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蒙古族的民俗及其特點有哪些?

蒙古族的民俗及其特點有哪些?

壹種民間飲食——烤全羊

全羊全牛,又稱全羊全牛,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禮儀。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吃全羊、喝馬奶酒、帶熟羊肉條去遠征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上王位,建造了壹個白色的大蒙古包,用整只羊招待遊客和祭祀神靈。

最盛大的宴會有三種:全牛、霍馬和全羊,主要是表示圓滿。除了供奉全牛之外,壹般只取牛的某壹部分。比如65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只象征性地獻上牛五茶(蒙古語叫五谷茶,即牛羊的軟肋)。霍馬,也分為垂直霍馬,是最精致的全羊,其特點是脫毛,剝皮和烘烤。全羊涼席不像霍馬的那樣精致,特點是剝皮煮制。全羊和全牛壹樣,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對象,呈現方式也不壹樣。有時獻全羊,有時獻壹部分羊。春節招待親戚朋友和貴賓時,把煮熟的羊頭放在壹個寬大的木盤中間,周圍放上各種奶食和點心,是壹種隆重的禮儀。全牛、全羊、霍馬的加工方法因地而異,但要保證食物的完整性,避免損傷皮肉。蕩整只羊;羊頭必須面向主賓。宴會上用全羊招待客人時,壹般要唱聖歌,敬酒三次。當嘉賓們開始壹起唱歌時,他們會倒上壹杯酒,背誦全羊的祝賀詞。在向持刀切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後,主人要求餐桌上的老人先動刀。持刀服務員在蒙古語中被稱為“渾都齊格”。長老拿著蒙古刀,在羊頭的額頭上畫了個“十”字,從羊的後腦勺、嘴巴兩側、兩只耳朵、兩只眼睛、脖子、硬腭上割下幾塊肉,然後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撿起羊頭,還給了主人。師傅拿著空盤子,拿著羊頭和長老割下的肉,放在佛龕前拜佛。然後用特制的蒙古刀,從羊五茶的左右兩邊切下長長的薄片,左右擺放。切前半只羊時,刀刃向外。如此切三次後,其余骨頭分段取出(過席子的羊五叉只能切壹刀),從正面轉過來後,放回肉湯中加熱,即可食用。整只羊退肉後,上湯。當獻上壹整只羊作為禮物時,通常會安排壹個專門的人來致賀詞。在背誦願望之前,妳應該向許下願望的人敬酒。烤面包機把他的無名指浸在酒裏,然後舉起了杯子。背誦祝賀詞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賀電的內容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地區而異。例如,壹則賀電唱道:“博格多成了基斯汗,娶了壹位容光煥發的女士。宰殺壹只畫了臉的羊,放在水晶盤子裏招待貴賓,這是成吉思汗定下的儀式,是蒙古族好客的傳統,是忠誠和貞潔的象征,是赤誠之心的象征。”大家倒上壹杯酒,互相唱歌。背消息的人說“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歌唱;“按照通常的奉獻,請過來品嘗。沿襲舊俗奉獻,請大家前來助威。”再倒壹杯,大家再唱。說完,祝酒詞接著說:“結!”"

那達慕民俗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的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娛樂”或“遊戲”。每年夏秋季舉行。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牧民騎馬、開車,並帶來了毛皮、草藥和其他農產品。人群聚集在會議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地上搭起了白色的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聖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成吉思汗,1225年用回鶻蒙古語(古蒙古語)刻在懸崖上。這塊石刻上寫著:成吉思汗在布哈蘇其海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慶祝征服花剌子模的勝利。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壹個侄子在335度的距離擊中了目標。此外,《蒙古秘史》中也多次提到射箭比賽。後來馬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都要賽馬。蒙古文學巨著《格斯特勒傳》和其他民間史詩中都有對賽馬的描述。摔跤比較常見,壹般的“那達慕”大會都是以摔跤為主。

在元明時期,射箭、賽馬和摔跤被結合在壹起,從而形成了男子鐵人三項“那達慕”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悼詞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音悠揚動聽;潔白無瑕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那達慕’已經此起彼伏;蒙古力士,全隊出戰。”14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說:“卷氈、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蒙古族長輩們舉起盛滿鮮牛奶和哈達的銀碗,宣讀賀詞。頌詞有很多種,比如“那達慕”頌詞,射箭頌詞。如《圖爾古特蒙古射箭願》中說:“妳舉起萬軍之弓,取壹枝金色利箭,弓如滿月,彈扣。“妳可以擊落高聳的山峰,妳可以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妳,像銅和熟鐵壹樣的強者。”從以上記載以及其他史詩故事中對那達慕的描述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漸成為政府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娛樂活動,其規模、形式、內容都得到了發展。當時蒙古諸侯以蘇木(相當壹個區)、旗、盟為單位,每半年、壹年或三年舉行壹次“那達慕”大會,分等級給優勝者頒發獎品和稱號。但在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議往往是由君主的摔跤手參加。賽馬和弓箭手獲得冠軍。

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慣,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的“那達慕”大會。大型“那達慕”大會,512人,約300匹馬,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256名摔跤手,100至150匹馬,持續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有128或64名摔跤手和大約30至50匹馬,持續3至5天。

民俗鄂倫春族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它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通常持續四到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的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起源於漢族的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庭院;去山裏打獵或在外面工作的人應該趕回家準備過年。除夕夜,家家祭祖拜北鬥,吃團圓飯,守夜。

初壹的清晨,人們忙著做壹包新的“餃子”,燃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新年的到來。全家人走出家門,朝東或朝南,點上九支香,向神靈和山神磕頭,祈求神靈賜下獵物,祝福全家避禍吉祥。

太陽出來後,人們穿上新衣服,帶上兒女,用酒肉互相拜年。他們先祭拜宗族或家族中最年長的人,然後去其他的家。進門前燒香拜火神,把壹塊肉扔進篝火裏,灑上壹杯酒,主人會陪客人拜。祭祀結束後,賓客們向主人敬酒,敬煙,磕頭,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崇拜的長輩也會對崇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些人甚至會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壹天,老人們通常在家等待晚輩拜年。

從初二開始,老人們互相拜年,或聚在壹起喝酒娛樂,年輕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唱歌跳舞,或射馬、摔跤,或下棋打牌。歌舞特別受人們的歡迎。他們的舞蹈反映了鳥類和動物的生活,展示了獵人捕捉野生動物,描繪了婦女收集勞動場景。他們的動作簡單純粹,有著很深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壹直持續到初四。第五天,人們認為這是“鬼節”,所以他們被禁止外出,娛樂和噪音。這壹天,人們都在家休息。從第六天開始,獵人可以進山狩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民俗祭祀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積或凸起。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壹。敖包壹般位於高山或丘陵上。它是壹座用石頭砌成的錐形實心塔,頂端插著壹根長桿,頭上綁著動物的毛角和經文布,四周是壹塊燃燒著雪松木的墊石。敖包旁邊是掛滿全羊、馬奶酒、黃油、奶酪的樹枝。祭祀敖包時,在古代,薩滿巫師敲鑼打鼓,誦經祈禱;現代,喇嘛焚香生火,頌經念經。牧民們都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襲著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認為高大雄偉的山脈會通向天堂;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對山的崇拜和對神的祈禱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