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9年在甲骨文中首次發現以來,據學者胡厚宣統計,* * *已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97600余件,臺灣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全國共計127900余件。另外,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至今已讀了2000個字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中國的文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文學意義
中國散文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殷人用龜甲和獸骨占蔔。占蔔後,他們雕刻占蔔的日期,占蔔師的職業,其中壹些還包括未來吉兇的履行,在甲骨文的占蔔旁邊。這些甲骨文中記載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祭祀、農業生產、狩獵、風雨、戰爭、疾病等諸多方面,真實而簡單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比較簡單,不系統,但沒有經過後人的加工,保持了商代的原貌。這些占蔔文字,短的只有幾個字,長的有壹百多個字,比較完整,如:
妳怎麽了?王說,(是)(珍貴),它(是)會來(困難)。氣(達)五日丁酉,允(有)至(難)從西。關高曰:“土方在我東,(禍)二城。(宮口)方還砸了我西邊的田。”(郭沫若《甲骨文》第512篇)。
這個甲骨文在時間、地點、人物、事物上都是完整的,而且是用壹些敘事元素詳細描述的。這些甲骨文可視為先秦時期敘事散文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