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
中秋節是孩子們眼中熟悉的傳統節日。如何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們了解節日的內涵,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現在,幼兒園教師服務平臺邊肖帶領大家普及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傳統習俗和節日故事的知識。
建議父母朋友可以告訴孩子,傳承中秋節的傳統文化。
壹、中秋節的由來和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古代稱之為中秋。因為是在秋天和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也叫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日、月亮節、月亮節,又因為這壹天月亮圓,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我們來看看中秋節起源的詳細介紹: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
1.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2.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
“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壹些歷史學家也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第二,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
1,祭月
中秋節祭月是中國壹個非常古老的習俗。
《禮記》中已經記載了“秋暮暮月”是祭拜月神的意思。這時候就要舉行迎寒拜月的儀式,擺香案。
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形狀。
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在少數民族中,祭祀月亮的習俗也很流行。
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
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
《禮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
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2.欣賞月亮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傑作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
到了宋代,中秋節賞月更加流行。這壹天“貴家裝飾亭臺,民爭酒樓戲月”。
中秋賞月活動始於魏晉,盛行於唐代。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傑作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
到了宋代,中秋節賞月更加流行。這壹天“貴家裝飾亭臺,民爭酒樓戲月”。
明清時期拜月的賞月活動更為廣泛,拜月壇、拜月亭、觀月樓等許多名勝古跡仍保留在中國各地。
文人墨客登樓得月或泛舟邀月,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直到今天,全家人坐在壹起欣賞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3.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
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在中秋節晚上,雲南傣族還有“拜月”的習俗。
4.喝桂花酒
每到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明月,聞桂香,想起吳剛剪桂花,喝上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享受。
5.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
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它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和月餅結合起來,寓意家人團聚,寄托思念。
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6.觀察潮汐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
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
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7.點燈籠/綁燈籠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的習俗。
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
在古代的廣東,當中秋節臨近時,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制作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
另外,很多孩子會用水皮紮燈籠。此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單的就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會做。紮起來的燈籠不僅用來“樹中秋節”,而且情侶們也抱著燈籠賞月。
江南壹帶有做燈籠的習俗,現代中秋燒燈籠的習俗更盛。
廣東的燈籠最多,家家戶戶在節日前十天將燈籠綁在竹棍上。
制作水果、鳥獸、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等等,並在漿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立式中秋”。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型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
似乎自古以來,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8.猜謎語
在中秋節,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同時,愛情故事也在這些活動中傳播開來。因此,中秋節猜燈謎也是源於男女之間的壹種愛情形式。
9.和兔子爺爺壹起玩
玩兔子始於明末,在北京流行開來。
阿明王朝紀琨(生於1636年前後)在《考亭遺稿》中寫道:“京中中秋,多以泥兔為形,扮作人,為小兒所拜。”
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
兔子是泥做的。兔頭披甲,插旗護背,臉上塗滿金泥,並作畫,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兩只大耳朵直立,也是和諧。
《燕京年譜》:“每逢中秋,城裏聰明的人,用黃土做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
清代宮廷稱月亮上的玉兔為太陰君..但是,北京人叫它男妓。
在北京周邊的民俗中,中秋祭祀男妓其實沒那麽莊重,更多的是遊戲。
10,打陸紫
“和魯孜壹起玩”是過去中秋節非常流行的兒童遊戲。柚子殼上刻著花,中間可以掛燈。孩子們三五成群地玩耍,或提著各種動物和瓜的形狀的燈,沿街走著,唱著《和魯哥壹起玩》:
“打盧子,打盧兒,點燈。知斯文者重斯文,讀書天下第壹。不要說文章沒用。古語有雲,壹言以蔽之,貴人自書……”
玩得開心之後,孩子們就散了,回家吃月餅和水果。
11,燒香
在江蘇,中秋之夜要燒香。
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的景色。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
上海民間也有燒香鬥笠的習俗。
12,祖先崇拜
廣東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當天下午,各廳設桌設祭,設祖神,獻各種供品。
祭祀結束後,逐壹烹制祭品,同時吃壹頓豐盛的晚餐。
13,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
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
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
14,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於臺灣的中秋習俗。古時候,想娶個好老婆的姑娘,在家就在神靈面前燒香,訴說心事,祈求神靈指點,聽香。然後,他們按照指示記住了在路上偷聽到的第壹句話,然後扔在家裏判斷占蔔的好壞。比如占蔔是終身大事,聽到的是吃餅幹或鮮花和滿月,說明是吉兆,喜事近了。
15,燃燒塔
中秋節燈籠和元宵節燈籠不壹樣。寶塔燈在中秋之夜點亮,主要流行於南方。
寶塔燈,就是村裏的孩子撿碎石,搭個寶塔形的燈。
清代蘇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壘成七級寶塔。塔的中間是供藏王的,四周燃燈,稱為“塔燈”。
廣州孩子燒“芬達燈”,用碎瓦給他們;還有柚皮燈,用紅色的柚皮雕成,中間壹盞玻璃燈,泛著紅光。
此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流傳於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比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的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會在野外撿瓦片,堆成壹個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才開始倒起興趣。它叫做燃燒的瓦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扇塔也類似於這種活動。
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第三,中秋節的傳說
1,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原本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射了九個太陽後,西王母給了她長生不老藥,後羿不肯吃,就交給嫦娥保管。後羿的弟子孟鵬覬覦仙藥,並強迫嫦娥交出它。嫦娥絕望地吞下它,飛向天空。
那是八月十五日,月亮又大又亮。因為沒有放棄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在廣寒宮住久了,後羿回到家傷心欲絕,卻又無可奈何。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她就去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壹桌香,把她最喜歡的蜜果放在月亮上,與嫦娥團聚。
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從那時起,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2.吳剛伐廣西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的孫子孫伯齡有染。吳剛壹怒之下殺了伯靈,惹怒了炎帝太陽神,被發配到月亮上去砍長生樹。
然而,月桂樹與插枝壹拍即合。吳剛每砍壹斧子,被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重新長在樹上。過了這麽久,吳剛還是沒能砍倒這棵桂樹。
吳剛的妻子感到內疚,命令她的三個兒子變成蟾蜍、兔子和蛇,飛到月亮上去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盡快砍倒桂樹,玉兔不停地搗碎砍下的枝葉。
3.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
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趕緊傳話,說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此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碟狀,也成為很好的禮品。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四、古代文人的賞月詩、民歌。
水調歌頭
宋壽司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
上面太冷了,跳舞去發現影子在地球上是什麽樣子。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
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民歌
月光灑在打谷場上,農民在打谷場上忙碌著。
今年水稻豐收,家家喜氣洋洋。
明月當空,吃大餅。不要吃煎餅,
不要吃香餅。吃完蛋糕,天氣不錯,
吃稗子,過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