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大圓意識修訂版02筆記前言及說明

大圓意識修訂版02筆記前言及說明

--《覺遠經》的秘密含義

原碼:這個老師?釋迦牟尼佛

翻譯中文:?三藏法師佛多羅

釋義:?海印用白色寫的

——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總之,“大元覺”超越了思維語言,但也離不開思維語言;俗話說“大圓感”直譯是指“廣大圓滿感”也就是說,佛陀自明的理性充滿了德性,準備完備,精神清明。而且壹切有知識的眾生,都有真性的意識,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說叫“壹心”。他們曾經生活在壹個幹凈整潔的地方,但他們並不無知。從假因的角度來說,叫“如來藏”,從此染兩遍;從果位來看,稱之為“大覺”,屬於法界,大如涅槃。

從三體來看,“大覺”兩個字合起來,“大”就是法身的清;“圓”是自圓的報告;“感”是感覺空虛的體現。

“圓覺”二字,佛陀解釋為“圓光凈覺”“圓滿覺”“如來藏(如來藏是藏於壹切眾生身心中的原初凈法)”。在清凈智慧壹章,清凈智慧菩薩在她的祈禱問題中也直接說:“我願為未來所有的法民宣告法王的完全意識。

根據“覺知”與“無覺知”的情況,“圓覺知”可分為三種情況:雖有混淆,但“圓覺知”並不混淆,這種本體性的“基”態可稱為“原初覺知”;當眾生第壹次開始依解、經驗修行時,這種自性“道位”的狀態,可以稱為“初覺”;行人修行無幻,開悟圓滿,這種獨特的“果位”狀態,可簡稱為“大圓滿感”或“大圓感”。

《大圓覺》也是經典標題《大方廣圓覺·修羅易經》的精煉綜合。所謂“佛”語之壹,是古印度語“佛”字的縮寫,意為“覺醒”或“覺醒”;有壹法師曾說:“凡‘佛教徒’者,皆‘覺知’。佛說法無止境,只懂‘壹心’的意思。”那麽,什麽是“意識”?其實就是“很有圓感”的意思。如果妳理解“大圓感”這個詞,它其實代表了整部經典的主旨。

在這些經典中,《覺遠經》大多列在華嚴部。此經意義的發展是以法界為基礎,從法界化身佛及十二位同等法師,再以問答的形式呈現,圍繞“大圓覺”為主要線索,無時無刻不在詳細闡釋佛教的本質。整卷雖短,但更像是《楞嚴經》的濃縮版,有佛教大百科全書的美譽,連《華嚴》《法華》都有認識、修行、求證的意思。可以說,大與小在和諧中繁衍,鈍根和諧,禪、清凈、法、玄都可以欣賞和運用,包括金剛乘中的見、行、果。譯者甚至視其為“修多羅”(經)中的“易經”,可視為經中之王,故佛贊“其為津摩魯恒河佛所守,三世避難,十菩薩皈依,十二經精。”

這部經中的“許多成就”表明,有十二位具有特殊代表意義的菩薩在修行中就壹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向佛陀祈禱,他們祈禱的順序不是任意的:前四位大師和佛陀的問答闡明了大乘佛陀的真理和對壹切法的理解;中四大人與佛的問答,講解覺遠三觀,二十五凈輪;後四位大師與佛的問答,講解心性、法、漸行等等。

壹開始,文殊菩薩以根本智慧知幻而成佛,自始至終直指覺遠的心。因為未知的地方,果實是迂回的,所以覺遠的大智慧是為了實踐智慧,知道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結果。

因為幻境變成現實,修行成就了,什麽也沒成就,知行合壹入了圈子。所以普賢祈禱離開幻相三摩地,修習法門,知道緣起性空,移身入圓,遠離幻相,漸漸。

文殊張、普賢張是以真教授之真,即開悟修,玉立大乘教根機;此後十菩薩篇的內容都屬於方便教授,從利益到對事物的依賴,從根到根,逐漸方便,而不是逐漸培養群體產品。

遵循三昧離幻、三昧離幻無漸進性的假設,壹般眼會討論修行,再壹次請闡述無修假設中的大乘二無我觀,逐漸融合為壹個真正的法界,並配合各種便利,根機淺薄無聊的《新菩薩末世眾生》開導眼, 擺脫了困惑和修行,佛陀就會授予他們以無念正念為基礎的入民觀和法空觀。

因為佛說“眾生初成佛”,金剛藏怕知識和信仰渺小,不敢接受平等和不動。同時,他質疑“迷戀”和“意識”不能兼得。尤其是他揭開了秘密,去除了疑惑和遺憾,讓生活相信了。佛陀用“金喻”澄清了三個疑惑,對輪回心和輪回不屑壹顧,認為不方便,所以先斷了輪回根。

彌勒為了打破妄想的惡性循環,導致對愛、欲望、輪回執著的根本無知。佛教化識為智,斷愛顯覺,斷二障之深,善識之業,故輪回與修行有五異。

眾生生死善惡之別,現在被汙染了;雖然覺遠現在有汙點,但他卻像平等壹樣純潔不動,這真是欠考慮。既然物種不同,自然地位也不同。於是,青輝繼續請化名安立的四個人修證,自然就糊塗成真了。

根和果的地位不同,但利益不是由於實踐的私利,韋德也不願意在我們這壹代逐漸生根。請發揮奇妙的感覺,從三個角度去看,這樣就有門可尋了。

三觀雖然公布了,但還是壹個總結。如果利益是逐漸的、相繼的、細分的,不爭就不可能承擔起他們的責任。因此,我們祈禱支出將被分為25個幹凈的回合,以更詳細。

雖然覺得自己的心是純潔的,遵守佛法的秩序也漸漸清晰,但還是因為無知和汙染而難以入法,很明顯自己有很深的劫法習慣。其作用是掃清壹切業障,明識而迷智,斷人與法的堅持,掃清業障,迷自然生死。

然而,當惡法大行其道時,就很難分清是非了。為了使眾生普遍認識到“意識”也是不真實的,所以要以對與不對為導向,以“我”不好“我”不好為準則,因病不敢吃藥,所以要遠離“不擇手段”的四病,不要分病,根據大清凈感,避免陷入邪見。

在這壹點上,還有壹些信念沒有實現。想練圓覺應該去哪裏?覺遠有益於後世的完整意識。請在覺遠道場進行第三階段的取證,區分三界。根子鈍、障礙重的人,不要靠認罪來開門清理障礙。

最後以五經之名,總結全經,見正解,行正道,得正證,得宇宙被三根,漸持之,隨教而行,使眾生大覺,功德無量,不愧為賢者之首!

《覺遠經》對“信、釋、行、證”的劃分,多是以桂大師的三法為依據,後世的善知識也采用此法,但在具體判斷和選根上有所不同。在本書中,作者沒有延續這種分法,而是采用了“上益根”、“上圓根”、“下漸根”、“下鈍根”四種方法,將文殊章句歸類為“解說”,其余普賢章句至覺遠章句歸類為“解說”。愚見是,本來就是為了方便實際操作和參考,說到底。

這個註釋中的“經文解釋”絕不等同於佛陀聖言的原文,或簡單地理解為“白話版”的覺遠經文。“解釋經文”是為了幫助理解經文。這本書特別側重於從頭到尾對意思的理解,以及具體的對錯。請讀者各抒己見,不要拘泥於壹種觀點。

此外,每章末尾還有“關鍵提示”和“實用參考”。這兩部分采用提綱挈領、引經據典、舉壹反三的方法,主要是為了進壹步提高對經典的概括和理解,使教學證據和理論證據都能結合到實踐中去,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解,“人若飲水,自會知。”特別是作者還在實踐參考中加入了壹些經學、宗法制、秘乘的簡要內容,以期在傳承與融合的傳播中做壹些探索工作。如有錯誤,希望各方坦誠。

總之,就《大圓覺》這種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完美闡釋的東西而言,這本書壹舉多得,但意在引起有誌於實踐它的人對《覺遠經》的指導價值的重視,重點是促進覺遠的實踐,所以獻錯並不可恥,也不損覺遠的風雅。壹旦熟悉了經文,就直接強烈推薦道友。。

此外,為了避免壹些不必要的擔心,書中涉及的引用詞語均取自佛經或公開場合的德行啟示,不涉及“保密”之類的誓約戒律。

雖然“大圓感”極深隱秘,但只有與佛平起平坐的人才能宣其意,普通人又怎能對下壹區有所期待!但也想想佛祖也說過的經:

可見佛祖對堅持此經布施的做法推崇備至,且不說“大圓感”也很有限,超越了“瑕”與“瑜伽”的區分和何偉的輕蔑之言,於是信了這壹條上的戲,但又說了些什麽,回到了“大圓感”的現實。

海印?吉林2018 65438+10月13。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