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發現的文字約有4500個,目前已被解讀的約有2000個。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文字,又稱“文琪”、“甲骨文”、“殷墟”或“龜甲獸骨”。它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代晚期皇室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和東亞已知的最早的商代文字載體。甲骨文是中國道教的特征之壹。
最早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發現的。當時他們不知道這是古代遺物。它只被用作治療所有疾病的藥材“龍骨”。許多刻有甲骨文的龜甲和獸骨被磨成粉末,浪費了許多極其珍貴的文物。後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中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是殷墟遺址,商代晚期的國都遺址。百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等手段,在當地共出土甲骨154600余片。此外,甲骨文也出現在河南和陜西的其他地區,從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壹直持續到春秋時期。
甲骨文有壹種對稱而穩定的模式。準備書法三要素,即用筆、完字、作曲。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來看,甲骨文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更加嚴謹和系統的文字。漢字的“六字”原則在甲骨文中有所體現。但是原圖和文字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象形的意思也很明顯。
甲骨文的內容主要包括:
(1)加工刮下的龜甲和獸骨應由專門的占蔔者保管。占蔔師在它們的邊緣刻上說明這些甲骨文的來源和儲存的筆記,這被稱為“筆記銘文”;
(2)占蔔時,占蔔者用燃燒的紫荊花木柱燒灼鉆窩槽,使骨裂前端呈“占蔔”狀。這種破解被稱為“占蔔”,是推斷占蔔吉兇的依據。在早期的甲骨文下,刻有占蔔順序的數字,也稱為“兆序”;
(3)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甲骨文,即占蔔活動結束後記錄占蔔活動進展和結果的銘文。大多刻在甲骨正面,也有刻在背面的;
(4)六十支,以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人、鬼)和地支(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命名
此外,甲骨文中還有壹些人在當時學會了刻甲骨文並練習雕刻作品,他們被稱為“Xi刻”或“Xi齊”。
甲骨文的大部分內容是商代王室占蔔的記錄。商朝人大多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問個明白。有些占蔔是關於天氣的,有些是關於耕作的收成的,有些是關於疾病和早生的,還有打獵、戰鬥、祭祀等大事需要問!因此,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窺見商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商代的歷史發展。
同時,甲骨文的形狀與古建築非常接近。可以說,建築記錄也是甲骨文的壹大淵源。從甲骨文中許多建築的字形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形式和發展。
甲骨文的“高”字。從它的字形可以推斷,商代就有壹種建在土臺上的建築。它的下部應該算是在土臺裏挖的地窖,是私有制興起、家庭出現後的壹種建築方式。它的上部可以看作是壹個既有屋頂又有墻壁的建築。長城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的壹大創造。由墻壁圍起來的室內空間,比只由屋頂圍起來的要高得多,與“高者,尊者”的含義不謀而合。
甲骨文中的“宮”字。可以認為是大房子屋頂下有兩個(或更多)室內空間的房子。這是壹座非常精致的高層建築,供統治階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