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納西族的民居建築可分為七個發展階段:窩居、窯洞、窩棚(風柵)泥樓、井幹木窩棚、土木結構瓦房、磚混結構。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古鎮民居,以壩區為代表的農村民居,以山區為代表的木屋,以永寧乃日人為代表的母屋民居。大部分是木屋和草屋。是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
東巴經中有窩居、窯洞、窩棚的記載,與人類建築起源壹致。直到現在,納西族的壹些偏遠地方仍然保留著他們古老的生活方式。如四川左索納裏有綠籬建築,四周用土塊圍起,輔以木架,上蓋木板或草,中間設火塘。(見圖)從納西族古代象形文字“方”、“吳”的書寫形狀可以看出,納西族進入文字社會階段後,告別了原來的家園,紛紛建造不同的民居,如用木板搭成的“板房”(g'33dMi31)、“草房”(Z ')。這些房子因其不同的覆蓋物而得名,但它們的建築結構可能是木制的房間。納西族人稱木郎屋為“si55li31dMi31”,意為梨木屋。這種井幹樓是納西族的傳統建築,清代光緒《麗江官誌》卷壹中有記載:“有蠻夷居之,以圓木縱橫架之,樓高十尺,即加椽,蓋以板石,房內四面置床,中軒爐,與床平齊,用鐵。這是壹個木頭棺材,在爐子上。"
這種木窩棚高約3-4米,壹般為平房,四周有木椽子,每根椽子之間兩端有縫紉切口;基礎要求比水平面高1-2英尺;上蓋主要用橡木片或麻桿,上面壓著石頭。主要有三個房間,廚房比封閉的房間和住宅寬5-10平米。壹般分為兩個房間,中間的房間占三分之二,是做飯、休息、睡覺的重要場所。壁爐就在角落後面,大約2-3英尺高,2米見方。中間的火坑四點不滅,說明它家已經興旺了很多年。四周是座椅,壹張兼職床,正上方就是俗稱的“格格路”(意為主座),壹般是家裏的主人或貴客坐的。上墻有神龕,是燒香祭祖的地方。這是儲存谷物的地方。屋內有壹根母柱,是壹個家庭的聖地,上面掛著壹個籃子,是家神“蘇”的居所。婚喪嫁娶都要祭祀素食神。
木郎房是改革開放前納溪地區山村的主要建築,主要是投資少,可以就地取材,特別是在生態植被好的時期。大部分村民壹般都是三間房的木屋,都是人畜混居。現在基本上家家都有樓房,剩下的木屋也不再有人居住,主要是放牲畜或者雜物。至今,納西山區仍有許多木屋。
中國建築在明清時期興起,麗江古城在明代初具規模。以“宮之美在於為王”的幕府大型建築群,成為當地建築的傑出代表。以古城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正逐漸向土木結構的瓦房過渡。到了清朝末期,三坊壹墻壹院兩角四合院等中國建築風格在農村更加流行。與此同時,各種寺廟、道觀、神社也遍布城鎮鄉村,也成為納西建築的壹大景觀。但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納西族的社會還是以各種形態並存,甚至同壹民族的不同地區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形態。納西地區的建築仍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二、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納西族的民居建築以土木結構建築為主,壹般為二層平房,高約6-7.5米的土木結構建築。布局形式有三坊壹照壁、壹進兩院、兩坊兩角、四合院等,其中以三坊壹照壁為主。壹些經濟困難的家庭建了“兩房”“壹房”,等經濟好轉後再逐步擴大。三坊壹照壁,即正房壹坊,左右廂房兩坊,正房對面的照壁,形成三合壹的院落。壹般來說,三個廣場有兩層。朝東的主廣場和朝南的廂房廣場樓下居住,樓上作為倉庫使用。朝北的廣場作為樓下的馬廄,草料存放在樓上。天井不僅僅是住的,還可以曬谷子或者加工糧食,所以農村的天井稍微大壹點,地面比較平整,所以不鋪磚石。此外,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顯著的特點是每家門前都有寬敞的大宅(即外廊)。麗江納西族民居在形制組合和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外觀外立面多為石材,墻面抹灰,墻角砌磚,青瓦覆蓋,色彩和諧,外觀簡潔。為了保護木板不被雨水淋濕,屋檐大部分向外伸出,在山墻露出的橫梁兩端套上裙邊,既保護了橫梁,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當地稱之為“吊魚”板。
在麗江的納西族民居中,墻體只起到外圍保護的作用,不承擔荷載。對墻的要求是“墻不能砌到頂,墻要外翻”,因為既然墻不承重,就沒必要砌到頂。
麗江的納西族與白族比鄰而居,民風明顯受白族影響。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大理規模大而規整的白族民居,有火山墻;而麗江的納西族民居多為小院落,沒有密封的火山墻,大屋檐,輕巧靈活。與白族民居相比,納西族民居以其深懸的屋頂和簡單的裝飾顯得簡單而自由。
麗江納西族民居可分為麗江古城、壩區農村和山區三部分。與古城集中、古樸、精致的民居特征相比,麗江壩區的農村民居建築分散、隨意、簡單。民居除了居住功能外,還有為生產勞動服務的功能特點,所以院落寬敞,有糧架、糧倉、散堆、畜圈、草料房等。近年來,木屋逐漸與壩區融合。木屋變成了畜欄或廚房,主要房屋以磚房為主。原有的家庭討論、祭祀、會客、睡覺等廚房功能已經逐漸消失。
第三,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因1997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聞名中外。也是中國第壹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鎮、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以大研鎮為主體。麗江古城的發展脈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北向南遷移,從最初的白沙到中遊的蜀河,最終落腳於元代大研鎮的位置。至今可以看到,大研、束河、白沙的建築風格和模式是壹致的,都是依山傍水,家家掛在樹上,流水潺潺;街道布局,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發展,居民住宅與政府機關混雜;街道跟著水走,房子跟著水走,沒有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和官民不同層次的建築風格。它所推崇的是不拘壹格,自成壹體,無心插柳柳成蔭,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追求。麗江古城因地域不同而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大研鎮的文化特色主要是漢族與土著納西族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束河古鎮以茶馬古道文化為基礎,至今仍有皮匠村和藏族村寨。古時候蜀河人說“壹錐子破天下”;白沙則以原生態的納西文化而聞名。境內集中了大保基宮、白沙壁畫、北嶽廟(三多閣)三聖宮、文昌宮、琉璃殿、金剛殿、大定亭、郭芙廟、玉峰寺、玉柱擎天等人文景觀。現在又增加了東巴萬神園、東巴王國、藍月谷、禦水山寨。三個古鎮和諧統壹地構成了壹個完整的麗江古城,濃縮了納西族從遊牧、農耕、商業、工業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創造的歷史。
古城雖古,卻是活的古城,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流水,行雲流水,過街小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是活態文化,納西族在這裏生活了壹輩子,在漫長而滄桑的歷史中頑強地保存著自己古老的文化,在與漢族融合的過程中又不失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成功地實現了文化融合的雙贏:漢族文化與納西族文化的和平融合,使納西族文化更加深刻、濃厚、明朗;三。活建築:古城內的建築依山而立,飛檐翹角,起伏跌宕,蔚為壯觀,富有詩意。但對於居住在這裏的近兩萬人的當地人來說,這些房子更有意義,因為它們的實用功能。這些民居迎來了多少個冬夏,讀了多少個春秋,帶著滄桑走進了他們的歲月,還在庇護著他們,讓他們平凡的生活得以延續,他們自己也與古城融為壹體。
古城的靈魂是水,水與河、井、橋有關。水來自上面壹公裏多的黑龍潭,在古城門口分成東、西、中三條河。三條河在市內分成幾條河,形成壹條脈狀的河。這口井取名“三眼井”,意思是壹口井分成三個口,三個口相連,依次分為飲用水、洗菜水、洗菜水。有河的地方壹定有橋,古城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橋梁自然成為壹道風景:古城內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橋等354座不同類型的橋梁,平均每平方公裏93座!
曲徑、小橋、流水、人、石板、幽深的小巷,結合在壹起,形成了“曲徑通幽、清幽雅致”的完美意境。當外人進入時,陶陶以為他是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鎮。沒想到,他猛然擡頭,玉龍閃閃發光,氣勢磅礴。東巴畫、七星羊皮、納西古樂、象形文字、納西乃等民族文化元素接踵而至,構成了麗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壹、永寧那民居建築
永寧那人的民居建築以傳統的木屋為主,布局多為三坊壹照壁、四合院。四合院分為正房、正廳(西廂房)、東廂房和門樓。主屋是家庭主要活動的中心,所以比普通房屋要寬,壹般有十米長。主室有男柱和女柱,女柱最大,體現了乃日人對母性的尊重。這是壹個男人和女人舉行成年禮的地方;右墻中間有個火坑。火坑是討論、吃飯、睡覺、祭祀神靈的地方。火坑裏的火不能滅,不能跨火坑,不能往火坑裏吐口水,不能說不健康的話。左墻下有壹個爐子,壹般用作陳方廚師和客人的烹飪爐。上面有壹個神龕,上面放著雕像、供品和花瓶。壁爐上方有壹尊竈神像,竈神像前有壹個陳方獻祭的鍋村石碗。主屋後面有壹個內室,用來存放食物,也是老人的客廳。房間是西廂房,樓上住的是喇嘛,供奉佛像,下面存放柴火。有些人多的家庭也會住,多是單身男性或客人。成年婦女住在樓上的東廂房和門房,牲畜養在樓下。
壁爐右邊是主題,左邊是客席,不能混淆。壹般右側是女性,左側是男性。座位是給老人的,晚輩要主動給老人讓路,請讓座;壹旦坐下,就不能隨便亂走,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孩子和老人住在壹起,成年男子家裏沒有固定的房間。
永寧那人認為,壹個人的出生、死亡、成長都是在房子裏完成的。壹個人從出生在這個家開始,她(他)就成了家庭上帝保佑的對象,成了這個家庭的壹員,從小就享受著家庭的溫暖和歡樂,成年人也要承擔相應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在母宅舉行的成人禮是有意義的。納日人死後,家族會制作壹個類似木箱的小棺材,供逝者在陰間享用。
第三,麗江納西族蓋新房的民俗
民間有句話叫“納西吉次於獨”,意思是納西族人以建房為主。麗江納西族建新房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既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又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儀式的過程:
1,慕安神,松木神
慕安神:首先動手的是慕安神。在中梁末端看到壹小塊圓木,書上寫著“圓木好”;然後做壹個小木馬,祭祀在祖宗牌位旁邊,放在竈臺上。這是慕安神。
送木神:豎立的前壹天晚上,主人主持送木神的儀式。木神供奉在祖宗牌位前,供奉祭品、米、酒、茶、糖等。另外要準備壹個大木馬,壹堆火把,壹面三角紅旗。儀式結束後,點燃火炬,主人帶著木制的神像。其他人各自背著祭品,走出大門,把木神送到看不到新房的地方。行人看到不能打招呼的要主動避讓。送木神的方向是由測日期的人(尼瓦路西)決定的。信差壹到指定地點,就必須放下東西離開。他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與此同時,留在家中的另外兩位大師將舉行儀式,將木神驅趕到新房遺址。在已經穿插的屋架旁邊,是木神離開,回到自己家的時候了。然後在每根石柱邊插上壹柱香,同時在每根柱子上敲幾下,“木神升,木神去……”
2.建造新房子
主人壹大早就會在門口或者新房裏放鞭炮。我們在印石蓋新房時,村裏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要參加。中午,梁上就好。
3、點波束
主梁放在兩個木馬架上,中間畫太極八卦圖(有的是畫在布上再釘上去的),前面桌上放壹個豬頭、壹只公雞、壹碗清水(以壹兩銀子為賞賜)、蜜餞;木匠的工具也要放:五尺竿、墨鬥、榫板、畫簽。五尺竿上綁六尺紅布,榫板上綁毛巾。
主人和主人要換好衣服才能點亮光束。師傅要先用清水洗手,再用醋湯舔雞爪。洗耳恭聽後把雞送給主人,並給它三鞠躬以示感謝。主人接過雞後,向主梁鞠了壹躬,然後開始吟誦蓋新房的曲調:
鄧王子,鄧王子,從主人那裏得到了壹只雞。雞是什麽樣的雞?雞是天上的鳳雞,頭上戴著金色的冠帽,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腳上穿著鞋子。我是魯班的弟子,魯班讓我拿些生食(捏個公雞的雞冠做點血)。左邊的崗位是崗位,後代會是冠軍;右前方是前檐柱,世世代代盛產糧食;我點了四柱,壹個事業點在水龍頭上,富貴榮華;龍尾上兩點,十分繁華;半夜三點,祝福主人兒孫興旺(別人也附和:兒孫興旺!);
點擊中梁工具,五尺竿上壹點點,量不適合妳;榫盤中三點,與妳不合;四點,圖紙標簽上,妳同意不同意?
4、登上新房橫梁
打完橫梁,師傅手裏拿著壹把小斧子來到中間房間的梯子上,用斧子敲了三下梯子,然後唱道:
是什麽樣的梯子?梯子是天堂裏最好的梯子。今天遇到黃道,魯班大師叫我上天。妳不晃右腳,也不甩左腳。(爬樓梯後)我上了壹個又壹個,我上了壹個又壹個。我壹上天堂,天堂就有橋;什麽是橋?這座橋是金龍橋。今天是黃道日。我是魯班的徒弟。魯班叫我過金龍橋。妳不搖妳的右腳,也不擺動妳的左腳。(大師站在天橋上,下面的人依次遞過供品,放在天橋上;主人從椅子上放下壹根繩子。
陌生人:繩子是什麽?
師父:繩子是東海龍王絲的線索。絲線要系在金龍梁上,左邊是龍頭,右邊是龍尾。輕點!龍偉奇!壹起起來!蕩向天堂!(新梁擺正位置後,師傅放鞭炮)
師父:白金龍,白金龍,妳是山上的樹王。今天妳遇到黃道,妳師父就把妳當中梁了。我是魯班的弟子,魯班大師讓我問三個問題。詢問水龍頭的繁榮程度(敲門);二、求龍尾有錢(敲);三問中間,祝福大師大富大貴!(隔壁房間的人都要喊:他——!)
主人:左邊有壹面金龍旗,右邊有壹面鳳凰旗(左右各有壹面小紅旗);什麽是酒?酒是鶴慶糯米酒(京薩);什麽是水?水是麗江九龍水(灑水);錢是什麽?錢是道光嘉慶錢。(扔錢)
大米是什麽?米是五谷雜糧,神仙皇帝離不開它。(扔饅頭,按扔的方向唱)破東方木;二、破南方之火;三破西晉;第四,斷北水;破四邊破五邊,五破中央。主人跪在梁底,領受榮華,卻得不到榮華。主人有壹副面條(扔給主人,裏面有珠寶);我面前有壹本,大家看了都會笑。
然後其他木匠把幾大盤饅頭扔向四周,到處壹片歡騰。
新房建好後貼對聯。對聯是親戚朋友送的,書上有親戚的名字。
對聯壹般是這樣寫的:豎柱喜迎黃道日,上梁正迎紫星。橫批是:紀趙
第四,納西族民居的建築功能
1,休養生息
這也是房子最大的功能。主房間是家庭活動的中心,也是休息、談論事情和娛樂的中心。主屋樓下中間稱為廳,是家中男主人睡覺的地方。納西族夫妻分居兩地,女主睡在堂屋旁邊。壹般女生和媽媽睡,男生和爸爸睡;孩子長大後分開睡,廂房也當臥室用。四十多歲來到麗江的古彼得在他的《被遺忘的王國》壹書中對納西族夫妻的性回避有這樣壹段有趣的描述:“丈夫睡壹個房間(會客室)幾乎是壹種規定。白天,他的床被墊起來作為休息的地方。與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不同,麗江沒有雙人床,所以夫妻不願意整夜睡在壹起。如果鄰居發現他們睡在壹起,他們會在村裏丟臉的。就連被子也總是做成單人被子,從來沒有雙人被子。這個限制不適用於朋友。要過夜的男朋友總是和主人睡,兩三個睡壹張床。”
有的家庭把祖宗牌位直接放在堂屋上方,有的放在樓上。樓上主要是存放食物和家居用品。把房子圍起來,樓下關牲畜,樓上放草料。家庭的活動中心是廚房,以壁爐為中心。壹家人的做飯、吃飯、聊天、討論都在壁爐旁進行,連電視都放在廚房裏。壁爐對面有個爐子,多半是煮豬吃的。在政府的推動下,村裏大多數農民現在都建起了節柴竈。在過去,建壹棟樓是不可能的。當壹個家庭只有壹個木制房間時,廚房也是壹個專用的臥室,它的正上方是壹座雕像。這張床是給“管家”用的,所以壹般是給老人或主人用的。客人來時,請坐在這裏。
2.生產服務
即滿足農牧業生產的需要。糧食放在主樓上層,草料堆積在廂房上層,樓下是牲畜圈。大牲畜和小牲畜壹般混在壹起,比如豬和馬。庭院主要用來曬糧食,養雞養豬。和其他事情。屋檐下全是柴火,都是從山上砍回來的。有的人來回要走十幾公裏。冬天是壹年中找柴火的季節,在底部堆上最多十年就可以生火壹年,從中也可以見證納西族婦女的辛苦。院子裏還有壹個曬糧架。壹般糧食晾曬架有三根立柱,每根立柱都有壹個鉆孔,椽子穿過,專門用來晾曬糧食。房子後面有壹堆松散的頭發。
3.宗教祭祀儀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分為世俗空間和神聖空間,神聖空間與宗教祭祀活動相聯系。春節、清明節、火把節、焚寶節、中秋節等節日也是民間祭祖的節日,這些祭祀活動壹般都在家裏舉行。同時,婚姻、葬禮、成年禮等習俗和禮儀都離不開住房設施。主室或壁爐上方,常年有神龕。舉行祭祀儀式時,在此燒香、跪拜、祈禱。
五、納西族建築民俗的特征
1,歷史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建築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其審美觀念、社會觀念和地域性。所以不同民族對於建築的位置和形式,房間的朝向,房間內部的布局都有不同的選擇。“宮中美人意為王”,木土司衙門所在地西朝東,主要屬於五行中的“木”,受木氣。老百姓更關心的是要不要去曬太陽,避風。有時,主人家時運不濟,認為家裏不吉利,就請占蔔師算算卦,再次改變大門方向,以求避禍求福。納西先民習慣以母為大,所以房屋分母房和男房,母房為大。永寧媽媽的房間門檻很高,門頂的橫桿很短。當人們走進房間時,他們應該低頭以示對女主人的尊重。還有壹種說法是鬼不能彎腰,所以不能進裏屋。在主宅或母宅裏,供奉著祖屋、竈神、素食神等神靈。它們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互相混淆。有時,村民們按居住地稱呼壹個家庭。比如住在水邊的叫水某某,住在村道下的叫路某某,住在水磨邊的叫水磨某某,或者幹脆省略後面的某某家,直接用地名來稱呼,這樣環境地名就變成了房名,然後是姓。這與納西族的命名傳統有內在聯系。
2.多元文化融合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壹個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過程。這種融合和影響表現在文化的許多方面,也表現在建築藝術上。納西族的民居建築吸收了漢族、白族和藏族的建築特點。比如在古代城市的民居建築中,大多以木架為主,建築材料以木材為主;將鬥拱作為結構的關鍵和計量單位;在外部輪廓上,有高大的橋臺和各種屋頂樣式,如伊殿、斜山、懸山、谷頂、金字塔形屋頂、單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形屋頂、盔頂、圓頂等。,以及由這些屋頂組成的各種復雜造型,並有脊、檐、角等各種曲線,柔美瑰麗;在院落的組織上,除了主樓廳堂外,附屬建築多設有廂、室、廊、前廳、墻等。,並沿中軸線對稱布置;建築色彩的運用。這些都明顯借鑒了漢族的建築藝術。白族對納西族建築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門窗、墻壁、裝飾畫等方面。麗江地區的滿樓建築風格和樣式繼承了傳統的藏族建築風格。藏族的影響在永寧地區更為突出,比如母屋裏有祈禱壇,被藏族傳統裝飾襯托;每個村子都有壹堆瑪尼堆之類的。
3.審美藝術
從整體特征來看,納西建築註重布局的平衡與對稱,過渡與連接的自然與變化。首先是房子的結構,房子的結構講究樓上樓下,前後左右的平衡與對稱。納西族民居的房間數量是單數,很少是偶數,所以以中間為軸心,兩邊為平衡點,顯得穩重大方。這種對稱的平衡也體現在村落的布局上,以河流、道路或兩堵中間墻為中軸線,相對而居。當然,這種平衡是相對的。比如與河流或道路相對而住的房子,隨著河流和道路的變化而變化,建造的房子隨著山水而變化。正房、廂房、墻之間也有起伏,但這種過渡突出了自然、層次和審美。
5.對納西族民居民俗的思考。
建築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性是根植於地域性的,我們對這些民族建築的研究也應該與民族地區相結合,與區域人類學研究相結合。
“民族建築”與“民族地區”相結合的必要性在於,事物總是在變化的,民族和建築也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經濟的發展、生活的變化和人文、科技的提高,必然會影響民族建築的發展,而上述因素又與地區的發展直接相關。如果能積極把握上述因素,就有可能在不斷變化的歷史現象中駕馭民族建築的發展,即善於識別其基本創作規律、聚落文化特征、建築與自然結合的原始質樸之美,從而保持其優良傳統,創造新的地域建築文化,探索新時期新的發展道路。
納西族先民基於自身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素質,創造了符合自身特點和環境特征的民居建築文化。然而,在當前的全球化浪潮下,納西民居也面臨著諸多危機。尤其是在郊區和農村,延續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正逐漸變得“落後”和“過時”。有經濟實力的大多改頭換面,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形式上模仿西方建築。有時候按照政府“穿衣戴帽”的要求,在屋頂臨街的那壹面放上壹排瓦頂。整體來看,古典建築風格逐漸淡出,完全西化的房子逐漸取代了原來的老房子。
納西族的民居多姿多彩,有傳統的民族建築,有現代的新式民居,也有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新民居。但無論是中國的、外國的、民族的,我們都可以看到民族原始建築的傳承和發展,人類生命的起源都可以在它的深處找到。它土生土長,充滿鄉土氣息,體現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獨特生活理念。不拘壹格,自由活潑,與自然環境融為壹體。它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崇尚實用性和功能性。麗江市正在開展壹場轟轟烈烈的建築復古運動。在“打造又壹座古城”的口號下,“文化街”“商品街”風起雲湧,以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披著帽子”,屋檐瓦片掛在外面,裏面現代時尚的裝修。這些假的仿古建築看起來很像,但是神仙們已經魂不附體了。歷史文化是無法加速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滄桑中沈澱升華形成的,是民族和地理相互作用形成的。民族民居建築與民俗相結合,成為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場所,也構成了民俗環境的壹部分。任何創新和發展都不能脫離歷史情境和文化傳統,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