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哲學巨著。易經基本上是壹個集體創造,它是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鬥爭中自我保護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朝的《連山義》和商朝的《歸藏義》,歷時約壹千年,最終於西周初年由周公姬旦編撰而成。(1)《道德經》是壹部個人著作,由東周藏族史學家老子所創,壹般寫於公元前516年(周四年)前中國都城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偉大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屹立了數百代。兩千年來,已有數百群人,幾乎都以這兩本書為根。學者對中國的哲學感興趣,所以這是唯壹的原因。”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易經》包括64個卦,75個卦,384個卦,768個字,4000個零字卦,共近5000個字。壹直被認為是古代的占蔔書,“卦以示象,變以示變,言以示吉兇”,可見“古人必有占蔔,國家大事必由占蔔定。”(4)“雖然《易經》是以占蔔書的形式出現的,但它堪稱中國哲學史上的第壹部書。”⑸
《道德經》是壹部純哲學著作,是中國第壹部脫胎於宗教哲學的哲學專著。共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篇,又因其臨別之道和德行而稱為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和《道德經》的內容都是從上面觀察宇宙的現象總結出來的,它們相似的核心是事物總是處於變化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性質決定的。《道德經》雖然比《易經》晚誕生了500多年,但毫無疑問,其思想體系源於《易經》。《道德經》代代相傳後,道家學派應運而生。此後儒學興起,《易經》因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在東漢初年道教創立時被列為重要的道教經典。後來被三國魏時在洛陽身居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註釋,成為壹家之言,廣為流傳於世。後面簡要分析這兩部哲學著作的相似之處。
首先,關於宇宙的本體論
易經的依據是“瘦”嗎?——“八卦圖由兩個卦組成,以反映宇宙萬物。幹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脊為水,離為火,根為山,換為澤。其實可以組合成氣、土、火、水四種物質。世間萬物皆源於此,最普遍的體現就是壹個代表陽,壹個代表陰。陰陽相合,改造萬物。易經尊陰,直接承襲商朝易觀,故稱陰陽。這個“陰陽”是由《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道”所統率的。當代易宋佳若隱通過對《易經》的研究,揭示了“道”是《易經》的宇宙物質本體論的觀點。他壹掃2000年以來斷句的錯誤,對隋卦進行了正確的斷句。隋爻曰:“有福報,道明,何苦怨之”。曾經有三國魏王弼和北宋程頤解釋過這句話,基本正確。然而,他們總結說:“受到祝福和開悟有什麽可責備的呢?王註意到,“心中有誠,而信於道,以示其功,有什麽可責備的呢?”"程註曰:"其誠在中,其福也。它所做的壹切都在道中。只有智慧,才能如此,才能明了。怪什麽?"宋對王、程的註釋略加糾正,正確的解釋是:"正因為心中有誠,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才能顯現出來,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壹切壞事都可以避免。⑻和《踏青》卦說:“‘踏青’中的道,坦坦蕩蕩,貴誠吉祥,也應該解釋為宇宙本身的“道”,這是符合《易經》原意的。而《易經》“小畜”“伏”兩卦中的“道”,是以“道”的“道”為基礎的。《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晦澀的散文中提出來的,雖然引起了後來王、程兩位學者的註意,但由於解釋不清而被淹沒,而春秋時期的學者老子是最善於發掘《易經》的隱意、深意,並根據《易經》創作小說的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洛陽任職期間的業余作品。受《易經》的啟發,他以鮮明的觀點描述和論證了“道”是宇宙的起源。老子提出:
“道,萬物之註(主)。”(第六十四章)
“道可道,不可恒;壹個名字可以被命名,但它不是壹個不變的名字。無名,萬物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第1章)
“道為物,只為尷尬;很尷尬,還有大象。我發呆,裏面有東西;潛移默化,有本質;它的本質是真的,裏面有壹封信。”(第21章)
“物是混雜的,天生的,孤獨的,獨立的,不變的,周興不危。它可以是世界之母。不知其名,字曰。”(第二十五章)
“對它視而不見,叫它伊,聽它的話,叫它,叫它魏。這三個不能怪,所以混為壹談。上面不亮,下面不晦澀,繩子不可名狀,是回歸無,是無的意思,是無的形象,是恍惚。我見到它的時候看不到它的頭,然後就看不到了。”(第14章)
“道生壹,命生二,命生三,命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老子揭示了道的作用,描述了道的特性,千方百計地與世間有形之物進行比較,讓人們知道這種恍惚、袒胸、無頭、不可名狀的東西就是“世界之母”,全面、深刻、準確地解釋了宇宙的起源。這就是今天科學術語中的“活力”、“能量”、“氣場”。可見,“道”是物質的東西,是無形的,卻充滿了宇宙。老子的精華是指元的精華。也稱為粒子。它是由最小的能量粒子到大的看不見的統壹場組成的,充滿宇宙,無處不在。簡而言之,老子的道是壹個充滿能量的氣場。就連外國科學家也對這個宇宙起源清晰的命題印象深刻。卡普拉說:“在中國的哲學中,‘道’只是暗示了場的概念,而‘氣’則明確表達了場的思想。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壹個場強很強的空間組成的...在這個新物理學中,不存在場和物質,因為場是唯壹的現實。“[10]這意味著場是基本的物理實在,粒子只是場在局部區域的凝聚,是能量的集合體,而有形的物體只是場的暫時表現。老子受中國古典哲學“易經”的啟發,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道”論體系,代表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壹座偉大裏程碑。它對中國乃至外國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政治和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同時提出“道”和“無”,是“同名而異名”。他說:“世間萬物無中生有。”(第四十章)這是“無名,萬物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第1章)。兩千年來,人們認為“神秘的既是神秘的”是不可理解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老子“無中生有”的課題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天體物理學家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的壹次早期宇宙研討會上,“宇宙從無到有”首次被作為研究課題。當時的蘇聯物理學家林德說:“宇宙從無到有的可能性很有意思,應該進壹步研究。關於奇異性最令人困惑的壹個問題是:宇宙在被創造之前是什麽樣的?這個問題看似絕對玄學,但我們關於玄學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玄學問題有時是用物理學來回答的。”[11] 1983、劍橋大學霍金教授致力於發展宇宙自足的理論解決方案。[12] 1984、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國物理學家吳教授首次給出了“宇宙從無到有”的數值解。[13]這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是基於霍金等人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論。根據宇宙的定義,宇宙之外不可能存在任何東西。利用這個條件,我們可以完全確定宇宙的創造範圍。只要能根據動力學定律計算出宇宙創造的範圍,這就是“宇宙從無到有”的範圍。當然,實現這個目標不會太遠。老子“無中生有”的大哲學話題,將揭示自然之源的奧秘。
所以《易經》中闡述的基本原理和《道德經》中的縱橫原理是壹樣的。“易”的原理也是“道”的運行原理。《易經》作者在老子之後,受到《道德經》的啟發,在《易經》中闡發了陰陽學說,極大地發展了《道》的原意,把《易經》的哲學思想推到了壹個完美的高度,被提升為“掌門人”,堪比《道德經》。
第二,辯證的認識觀
中國的辯證法最早見於《易經》,用於《道德經》。易經的辯證觀體現在卦與卦的相對變化上。先看卦(圖1略)。
以上32對64爻是相對的,即每兩爻的陰陽是相對的(《易經》目前64爻的排列不是辯證的而是容易識別的),這種相對關系是辯證的、邏輯的、不矛盾的。因為根據辯證邏輯的原理,這兩個對立的卦有著相互的寓意,包含著相同的本質因素。〔14〕
再說,單卦:
各單卦的六爻也有辯證的邏輯關系,但它們的關系是以六虛周圍的陰陽變化原理來表現的。“每卦的內爻或第三爻是該卦主題的開始;在極點之初,其意向或意願是否是首要的;然後,卦之下,反之亦然,五變而辯證,最高卦之上,壹卦之極。這個六芒星原意的顛倒暗示著壹個新的開始。這就是極端對立,反復順從的意義。”〔15〕
當代易經專家金先生對蔔筮的辯證演變規律又作了壹次明確的探索:“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是相反的,第壹卦是幹坤,最後壹卦是吉吉和。每兩個相對的卦可以視為壹個環節。在此環中,前壹卦為正,後壹卦為負或右,其相鄰二級環的前壹卦可視為壹個組合,符合唯物辯證法第三定律,即負日期。為了在發展運動中進入更高的階段,之前的占蔔也是在每壹環。可以看作是壹個事物、現象、過程所規定的品質;從開始到頂部的卦序可以看作是它們的質量和數量的逐漸變化。後壹種占蔔可以看作是壹種新的品質的突變轉化。在否定前面占蔔的質量的同時,下面幾個環節朝著這個方向向上發展,符合唯物辯證法第二定律:質變和量變(從量到質,從質到量)。《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看作是壹個鏈條,從幹支、坤支開始,回到《集集》、《維基》中的起點,仍然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每個卦中形成的物質是陰陽,也是對立統壹的。”“否定之否定就是回到起點,這是辯證運動的特征之壹。它所謂的夏回,意思不是絕對的夏回,而是壹個螺旋曲線向上發展。”〔16〕
《道德經》的辯證觀對後人的啟發最大。老子說:“反道之運動:弱者,道之用。”這意味著向相反的方向變化,這是道的運動;保持虛弱是道的功能。壹句話道出了辯證法的重要原理。受易經的啟發,老子還看到宇宙現象的變化軌跡有兩個功能:進退、得失、安全、生存、空缺、得失、冷熱、冷靜、新奇、繼承、榮辱、不幸和幸福。剛與柔、強與弱、男與女、白與黑、美與惡(醜)、好與壞(惡)、巧與拙、不善言辭、無知、上與下、大與小、長與短、滿與樂、虛與直、虛與滿等壹些形式及其正反現象。
老子認為道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從上述宇宙現象的形態來看,是在相反的情況下形成的,這個轉化過程是無窮無盡的。此外,道的運動模式是循環的。老子說:“事物是混合的...繞來繞去並不危險”(第25章),“萬物相合,吾將觀之...並回到它的根本”(第16章)。萬物的形成和運動,在於事物本身的陰陽轉化。老子說,“萬物負而抱陽,沖而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任何事物都包含陰陽兩種相對的力量,而這個轉化過程就是指陰陽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和諧體。
我們認為老子的“道”不是壹個準圓周運動,而是壹個類似於《易經》中“歸”的螺旋曲線。
看來《道德經》和《易經》中物質形成的軌跡會是壹樣的!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從歷史的角度看四種相互作用的統壹》壹文中說:“在20世紀70年代,99%的物理學家認為,有另壹個數學概念可以應用到物理學中來描述所有的相互作用。這個數值概念叫做纖維束,物理概念叫做規範場。”“其中,電磁相互作用是壹個規範場...引力理論...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現在被認為是壹種規範場。簡而言之,物理學中所有的基本相互作用都是規範場。”
“通用規範場相當於光纖束上的連接。什麽是非凡的纖維束...莫比烏斯帶是兩端壹根接壹根的帶子。光纖束最基本的屬性不在於它的某些部分,而在於它的連接方式...但目前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在物理學中引入規範場和纖維叢的概念是公認的事實。”
當代著名數學家陳偉輝教授將《易經》中的陰陽、八卦、六十四卦的圓周率圖與《道德經》中的陰陽“周興”圖和“道生壹、壹、二、三、三事”相結合,進壹步統壹在楊振寧的纖維叢概念下,獲得了高度、和諧、科學的統壹。他說:“不難發現,我們用壹對鏈環打開太極環後,形成壹個S形螺旋,無論上下旋轉都有壹定的自由度。”因為上下S形螺旋,按下Mubius反帶形成8字超常纖維束。此時,8字非凡纖維叢有三個特點。
壹種是陽的部分是從外到內,陰的部分是從內到外。陽在外,則向前,陰在內,則向後。這就是太極模式。
第二種是:首先太極開成S形;其次,兩個S形合攏成壹個8形;第三,8字形開成螺旋狀。這是開放的,封閉的,開放的。這時候的三五相包,就是五行在裏面,五行生成在螺旋之外,五行在中間。這就是三五相包的原理。
第三是:三生。
在我們把帶子反接成8字形後,我們把它垂直切開。
道生壹:那麽第壹次切割之後,就會變成壹個大8字的非凡纖維束。
生活二:那麽第二次切割就會變成兩個8字形的超常纖維束。
二生三生:第三次切斷後,形成三個8字形的非常纖維束。
三件事:切n次形成壹組紐扣和n個8字形的超常纖維束。(圖2中省略)
這樣,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統壹在太極模型中,太極模型是規範場,是非凡的纖維束。〔17〕
於是,易經和《道德經》這兩部各有5000篇文章的哲學經典,被自然科學的金鑰匙打開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源頭也將真實多彩,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