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格戲人”,又名“沙格大家”,原是元宵節的“社火”,陳列在縣城鬧市區的樓房裏供人觀賞。所謂“紗”,是用紙或泥制成的特殊材料,“亭”是供表演者使用的小木亭屋。壹館壹戲,每個館有3-4個戲劇角色,就像壹個小舞臺。選取劇中精彩場景,瞬間展現劇情。它所表現的內容,多以當時百姓熟知的秦腔、京劇、昆曲等舞臺上的傳統劇目為藍本。
沙歌戲的制作程序大致是造骨架,做泥頭,根據體型、行當、體態進行制作,做到適度誇張、合理協調,畫臉譜、裝頭裝肢、穿戲服、貼花等。骨架,根據人物性別,主次重要人物要提前聚焦;頭部是通過拆模後修改面部表情形成的;手腳是直接做出來的。沙格表演者完全用石頭顏料上色,顏色非常漂亮。其面部妝容明亮,光彩照人。最後,按照從裏到外的順序,給表演者裝飾服裝和頭像。如此生動的戲劇人物就這樣誕生了。沙歌劇團在當時三晉以形象鮮明而聞名。
目前,在平遙縣博物館展出的“沙閣戲人”內容廣泛,有神話故事、宮廷歷史、民間生活、俠義傳說等。形式有文人劇、武俠劇、倚仗劇、彩旗劇,各有不同的生、旦、凈、終、醜。這些“沙戈表演者”身材帥氣,面容滑稽,唱、做、玩都栩栩如生。真的是“無聲勝有聲”,讓舞臺充滿悲歡離合,讓人著迷。壹件紙質的藝術品如此賞心悅目,不愧為“中國壹絕”。據平載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有記載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西行途中遊覽平遙,皇帝親自讓清虛觀量“道”字。留下了壹個流芳百世的故事。光緒皇帝進殿,到春陽宮平臺。
道士問:“施主可問?”
光緒說:“我只量了壹個字,‘山’。妳怎麽看?”
道士看到“山”字,上下打量了施主壹眼,道:“山無水,無根基。想必施主問的是國家。”
光緒欽佩地點點頭,說:“好。”
道士接著說:“妳問我,我問誰?滿清的文官都是賊。要想國家安全,除非以後賊殺賊。八月之年不好,國家大難,人民大難,但災難終會過去,來年樂觀。”
聽到這裏,光緒皇帝臉上露出了笑容,希望有壹個更好的未來。至此,清徐道觀“道”的名聲已傳遍全國,經久不衰,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向“道”求量言。傳說清朝康熙年間的某壹天,清虛關出現了壹個醜陋的老人,在玉皇閣的柱子上留下了“壹心二德”四個字。當時的方丈根據字跡和外貌考證,認定這位老人應該是道教八仙之壹的呂洞賓,於是就有了“清空脫仙”的感人傳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方丈修建了春陽宮,作為供奉神靈的宮殿。這座宮殿造型精美,宮中的“呂祖”彩塑端坐神龕中,面容慈祥穩重,虎軀龍眼鳳眼朝天,身穿純甲黃衫,寬袍深袖,宛若天仙。每年農歷4月14日“呂祖”的生日,清徐觀都會舉行廟會,以求吉日的繁榮。據平遙城裏的老人們說,從前,平遙城清虛關的每壹次廟會,都會張燈結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從午夜開始,善良的男男女女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圍滿了人,他們的占蔔事業期待著“盧希安”的保佑。雖然帶有壹些迷信的色彩,但它反映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