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誰發明了文房四寶?我要壹個明確的答案。

誰發明了文房四寶?我要壹個明確的答案。

刷——大多數人認為是秦朝的蒙恬。

最早的毛筆可以追溯到大約兩千年前。毛筆的來源壹般認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音遺址出土的甲骨殘片上留下的竹書和墨跡是用毛筆書寫的。可見毛筆起源於商代以前,孟田實際上是毛筆的創新者。

西周及以上時期雖然沒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彩陶圖案和商代甲骨文中可以找到壹些用筆的跡象。東周時期,毛筆已經廣泛用於書寫竹簡和帛書。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發現春秋時期的毛筆,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鋼筆。後來,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以及長沙馬王堆、甘肅省江陵縣鳳凰山、敦煌市武威市玄圈家、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古巖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古代留下的珍貴資料。

墨——北魏寫的《齊·姚敏疏》,

在漢代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壹般使用天然墨水或半天然墨水作為書寫材料。墨水的發明大約比鋼筆晚。史前彩陶圖案、商周甲骨文、簡牘、帛畫等等到處都留下了原始墨跡的痕跡。據文獻記載,古代墨刑(畫臉)、墨繩(木匠用)、墨龜(占蔔)也用墨。經過這個漫長的歷程,到了漢代,人工墨水終於開始出現。這種墨汁原料取自松煙,先用手工揉搓再成型,墨質紮實。據東漢應劭《漢》記載,“尚書令、仆射、丞、郎,每月給壹大墨,給壹小墨。”白緯玲位於陜西省千陽縣,靠近鐘南山山,它的巖石非常松散,這是非常有名的燃燒墨水的香煙材料。

中國考古發掘發現了公元前14世紀的骨頭和石器上的墨水,戰國時期的墨塊也從湖北省雲夢縣出土。《莊子》中有壹句“舔筆墨”,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毛筆和墨水了。

北魏的賈思勰寫了《齊·姚敏書》,這是第壹部描述制墨方法的書。明代宋《天工開物》中《丹青》第十六章“墨”壹章,詳細描述了用油煙、松煙制作墨的方法。黑煙草的原料有桐油、植物油、大豆油、豬油、松木;其中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壹。

煙草從制作到最終成品,有註膠、勾兌、蒸烤等多道工序,還有壹個成型過程。墨模雕刻是壹個重要的過程,也是壹個藝術創作過程。墨水的形狀壹般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墨模壹般由前、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而圓形或偶像形的墨模只需要四兩塊板就可以合成。內置墨水,合上錘子砸成品。筆尖大部分刻在側面,這樣墨水模具重復使用時可以輕松更換。墨的形態有多種,可分為天然墨、漆墨、金墨、漆墨。

紙-蔡倫

據葉凡《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亦桂陽人。.....從古至今,很多圖書契約都是用竹簡,用帛者稱為‘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奈創造了這個想法,用樹皮、麻頭、我們的布和漁網當紙。元興元年,奏之。”皇帝能力超群,所以總是用之有方,所以天下稱之為蔡侯紙。

這是歷史文獻中對造紙術的最早記載。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蔡倫造紙所用的原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材料。因此,用這種方法制造的紙張成本低,很快就能得到推廣應用。

但在壹些文獻記載蔡倫之前,已經有了用紙的例子。比如班固的《漢書》,公元前12年前就有用紙包藥的情況。特別是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紙,敦煌馬圈灣烽火臺遺址,本世紀初以來敦煌甘泉的漢宣泉郵局遺址,通過現有實物證明,早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經使用紙了。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早170年。

可見紙早在西漢就已經發明了。當時紙的質量很差,不能用來寫字。直到西漢後期,紙的質量才有所提高。在這種造紙技術的基礎上,蔡倫改進了原料和工藝,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紙張。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為以後廣泛使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公元105年,蔡倫制造的紙張已經能夠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造紙術的目的是代替木簡、竹簡、帛書等書寫和記錄文字的材料,因其紙輕、價格低廉等優點而被廣泛使用。

硯——原始時代的原始人

硯產生於春秋時期,比紙的歷史更悠久。《書房四圖》引宋《即墨侯傳》:“石空,字默,南越因有功,封為即墨侯。”於是“徒然石”、“巨墨”、“即墨後”就成了硯的別稱。硯也被稱為“尤氏”和“石弘”。如王彥《題童壽卿博雅堂》詩曰:“流判生,點將石友。”黃庭堅詩《老黃斌畫的十字竹》:“清窗影落石,松煤輕染霜兔。”蘇軾稱硯為“黑白月”,其《龍威石月硯銘》曰:“霧轂石長,宛宛為黑白月。”硯臺形似月亮,分為磨墨和盛水兩部分。前者是黑的,後者是白的,所以叫這個。

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麽時候形成的?

考古學家曾經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的壹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壹套原始人用來繪制陶器的工具。其中有壹石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有石杵,硯旁留有若幹黑色顏料。顯然,這是我們的祖先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狀。因為這個遺址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所以這塊硯臺的實際壽命已經超過了5000年。

杵磨或石磨硯的形制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化的,即取消杵磨或石磨,而接近現在的硯?據我們所知,直到漢代。由於漢代發明了人工制墨,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磨墨,所以不需要用杵或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墨。由此看來,研磨杵或研磨石在史前和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長歷程中逐漸消失。雖然今天不再使用,但它對傳播文化的貢獻仍然不可或缺。

硯雖居“筆、墨、紙、硯”之首,但壹方面它處於龍頭地位,以所謂“文房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可以代代相傳。所以在當今社會的“文房四寶”中,硯是最常見、最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