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魯西北平原生態環境概述

魯西北平原生態環境概述

壹、生態環境概況

(壹)生態環境現狀

1.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退化

土地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是人類生活和勞動的空間,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沒有土地,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會喪失,所以保護土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魯西北平原水土流失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表現為土地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地沙化和非農業用地增加。

(1)土地流失

調查區位於黃河下遊,主要是黃河中上遊和魯中南部山區地表水蝕沈積的土壤。但自20世紀以來,由於自然因素,地表水豐沛,先後被洪水沖刷,造成土地流失100.83×104 hm2,占工作區土地面積的13.62%。水土流失面積在15×104 ~ 20×104 hm2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營、濱州和德州,其中菏澤的水土流失面積最小。隨著林業種植面積的增加和保護土地的有效措施,進入21世紀後,大部分地區土地流失面積明顯減少,只有東營和濱州略有增加。

(2)土地鹽堿化

勘察區鹽漬土地主要分布在東營、濟寧、濱州、德州等地區,面積約38.85×104 hm2,占全省鹽漬土地面積的27.73%。濱州市鹽漬化土地面積最多約為15.87× 104hm2。菏澤市鹽漬化土地面積最小,約2100 hm2。東營市也是壹個不同程度鹽堿化頻發的地區,耕地面積較小。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海水入侵,加劇和加速土壤鹽漬化進程。從1970到2000年,調查區鹽漬化土地面積增加了55.7×104 hm2,年均增加約1.86×104 hm2。東營市鹽漬化土地面積增加最快,從1986 7.78× 65438。由於風暴潮和海水侵蝕,東營市大面積耕地遭到破壞,導致2283.4 hm2耕地退化為未利用地,另有2847.6 hm2耕地因土地次生鹽漬化而逐年退化為鹽堿地。

(3)土地荒漠化

調查區域為黃河平原,特殊的地形導致菏澤、聊城、德州、濱州四市出現大面積沙化土地,沙化土地24.28×10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的39.59%。其中,東營市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為15.9×104 hm2。由於土地沙漠化的不斷擴大,各級政府已經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近年來,增加了綠化面積,荒漠化現象得到了控制。沙化耕地面積減少了5.91%,沙化草地面積減少了69.49%。

(4)非農用地增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占地現象越來越嚴重。根據2004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調查區建設用地為119.11×104 hm2,居住和工業用地為99.19× 104。水利設施用地12.84×104 hm2,未利用地50.98×104 hm2,非農總用地289.38×104 hm2。菏澤是建設用地最多的城市,為18.86×104 hm2,也是居住區、工礦區、交通用地較多的地區。非農用地相對較少的地區是濟南、泰安、淄博。但總的來說,非農用地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

2.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水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是生命生存的基本保障。隨著經濟發展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調查區域為缺水地區。

(1)地表水資源

勘察區地表河流受地質構造和地形控制,河流流向壹般為西南至北東。河流水量是該地區工農業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主要水源,河流的豐缺直接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該地區河流眾多,包括黃河、圖海、馬家河、小清河、京杭大運河、新萬福河和東峪河。

湖泊主要分布在魯中南部與魯西北平原的接觸帶。濟寧市分為兩湖,南面是南四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面積約1178 km2。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壹,北面是北舞湖,夏季除東平湖外全部沈積成有積水的低窪地區。由於自然因素,2002年恰逢大旱,南四湖幹涸近三個月,不僅給經濟帶來嚴重損失,也嚴重破壞了湖區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沿湖汙染也很嚴重,年汙染達13650×104 t,主要汙染物為懸浮物、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六價鉻、苯酚、氰化物、石油類、硫化物、氨氮、苯胺,均超標。沿湖主要汙染企業245家。為了治理汙染企業,省政府加大了治汙力度,生態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

(2)地下水資源

由於勘察區南部山區發育寒武系和奧陶系灰巖地層,巖溶地貌有利於地下水的儲存,特別是濟南南部山區,厚層灰巖分布廣泛,巖溶裂隙發育,有利於降水入滲。魯北、魯西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有利於大氣降水的入滲。而沿黃地區,則多由黃河側向滲流補給。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開采量越來越大。地下水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頻發,海水入侵、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環境問題較為嚴重。

(3)水汙染狀況

據省環保局2000年統計,調查區域廢水排放總量為72 358×104 t,廢水排放量達標66009×104 t,達標率為88%(與20世紀1995相比,達標率提高了近45個百分點),其中濟寧市和淄博市廢水排放量分別達到6544。近年來,全區汙水廢水排放達標率逐年上升,從1990提高到2000年,提高了近60個百分點。汙水廢水中的汙染物主要有化學耗氧量、懸浮物、揮發酚、硫化物、氰化物、石油類、砷、六價鉻、鉛、鎘、汞,其中化學耗氧量、懸浮物、硫化物所占比例最大,屬於主要汙染物。從行業來看,紙及紙制品、食品飲料及煙草制造、化工、紡織、醫藥、礦產、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屬於重汙染行業。

河水汙染直接來自工業、農業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河流水汙染越來越嚴重,調查區內河流受汙染的比例為100%。淺層地下水不僅受到工業汙染,也受到農業汙染。農業汙染物主要包括“三氮”、有機磷和有機氯。淺層地下水汙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汙水河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包括濟南、東營、德州、聊城等。根據檢測數據,汙染因子主要是汞、酚和化學耗氧量。

3.植被生態環境

(1)森林資源

勘察區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以農業生產為主。此外,上世紀80年代以前,頻繁發生毀林事件,導致大面積無林,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為山東省最低。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重視林業,退耕還林政策進壹步落實,森林覆蓋率緩慢上升,從不到1.9%上升到2000年的11.45%。特別是菏澤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6%,最低的東營市森林面積只有2×104 hm2。東營市由於鹽漬土和海水的侵蝕,森林成活率極低,極大地影響了林業的發展。21世紀,退耕還林政策進壹步落實,造林護林落實到基層,確保林業發展,森林面積不斷增加。近年來,環保意識不斷加強,鳥類受到愛護和保護,大量鳥類繁衍,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增加了天然保障。

(2)草地資源

草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內陸鹽堿沙地荒地和河流、湖泊、沼澤中,以牧草為主,主要分布在山東省西北部平原,尤其是人煙稀少的黃河三角洲。這些牧場大部分是天然草地,此外還有人工草地、圍欄草地和輪牧草地。

20世紀80年代,為了增加耕地,占用的非農業用地增加,草地面積明顯減少,給濕地和生態環境帶來損失。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退耕還草和保護濕地,草原面積壹直在增加。分布最廣的草原是東營,其次是聊城。據有關資料顯示,牲畜數量的增加對草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黃河三角洲的草地已經受到鼠類和工業占用的影響,草地面積相對減少。

4.沿海生態環境

全球氣溫上升導致冰川和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海平面以平均每年1 ~ 2 mm的速度上升,加速了海水對陸地的侵蝕和淹沒。風暴潮也加速了海水對海岸帶的侵蝕。東營市河口區1997年8月20日發生風暴潮,導致海水越過高潮線,河口區北部大面積淹水60小時,林場樹木全部被毀。調查區域海岸線長約201km,海岸線的變化直接受到海水入侵的影響。

(1)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是指海岸波浪、潮流等海洋動力對海岸的侵蝕、磨蝕和溶解,以及它們所攜帶的碎屑物質和壹些具有強烈化學反應的物質,對海岸帶的居民區和工程設施危害極大。除黃河三角洲附近的現代河口附近20公裏範圍內有淤積外,其他海岸段均以侵蝕為主。

黃河的含沙量是黃河三角洲快速圍墾的主要原因。多年觀測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前,黃河來水來沙豐富,多年平均來水量320.86×108 m3,來水量746×108 m3·t,在黃河口壹定長度和寬度範圍內,多年平均圍墾40 km2/a,海岸侵蝕10 ~ 15km2/a..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下遊徑流量減少,斷流現象加劇,再加上黃河中上遊水土保持的開展和小浪底水庫工程的防洪攔沙作用,導致輸沙量明顯減少。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年入海泥沙量為3.64×108 t,僅為20世紀50年代的28%。黃河入海泥沙量的銳減,打破了維持海岸淤積與侵蝕平衡的必要條件,使原本以淤積為主的黃河三角洲海岸,在海洋動力因素的作用下,變成以侵蝕為主。如果任其發展,三角洲地區的海岸線將被不斷侵蝕,不僅會對勝利油田和國家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示範區產生巨大影響,而且會對整個黃河三角洲濕地的自然條件產生毀滅性影響。

(2)海岸淤積

調查區海岸泥沙淤積主要在黃河口附近。每年黃河帶入河口的泥沙約有80%沈積在陸地和沿海地區,只有不到20%的泥沙輸出入海。如此巨大的輸沙量使黃河三角洲以其快速淤積而聞名。目前,黃河三角洲的海岸淤積主要分布在河口附近。1976 ~ 1996期間土地復墾率為434.3 km2,土地復墾率為21.7 km2/a,其中1976 ~ 1985期間土地復墾率為32。

黃河三角洲的海岸淤積使不斷增加的淺海灘塗特別適合海洋生物的生長,淤積的土地為勝利油田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黃河尾閭的不穩定也對油區的生產布局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黃河泥沙入海擴散,必然淤積廣利港、東營港、羊角溝港的航道。

(3)海灘開發和海產養殖

2000年東營市灘塗面積為48×104 hm2,為全省最大,比1986增加了13×104 hm2,濱州市增加了25×104 hm2。其中濱州市灘塗圍墾強度最大,面積為11.52×104 hm2。東營市零灘塗圍墾,保護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海水養殖僅分布在東營和濱州,面積約為12.48×104 hm2。由於渤海灣的石油開發,近年來海水養殖受到限制,海水養殖面積有所增加,但幅度較小。灘塗開發和海水養殖受到赤潮和溢油事故的嚴重侵蝕。赤潮集中在渤海灣西南部,主要在濱州和東營。20世紀70年代,赤潮發生了三次。隨著渤海近岸海域汙染加劇,海水缺氧,赤潮發生頻率加快,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和環境危害呈增加趨勢。赤潮的發生基本在於海水汙染嚴重,海水中的含氧量大大降低。赤潮藻類喜歡在缺氧、渾濁汙染的海水環境中生長發育,赤潮的危害是由海水汙染和缺氧造成的,因此治理海水生態環境的任務也十分艱巨。

(4)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海岸帶地質災害之壹,危害極大,隱蔽性強,治理難度大。海水入侵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沿海地區重要的水動力條件發生了變化,使地下水淡水-海水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遭到破壞,造成海水向內陸移動,地下水水質惡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除了自然因素,海水入侵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由於多年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鬥,導致鹹水入侵,上層含水層枯竭,單井出水量減少,開采深度增加,使深層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現象。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水質惡化,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肥力下降,進而導致農業減產,機井報廢,沿海平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入侵地區的許多農田被遺棄,變得貧瘠。

(二)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質量受多種因素制約,既有地質環境、區域水汙染、土地退化、森林次生生化、氣象條件等因素,也有經濟發展帶來的人為因素。

在經濟大潮下,工農業發展重發展輕治理,重效益輕長遠,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工農業的發展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最強烈的地方。人類在開發利用地下礦產和水資源的同時,也改變和破壞了生態環境。工農業生產活動包括礦產開采、工農業汙水排放和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由於上述活動,地下采空區、地下水疏幹、汙水排放以及人為地質作用,引發了壹系列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調查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地面沈降、地裂縫、土地鹽漬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水入侵、水汙染、海岸侵蝕和海岸淤積。這些生態環境問題給該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類活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不便。比如濟寧地區的地面沈降在逐年增加,沈降區的範圍也相應擴大。除大面積農業區外,由於地面沈降的影響,農作物大面積減產,土壤退化和鹽漬化加劇,嚴重威脅農業的發展。更嚴重的是,濟寧市區地面沈降已達80mm,最大沈降點為140.5mm,位於建設路以西、太白樓西路以東、濟喬安路以東。地面沈降直接影響了城市建設,房屋出現裂縫,路面塌陷,就連古建築太白樓也未能幸免,給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多重因素的幹擾和破壞。生態環境已嚴重危及人類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理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第二,地方病的分布

據有關資料,該地區與環境有關的地方病有四種:地方性甲狀腺腫(地甲腫)、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克山病、大骨節病。

甲真菌病

地方性甲狀腺腫是壹種全球性疾病,主要由地質環境中碘缺乏或過量引起,與地球化學元素有關。當碘的攝入不平衡時,會導致生化功能的紊亂和生理功能的異常。表現為甲狀腺腫大、頸部增厚、生理發育停滯、細胞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等。嚴重時會出現身材矮小、癱瘓等癥狀,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碘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必須在壹定範圍內保持穩定。人群尿碘低於100μg/L,稱為碘缺乏。尿碘100 ~ 200μ g/L是碘營養最適宜的狀態。尿碘超過300微克/升稱為“超過適宜量”;尿碘超過500 μg/L時,碘致甲亢的發病率增加。根據病因,甲狀腺腫可分為碘缺乏性地方性甲狀腺腫和碘過量性甲狀腺腫。

1.碘缺乏地方性甲狀腺腫

這種疾病是由長期缺碘引起的。壹般情況下,每人每天可攝入碘100 ~ 250 mg,即可滿足需要。如果低於100~250 mg/L,就會出現智力低下、耳聾、侏儒癥的克汀病患者。該病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根據2000年的相關資料,調查區域主要分布在廣饒縣和濰坊北部等地。總患病人數2.88萬人,其中克汀病患者81人,該病也發生在濟寧地區。

2.碘性甲狀腺腫

根據國家標準《水源性高碘區和地方性高碘甲狀腺腫區的劃定》(GB/T19 380—2003),高碘區的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們通過飲水長期攝入超過生理需要的碘,但不足以引起高碘甲狀腺腫的流行。劃定標準為居民飲用水碘含量> 150μg/L;8 ~ 10歲兒童尿碘中位數大於400μ g/L高碘區的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們長期通過飲水攝入過多的碘,引起甲狀腺腫大,形成高碘性甲狀腺腫流行區。劃定標準(在鄉鎮)是居民飲用水碘含量> 300μg/L;8 ~ 10歲兒童尿碘中位數大於800μg/L;8 ~ 10歲兒童甲狀腺腫大率大於5%。

高碘導致甲狀腺形態和功能改變,引起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腫、甲亢、甲減、橋本甲狀腺炎等。高碘的危害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山東省是受高碘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壹。據山東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003 ~ 2004年調查,高碘病區和區域分布在7個市、38個縣(市、區)的288個鄉鎮,受威脅人口14萬。就高碘地區的分布範圍而言,調查區位於山東省兩個較大規模的高碘地區。壹個是黃河口附近的沖積、海洋、湖泊平原區,東鄰渤海,包括河北、山東兩省12縣,是深水富碘區。第二,黃河與黃河故道之間的地區,包括魯北和魯西南的部分地區,是淺水高碘區。山東省高碘地區和高碘地區均位於本次調查區域內。

調查區內有17個高碘地區,包括:高青縣、德城區、樂陵市、陵縣、寧晉縣、夏津縣、武城縣、梁山縣、臨清市、莘縣、茌平縣、冠縣、牡丹區、縣、單縣、巨野縣、佳縣。沿海地區主要集中在魯北渤海平原,內陸地區主要集中在魯西南平原、黃河下遊和京杭大運河兩岸。

(2)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壹種發生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地球化學疾病。在自然條件下,人們長期生活在高氟環境中,主要通過飲水、空氣或食物等介質攝入過量的氟,導致全身慢性累積中毒,俗稱“大黃牙”、“幹牙”、“糖骨病”、“黑骨風”。山東省是我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最嚴重的省份之壹,面積廣、病情重、危害大。地方性氟中毒地區的人們飲用高氟水,可引起氟斑牙、氟骨癥,甚至癱瘓和喪失勞動能力,嚴重危害該地區人民的健康,直接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山東省屬於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全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在17個市、113個縣(市、區)、1656個村。地方性氟中毒病區979萬人,氟斑牙290萬人,氟骨癥23萬人。

該地區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布在德州、濱州、濟寧、淄博和濰坊,涉及9個市的48個縣(市、區)。* * *地方性氟中毒村6701個,其中輕度氟中毒村3935個(水氟1.01 ~ 2.00 mg/L),中度氟中毒村2437個(水氟2.00 ~ 4.00 mg/L),重度氟中毒村(水氟> 4.00)氟中毒村占全省57.49%,瀕危人口占全省57.76%魯西南大部分是淺層高氟地下水,魯西北和魯北主要是淺層苦鹹水和深層高氟地下水。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山東省開展了以改水降氟為主要措施(主要是打井)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取得了壹定成效。調查區域內4188個患病村改水降氟,受益人口超過354萬人;蓋水村占調查區地方性氟中毒村的62.50%,受益人口占調查區瀕危人口的62.60%。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改水項目的報廢率在30%以上,基本正常運行的項目水氟超標率在30%以上。事實上,只有不到50%的改水工程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即改水的病村只有不到壹半能真正喝上低氟衛生水,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3)克山病

克山病是壹種地方性心肌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該病流行區域廣,死亡率高,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調查區域分布範圍小,發病率低,主要分布在濟寧、濰坊部分地區。目前濟寧市有1500例,發病率有下降趨勢,多分布在南四湖周邊地區。濰坊的克山病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與平原的接觸帶。根據濰坊市地方病辦公室2000年的數據,只有14人。

大骨節病

大骨節病對人體骨骼和關節系統危害極大。患者關節腫脹,左右行走,行動困難,甚至四肢短小變形,甚至殘疾。大骨節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長期飲用汙染嚴重的窯水所致。缺鈣、缺鎂、缺硒、高腐植酸和糧食中的鐮刀菌都可能與大骨節病的發病有直接關系。調查地區發現該病的地方很少,只有濰坊。根據地方病辦公室提供的數據,2000年有856名患者,其中包括2名新發現的患者,發病率主要在兒童期。

地方病的發生與水環境密切相關,與水中元素的含量和某些元素的缺乏有很大的因果關系。改變飲用水質量是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因素,因此創造優良的水質生態環境是根除地方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