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被掰成竹簽,叫做竹簡,然後用火烘幹,寫在上面。
竹簡有壹定的長度和寬度,壹張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少則幾十,多則八九。壹本書需要很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結實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織在壹起才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用很多竹簡編的,所以有相當的分量。孔丘花了很多精力閱讀《易經》,基本上理解了它的內容。我很快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之後,為了深入研究這本書,給弟子講解,他讀了很多遍。就這樣念著,連載竹簡的牛皮帶也磨掉了好幾次,要換上新的才能重復使用好多次。
即使看了這個,孔子還是很謙虛的。他說:“如果讓我多活幾年,我就能完全掌握《易》的文字和品質。”
擴展數據
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有六個附錄,分別是二三字文、銜接、壹指易、堯堯、繆合、趙麗。
根據廖明春的考證,這些作品應該是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春秋和韓非子。《二三子之問》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等弟子關於《周易》的對話。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孔子晚年確實很喜歡讀《周易》,但又認真研究《周易》,以至於魏編著了三部獨具特色的著作。我也教過學生周易。
傳統上,孔子寫了十翼。後人研究十翼,發現與傳統觀點不符。比如《十翼》裏經常有壹個《孔子說》,孔子自己寫的書,所以不可能寫《孔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