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板。又稱“桃版”、“桃符”、“桃符板”,成對使用。木板上畫著申屠兄弟(傳說中的驅魔人)的形象,以抑制邪惡的靈魂。當然,眾所周知,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春聯”“對聯”。2)桃璽。又稱“桃印符”,由桃木雕刻而成的印鈕,上漆紅、藍、黃三色。黑白相間,有辟邪的咒語,還有穿孔的紐扣。端午節時,只需用五顏六色的飾品將桃印系在門上或窗簾之間,以驅除邪魔鬼怪。
2)桃子服務。桃木制成的觀賞物呈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多為祈求土災。使用方法是在夏歷正月戴在身上。據《漢書·詩傳》記載,春秋時期流行這種風俗,後來的紅木制度是其遺風。
3)任濤。又稱“桃梗”、“桃傀儡”,是用桃梗雕刻而成的壹種對勝利的厭惡。形似人形,大小隨意。使用它的方法是在夏歷的除夕袖手旁觀門或在鄭丹辟邪。從《莊子》、《戰國策》等書中的記述可知,這壹習俗在戰國時期就已流行。在壹些地區建造房屋的民俗中,也使用任濤。辦法是在門墻或者梁柱之間開壹個小洞,放壹小群人進去。在過去,人們認為它可以辟邪,保持房子的穩定。
4)桃核。截取桃樹的枝幹不加處理就是現成的鬼。《莊子》說,孩子在家門口放棍子,不怕進家門,鬼就嚇退了。此外,古人還用桃枝沐浴,認為可以辟邪。佛道之官,將其串成手珠、佛珠方便入座和計時,空間得以凈化。
5)桃紅蝴蝶結。又稱“桃弧”,由桃木制成,配合荊棘制成的箭形嫌惡使用。《左傳》?召公四年有“桃弧箭消其災”的儀式,“災”的含義似乎比鬼的概念更廣。現在有些地方也有在大門口掛弓箭的習俗。
6)桃前。桃枝和谷穗做成的法寶,形似掃帚。《左傳》、《禮記》、《李周》中都有摘桃未用的不祥記載。桃子面前有兩種場合:喪和殺動物取血。古人認為關於死人的事情總是和鬼之類的聯系在壹起。在絞死死者之前,必須使用鎮物來確保活著的人不受侵犯,而陶謙有鎮鬼的權力。殺壹個祭品,取血罵人,然而也怕不祥,桃鋒起著被除的作用。在古代,持桃前做采摘工作的多為武氏等官員,但後來在摘桃前逐漸成為道教的壹種工具,也就是吹塵的前身。8)桃劍。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用法。是桃木制成的“捉鬼”或“劈鬼”的法寶,與“桃印”和葦繩配合使用。這已經是“牛鼻子道士”手裏的東西了,但其中的正氣來源於古人對桃木有殺鬼之力的深信不疑。現在普遍強調驅魔治病,這是基本法寶之壹。
7)桃湯。《荊楚紀年》中有正月初壹喝桃湯辟邪的描述。是用桃子、桃膠還是桃木熬湯,現在不得而知。此外,民間巫術中還有壹種用桃湯沐浴的方法來解開鬼怪之謎。
避邪,兇,喜,吉。
中國古代的人相信桃木有神奇的力量,所以在春節期間,他們把桃木砍成人形(桃人),把桃木砍成板(桃板),把桃木刻成印章(桃印),把桃枝綁成掃帚(桃檁)等。,並把它們掛在門邊,以避免厄運,這就是所謂的“掛桃符號”。
為什麽古人認為紅木可以辟邪?據古籍記載,掌管各種鬼怪的申屠和雷宇兄弟居住的地方,有壹棵巨大的桃樹,是各種妖魔進出的“鬼門關”。兩兄弟平時坐在鬼門關兩邊。如果他們發現惡鬼,就會用桃棍打死他們,然後用蘆葦繩綁起來,扔到山谷裏餵老虎。桃木是他們抵禦邪靈的武器。
此外,在著名的“誇父追逐太陽”的故事中,與太陽賽跑的巨人誇父被嚴重燒傷,並且極度口渴。在前往北方大澤的途中,他失去了生命。臨死前,誇父把他的魔杖拋向空中,把它變成了壹片桃林。樹上有許多新鮮的桃子。誇父希望後人能像他壹樣征服太陽,因為路邊有桃子。可見,桃木在遠古先民的心目中,早已是非常有用的“神木”了。
掛桃符的習俗後來演變為只在紅木板上寫申屠和雷宇的名字,或者只畫壹些符咒,稱為“刻桃符”。符濤題詞發展到唐五代,逐漸演變為對偶句、警告句和吉祥句,這就是春聯的起源。
“符濤”也演變成了門神,尤其是在農村。春節期間,除了貼春聯,還要貼個門神。左右門框上貼春聯,兩門扇上貼門神。至於守門人的畫像,除了申屠和雷宇,到了唐代,又加上了鬼王鐘馗。至此,來自桃木的神話色彩和民俗文化意義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