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錄了商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很多人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存實物資料來證明。本世紀初,羅振玉在其甲骨中發現了商代第壹男、第壹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所來自的小村莊就是殷墟所在地,史書上稱“洹水南,殷墟上”。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古王公進行了詳細考證,並與《史記》中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國王。公元前1318年,盤庚從燕(山東曲阜附近)遷都殷(小屯村周圍)。從此歷經第八代12王,在此建都273年。這些研究成果使考證可靠的中國歷史提前了壹千年。從壹塊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壹個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20世紀20年代的壹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始於西周,“疑古”思潮被徹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蔔的繁榮。從國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氣候、收獲、征服、狩獵、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貴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2013年,據學者胡厚宣統計,* *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97600余件,臺灣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國大陸共計10件* *。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迄今為止已經閱讀了大約2000個字。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中國的文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