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四川省未夕、中甸、寧蒗、德欽、鹽邊、鹽源、木裏、誌康縣。納西族原是古代中國西北羌族的壹支,公元前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定居。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有20萬人,內部可以互通。東中分為三個部分,各有各的方言,相互之間很難交流。
早在1000多年前,納西族就創造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和Goba,壹個音節的字,是世界上還在流傳的罕見的民間象形文字。用這種語言寫的經典叫東巴經。中國約9000本,世界其他國家約1.1,000本。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音標方案,現在中文普遍使用。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麥、豆類、棉花和大麻。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了,“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在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型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歷史
納西族是中國壹個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遷的壹個分支。納西族的名字來源於古代帖木兒人的壹個部落名稱。其祖先在《晉朝史記》中稱“漠沙夷”、“漠沙”,意為“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移到岷江上遊,然後向西南遷移到雅礱江流域,再向西遷移到金沙江上遊。到了唐朝,他們聚集在麗江和永寧,先後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彜族和白族的祖先)統治。三國時期,內部已經有了階級劃分。初唐時設立了《越析詔》(研磨部分詔書),是六大詔書之壹,後被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千家萬戶的磨坊主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坊主後來與白族人融合。明初,很多* * *衛隊也融入了納西族。從明朝到清朝,壹些首領陸續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的封建土司職位,其轄區基本進入了封建領主制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清初,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民族意願命名為納西。納西族在自身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東巴文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是世界上唯壹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東巴經是用東巴語寫成的東巴教經典,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納西音樂
納西族,人口約23萬,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 * * *芒康縣。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他們有自己的文字。納西族信仰東巴和喇嘛教。
納西族的敘事曲、山歌、小調在民間廣為流傳,音樂回旋。
規律簡單,節奏輕快。納西族人用單壹的舞蹈動作演唱,體現了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氣氛。
納西禮儀
納西族人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情感交流、逆境和* * *,講究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庭中地位很高,很受尊敬。遇到天災人禍,婚喪喜慶,親戚朋友,村民都會主動幫忙,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每當他們打獵回來,所有在盧的行人都會得到壹份他們的獵物。客人上門,主人會做六八個菜招待。如果村裏或家裏有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身打招呼,熱情讓座。在家裏,年輕人應該先照顧老人的飲食和睡眠,並為他們提供洗臉和洗腳的水。這種美德在尤然身上代代相傳。
納西族人慶祝這個節日
納西族用陰歷來標記年份。主要節日有“三月龍王廟會”,農歷正月十五的“米拉會”,夏歷七月中旬舉行的麗江七月會,又稱“七月騾馬會”。等等。許多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幾乎與當地漢族的節日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伴隨著許多祭祀活動。
除了過年,納西族還有很多祭祀活動。最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壹般在正月或正月中旬舉行。到時候需要選擇祭祀場地,東巴教會教人做祭司,輪流宰殺餵的豬。每家每戶都要捐出大麥和小麥來釀酒和做魚餌。祭祀時,全牲獻祭,在場的人都要洗手持香立正。祭祀結束後,用豬血灌腸,豬頭和內臟煮湯,煮好後按戶食用。大祭祀三天後,每家每戶都會有壹個小祭祀。還有“祭三花(土地公)”。納西族人認為三朵花屬於羊。每年的2月8日、8月,羊節,都要祭全羊,麗江地區的納西族要帶著火鍋去風景優美的地方野餐。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舉行祭拜神女山的活動,這是壹個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眾性節日。這壹天,身著盛裝的人們聚集在獅子山下燒香,喇嘛們念誦佛經,人們向女神供奉酒肉水果,磕頭膜拜。
二月初八,北嶽廟會在納西語中稱為“祭三花”,也是納西族向自己的民族保護神或戰神祭“三花”的傳統節日。北嶽寺因玉龍山得名南詔北嶽,玉龍山腳下建有三座寺廟。相傳古時候,壹個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壹塊奇怪的雪石,並把它帶回家。當他到達現在的寺廟遺址時,雪石非常沈重,他休息了壹會兒。再想背下去,雪和石頭都搬不動。人們認為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廟祭祀。從那以後,人們經常看到壹個神穿著白色的盔甲,戴著白色的頭盔,手持白色的長矛,騎著白色的馬,經常顯示他的靈魂來保護上地和這裏的人民。納西人認為三花是本民族最大最權威的神,屬羊。每年二八月初八是羊日,要以全羊作為隆重的紀念。廟會期間,正是山茶花盛開的季節,會人山人海。空氣中彌漫著煙火,到處鮮花盛開,人們散開野餐,信徒們燒香磕頭。這次廟會的莊嚴和氣氛在麗江所有廟會和節日中名列前茅。
納西族的婚姻習俗
永寧的納西族自稱摩梭人。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保留著婚姻和家庭中的母系傳統。在過去典型的摩梭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的血親——祖母和她的兄弟姐妹,母親和她的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子女和母親的姐妹的親生子女,才算是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地位突出,父母都是長輩高的女性。她也是家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壹個家族的世系是按母系血統計算的,財產也是按母系原則繼承的。
適應這種母系家庭的婚姻制度通常被稱為“A-note”婚姻。“壹張紙條”的意思是“朋友”和“夥伴”。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娶。不同母系血統的青年男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選擇心上人。只要彼此開心,就會互贈手鐲、皮帶等禮物,開始共同生活。因為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生活和生產,所以男子必須在夜幕降臨後拜訪他的母親家,並在第二天早上匆忙返回他的母親家。同居生的孩子隨母姓,由娘家撫養。男人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權利和義務。因為這種婚姻家庭在經濟等方面沒有必然聯系,所以男女離婚是很自由的。只要女方拒絕探視或男方停止探視,“阿珠”婚姻就走到了盡頭。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受漢族影響較深,男裝基本與漢族相同,穿長袍、夾克或雙排扣上衣、褲子。女裝,除個別地方有穿裙子的習俗外,已改為穿褲子],而是整服。它仍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女子穿大繡袍,腰寬,前及膝,後及脛,外加馬甲、西褲、褶腰、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領子、袖子、翻領上繡有蕾絲,簡潔大方。已婚婦女頭上挽壹個發髻,頭上戴壹頂圓紗帽,未婚婦女戴壹條布頭巾或壹頂黑色天鵝絨小帽,頭發編在腦後。
納西女裝最有特色的是背後的七星羊皮披肩,上面並排排列著七個直經約兩寸的繡花圓形布圈,每個布圈都有壹對掛釘。關於這種服裝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更通俗的說法是代表七星,意為“戴星戴月”。據說那壹圈布上用絲線繡著細密的星圖,掛著的道釘代表著星辰的光芒。傳說古代有壹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族姑娘,名叫英姑,與旱魔搏鬥了九天,精疲力盡而死。為了表彰英姑姑娘的勇敢行為,白沙三多用雪景龍吞下的七個冷太陽做了七顆圓圓的星星,戴在英姑的上衣上。後來納西族姑娘模仿英姑,把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勤勞勇敢。還有壹種說法是,納西族自古以來就把青蛙視為智慧之神,可以解人之困。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跡。
納西飲食
納西族人壹日三餐。壹般早餐吃饅頭或者水煮粑粑,中餐和晚餐比較豐富。壹般有壹兩種炒菜,鹹菜,湯等。,尤其是牛肉湯鍋和幹巴。無論平壩還是山區,蔬菜種類繁多,四點鐘就該上市了。山區廣泛種植馬鈴薯、黃瓜、瓜豆,並制作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的傳統菜肴“發酵松茸”是用松茸蓋做成的特色菜肴,內填肉末,蒸熟作為祭品,特別供祖先食用。
在古代,納西族人用的是牛羊肉和羊肉。牛肉、小麥、幹稗和根(卷須)是主食。後來,在漢族和白族的影響下,農業迅速發展,生活習俗也發生了壹些變化。麗江壩區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山區吃大麥、豆類。瀘沽湖。年中,鹽源、木裏納西族以稗子、墾克、玉米為主食,輔以養子、大米、小麥、豆類。麗江壩區村民在前屋後面種菜,自己吃。豬肉大多做成臘肉,尤其是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可以保存幾年到十幾年不變質。出去工作的時候帶上巴巴或者巴巴寺。吃飯時圍桌而坐,冬天喜歡挪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吃飯。
勤勞節儉的納西族喜歡喝酒,喝濃茶,吃酸、辣、甜的食物。瀘沽湖的摩梭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抽壹種未成型的“蘭花煙”,吃自制的帶酸味的“靈裏瑪酒”。家庭主婦每年殺豬後都要做臘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波的琵琶肉,湖谷湖區的酸魚、魚幹都很好吃,是納西族招待客人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典型美食有:麗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蓮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燒烤粑粑等。
納西建築
納西建築古樸典雅,麗江古城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築群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上的門、窗、牌樓都是雕刻精美的圖案,題材豐富,線條生動,形象逼真,顯示了納西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麗江古城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另壹方面,瀘沽湖沿岸摩梭人的木窩棚是整根原木堆成墻,木塊劈成板做瓦。整個房子不需要壹顆釘子,也不需要壹塊磚,不僅冬暖夏涼,還特別抗震。四合院直接反映了它的婚姻形式、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會的壹種形式載體。
納西族習俗
納西族人熱情豁達。具有知書達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說臟話。騎馬到村裏之前必須下馬,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不要踩三腳架,不要蹺二郎腿;進納西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老人、女人、姑娘“花房”的臥室,不能打聽“阿霞”,不能在廚房裏翻煙灰。祭天、祭祖、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切忌坐在門檻上用刀斧砍門檻上的東西。;有的地方還避免在家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避免敲碗筷、翻菜,或連續夾菜;禁止汙染水源,禁止砍伐水源林,禁止獵殺進入家中的小動物。許在黎明時殺了牛、驢和公雞;避免吃狗肉。
納西族宗教
納西族普遍信仰東巴教,也有人信仰喇嘛教。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即巫師和祭司。東巴文化離不開東巴宗教。東巴教形成於唐初,當時納西族在原始巫術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族文化。東巴多才多藝,集文字、繪畫、歌舞於壹身,所以他們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傳承者。
納西族普遍信仰東巴教(永寧又稱“達巴”),是壹種受西藏明教(黑教)影響的原始巫術。多神崇拜、山河風火等自然現象視為神,非病死者、敵人視為邪靈。生病,婚喪喜慶,都要請東巴念經。東巴沒有寺廟,都是專職農民。納西地區也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的交匯地。紅喇嘛教寺院從藏區傳到麗江,山僧寺從內地傳到麗江。因此,納西族也信仰佛教和喇嘛教,以及道教,形成了壹個多宗教的民族。
東巴教是納西族全體人民信仰的古老宗教,起源於原始宗教。其基本內容是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主要表現形式是祭天、喪葬儀式、驅邪、防災和占蔔。
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儀式非常復雜。全年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不壹的祭祀活動,主要分為祭祀、喪葬、災難、占蔔、命名五大類,其中以祭天最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