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以其“十八梭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它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
廣濟橋,俗稱祥子橋,是宋乾道七年太守曾江(1171)所建。它原本是壹座浮橋,因連接了86艘巨輪而得名“嵇康橋”。惜春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走,知府常威重修,並在西岸造亭,開始西岸碼頭建設。從少定元年(1194)開始的五十四年間,、、王、、丁雲元、孫、等官員。其中,惜春十六年(1189),太守雲元修建了最大、最傑出的橋梁,並將西橋改名為“丁公橋”。
邵熙五年(194),太守沈修建“蓋秀亭”,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又陸續增加了太守陳洪貴、林彪和林暉,直到凱西二年(1206)。東西橋建成後,中間仍由立柱連接,形成梁式橋與舟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從宋末到元代,廣濟橋有過多次的復興和廢除。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羅伊主持了史無前例的“疊石重建”。建成後,“西岸十墩九洞,總長四十九尺五;東海岸十三墩十二洞,總長八十六條;空心是二十七英尺和三英尺,四個船是浮橋。橋上有126個亭子,改名為廣濟橋。
鄭德八年(1513),知府譚綸又增加了壹個碼頭,減少了六艘浮舟,形成了“十八梭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子謙修築廣濟橋,鑄牛兩頭,分作西橋八標段和東橋十二墩,以“鎮橋免水”。道光二十二年(1842),東墩鐵牛墜河。
所以有句民謠:“潮州湘橋很浪漫,24大洲18艘梭船,24層24個平臺,兩頭鐵牛,壹溜。”
梁船結合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色:
壹、“十八梭二十四洲”
梁船結合,剛柔結合,動靜結合,跌宕起伏,是廣濟橋的壹大特色。橋的東、西兩段是集亭與美於壹體的梁橋,中間是壹座“蘆葦編織,跨越彩虹”的浮橋。這簡直是壹幅美妙的風景。青幹龍間有詩:“湘江春水滿,十八梭鎖橋。”“湘橋春起”因此位列“潮州八景”之首。在結構上,梁船結合是世界首創的開合橋。啟閉的主要功能是航行和泄洪,《廣東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早晚。”
開,以傳舟棋。“而每當韓江發大水時,可以解開浮橋,讓洶湧的洪水傾瀉而下。還有檢查站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必經之路,始收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掌管潮州府,地方誌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鹽運駐潮州,知府負責橋梁事務,東岸歸交通,西岸歸潮州府檢查關稅。"
二、《二十四陽臺二十四》
廣濟橋基層階段,有在橋墩上建亭臺、“蓋漢宅”的措施,並命名為“冰壺”、“玉鏡”。明朝宣德年間,知府羅伊不僅在壹座5OO多長的橋上建了126個亭子,還在各種橋墩上建了塔,並分別使用了奇觀、大浮雕、淩霄、鄧英、嶽德、潮縣、程思、飛躍、社川、友通、左達、濟川、曲雲、冰壺、小蓬萊和曲雲。至此,橋梁建築的設計才是最終目標。正如明代李陵在《廣濟賦》中所說:“文房第壹樓,十丈壹亭,漢稅紅簾,雕單金椽,曲條橫檻,畫粉筆,參差瓦,高檐牙……”古代嶺南風橋很普通,但是規模那麽大,形式那麽多,裝飾那麽漂亮。
第三,“壹裏長橋壹裏城”
廣濟橋是“全粵東、閩粵、張羽,深水接壤”的樞紐,橋上有很多橋塔。因此,它很快成為交通和貿易的中心,成為壹個活躍的橋梁市場。天剛蒙蒙亮,河霧尚未散去,橋上已經是壹片“魚床”。晨曦初露,店鋪競相先開,茶亭、酒廠,各色旗幟迎風飄揚,登橋者手持布匹交易絲綢,問卦摩肩,交通繁忙,正如李陵《廣濟僑福》所描述的:‘諾維雷音撼地,車輪蹄聲隆隆;怒風浪,行人也;雲淡風輕,塵土飛揚;停雲,宣樹,遊客唱,帖客唱;鳳鳴,龍吟大海,文人騷客彈唱蕭鼓;陽臺搖了搖,雲散了散,風吹浪驚...“這就像壹幅清明上河圖。難怪,遊客會做出“到了湘橋就問湘橋”的樣子
壹個笑話。
廣濟橋的夜別有壹番情趣:“牛角頭月牙兒吹,魚市燈夜紅。”猜拳蛋船還在喝酒,掛鹽船剛出航。“明月初上廣濟橋,酒樓高掛燈籠,蛋船猜拳,妓帳竊竊絲竹。真的是“千戶連壹溪,夜如尼姑鼓聲”,到“漁燈靜”已經是“半夜海氣盡去”。
這座神奇的橋,每個橋墩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宋代第壹墩建成到“十八舟二十四洲”格局形成,歷時300余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河上建這樣壹座橋的難度超乎人們的想象,所以潮州有很多“神仙造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退潮後經常去東山門(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深感受到渡河的痛苦,他讓侄子韓湘子和廣濟和尚壹起造了壹座橋。
韓湘子在東邊建了壹座橋,邀請八仙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頭,把石頭變成了黑豬。他千裏迢迢趕來,可是最後壹群豬剛到豐南,就被壹個孕婦抓住,尖叫道:石頭怎麽會走路?壹句話,天機泄露,石頭再也追不上了,於是韓湘子負責的東邊最後幾個橋墩也沒修好。
廣濟和尚在西南建橋,請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普桑山撿石頭,把它們變成壹群群的害群之馬,千裏迢迢趕來。但是當最後壹批害群之馬走到半路的時候,遇到了當地的壹個惡霸地主,故意想搶走這些羊。他們說:“和尚,妳從哪裏弄來的羊?”!顯然是我的家人。廣濟和尚被纏得不耐煩了,說:“既然是妳的羊,趕快到妳的田裏去吧!"! "地主把羊壹起趕到自己的田裏,羊卻變成了烏石山,碾壓地主的良田。相傳這就是舞陽山的由來。
所以最後壹批黑豬黑羊沒有及時到達,橋的中段也修不好。我們做什麽呢又快天亮了。八仙中,何仙姑要把手中的蓮瓣扔到河中央,變成十八梭船;廣濟和尚壹看,立即扔下禪杖,化成壹根大藤,系上十八艘大船,成了壹座浮橋。就這樣,人們把這座橋叫做“祥子橋”和“廣濟橋”,以紀念神仙和佛祖合力建橋的成果。
“湘橋春起”是“潮州八景”之壹:春末三月,韓江漲水,江面變寬,湘子橋東、西兩段中間的18條船連成壹線,真像壹條長龍躺在海浪上。看上遊兩岸滴水竹林,周憲盛開的桃花,下遊沿河的綠柳,都浮在水面上,景色宜人,宛如三湘。這壹幕在清代乾隆年間文人鄭廣為流傳的《潮州八景》詩中有精辟的描述:“湘江春曉,十八船鎖橋。石雪飛梁上,驚濤駭浪聲劃破海門潮。崖州桃花漲浪,鱷魚島煙柳深。地區長虹三月好,打算飄上天。”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已經修建了幾次。1958全橋加固維修,拆除18艘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和兩座高樁帽橋。1976再次擴展成現狀。1988+10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廣濟橋
壹碧天橋,又名同濟橋,俗稱長橋。位於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西北,南北方向依京杭大運河而建,如長虹臥波,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七孔石拱橋。此橋造型優美,拱片采用縱、平行分段鋪設,橫向總長78.7米,寬度6.12米,矢高7.75米。
十八說穿索花橋
——廣濟橋民歌、對聯、詩詞
康之寶
在廣東潮州,有這樣壹座橋的民謠:“不達潮頭,白去廣東;漲潮時到不了橋,就白去潮州了。“民謠中所說的‘橋’,指的是‘廣濟橋’,原名‘濟川橋’,因傳說韓湘子《洪水止於此》壹書中的石碑就在橋旁,故又稱‘湘子橋’。它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廣濟門外的韓江上。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橋梁,是壹座帶浮橋的開放式橋梁。它以其艱苦的建造、多樣的結構和橋上的商業市場而聞名中外。
漢江原名“藝兮”,其上遊有兩條支流,東為汀江,西為梅河,在三河壩交匯,這裏河道狹窄,水流很急,洪水危害很大。再加上潮汐的影響,更是洶湧澎湃。漢江因為經常有鱷魚出沒,也被稱為“鱷魚溪”、“惡溪”。唐代文學家韓愈(768-824),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動員人們把鱷魚趕進海裏,寫下了著名的《向鱷魚獻祭》。於是,人們用他們的“退”字做了壹副巧妙的對聯:“惡鱷;撤退!”這副對聯至今仍在潮汕地區流傳。因為韓愈在潮州府兩年期間做了許多好事,如修堤、造橋、植樹、辦學,所以把“藝兮”改為“韓江”。
漢江上的廣濟橋建於南宋6年(1170),耗時56年建成。全橋長565,438+08m,分為東、西、中三段。東段和西段均為石硤尾和石梁大橋。東段* * *有12孔,13墩,長約283米;西段* * * 7孔8墩,長137米;橋面很寬,5米左右,在中國古代橋梁中很少見。後來在不斷的水毀中,重建時增加到24墩,建起了很有前途的大樓。中段長約100米,是舟橋的部分,主要是“中遊太深,不能做橋墩”,同時又受臺風洪水的襲擊,不適合建橋墩。所以在中段,18到24條木船用鏈條鉸接在壹起,定期打開,方便航行。當時,大型海船可以從汕頭經潮州到上遊的大埔過橋,寬而細長的木筏可以從下遊過橋入海。發生洪水時,會拆除浮橋,使泄洪暢通。這種開放理念所產生的結構,在國內外橋梁建設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因此,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贊其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石橋”。而且在激流和潮汐中,大橋形成了令人驚嘆的潮湧和海浪景觀。清乾隆年間,文人鄭作《湘橋春起》詩:“湘橋河壹路,十八梭鎖橋;石雪飛至梁上鷺,驚濤駭浪聲透海門潮。崖州漲波,鱷魚煙深柳條;三月地區長虹好,風光更上壹層樓。”
因漢江險要,屢毀屢建,元、明、清三代重建20余次。為了適應其獨特的地形和水勢,有著獨特的橋形,橋墩更是各具特色。橋下的24個橋墩全部采用花崗巖石榫眼和榫頭,比普通橋墩要寬。其中長度為14.4米至21.7米,寬度為9.5米至13.85米:小長度也在10米以上,寬度為5.7米,使橋梁看起來立體壯觀。
由於橋墩長,橋面寬,廣濟橋的另壹個特點是“壹裏長橋,壹裏城”。即每個橋墩上有亭子,橋面上有木屋相連。梯田很小,商販雲集,各種叫賣不絕於耳;入夜,橋上燈火高掛,酒樓猜拳喊單,還有藝妓絲弦,已然喧鬧。在橋市幾乎聽不到漢江的聲音,所以外國人經常開“到了湘橋就問湘橋”的玩笑。長期以來,有許多關於廣濟橋商業市場的生動詩篇,生動地描述了這壹場景。這是詩人曾的壹首詩,“晚渡湘橋”。“漢江向東流,揚州風光不壹樣;吹響號角,月牙兒白了,魚市紅了。猜拳船仍喚酒,掛鹽船只是乘風而行;二十四橋凝視,人在畫中。”
在800年的修建歷史中,廣濟橋留下了無數的佳話。因為反復修理,人們祈求好運。清雍正六年(1728),該橋復修後,“鑄鐵牛二頭,列東西岸為鎮”。鐵牛背面鑄有“鎮水護橋”字樣,分別置於西岸8號碼頭和東岸12號碼頭。道光二十二年(1842),東岸碼頭被洪水沖毀。壹頭鐵牛掉進了河裏,後來在更遠的上遊被發現。另壹架在1939被日本帝國主義飛機轟炸,消失了。1980牛壹,壹塊厚重的鑄鐵,被安放在橋西第五墩的導流尖上。為此,潮州還流傳著壹首民歌:“潮州湘橋很浪漫,十八梭二十四洲;二十四個陽臺,二十四個,兩頭鐵牛,壹溜。”
這首歌謠清晰地概括了發生在廣濟橋上的故事,尤其是橋墩的演變。1958年4月,當地政府對該橋進行了全面維修加固,並新建了鋼筋混凝土梁,結束了800年來反復維修破壞的歷史。1976再次拓寬橋梁,車行道寬度7米,兩側人行道2米;大橋兩端的塔樓已被用作工人文化宮,供人們休閑。後來在下遊1 km處修建了漢江大橋,廣濟橋作為文物保護。2003-2007年,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朝進行修復。橋墩加固,恢復了“十八梭”的開合浮橋。修復了橋上的十二亭十八閣,並加了匾額楹聯,定位為旅遊步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