積與減少的面積基本持平,但其質量難以彌補,成熟度和產出水平遠不如原有耕地。
(三)耕地利用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
耕地利用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基本擺脫了純粹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成為人類高度控制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們追求的是壹個高效率、高產出、土壤肥力可以恢復和補充、可持續利用的良性循環系統。從農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中發現,甘肅省存在多種短期行為,如重復利用耕地而忽視耕作,強調開發而忽視管理,重視施用化肥而忽視有機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有的地方不積極培肥地力,而是采取休閑的方式分解有機質,釋放耕地養分,不能有效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甘肅省中低產田幹旱貧瘠的土地遍布全國,部分鹽堿低產田是由於灌溉方式不當造成的。山區人多地少,有機肥本身就不足。此外,由於缺乏燃料,農民使用農作物的根莖甚至牲畜糞便作為燃料,肥料來源更加貧乏,不得不依靠化肥甚至白水來播種,耕種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養分有進壹步下降的趨勢。據甘肅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山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至10g/kg以下,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也在下降,土壤結構越來越差。
(四)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對耕地利用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幹旱、霜凍、冰雹、暴雨(大暴雨)、沙塵暴、病蟲害等。此外,隴東、隴南、隴東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西地區沙塵暴災害也較為突出。水土流失造成了耕地土壤貧瘠,降低了農產品產量。
(E)可耕地有限,人口壓力大,糧食擁有量低。
人口、耕地、糧食三者關系密切,往往影響全局。其中,人和耕地是基礎和關鍵因素。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主導因素。壹是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均耕地快速減少;二是人類行為的影響,人們可以保護耕地,改良土壤,增加糧食產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浪費和破壞耕地資源。甘肅省糧食逐年增長,但受災害影響波動較大,人均糧食增長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