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導致焦慮,這是很多人迷信的最重要原因之壹。焦慮讓人感覺不舒服,人自然想做點什麽來緩解。有趣的是,人們緩解焦慮不需要“正確”或“合理”,甚至不需要“有意義”,只要相信有用就行。所以給迷信提供了可乘之機。
2.恐懼。
恐懼使人盲目,於是“急著就醫”,絕望,甚至拋棄常識。人類似乎越來越強大,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未真正舉起。從古代恐懼的猛獸、毒蟲、疾病、洪水,到現代社會的天災人禍,乃至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人類恐懼的來源。而很多種類的迷信也深知這壹點,依靠“恐懼”的力量來抓住人心,征服大眾。
3.模仿和情緒感染。
心理學家班杜拉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先驅。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形成的。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主要是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榜樣的力量”吧。所以,當家人迷信的時候,對於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來說,是壹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迷信心理、情緒和行為就這樣“傳遞”給下壹代,從而固定下來。
4.巴納姆效應。
著名心理學家巴納姆(Barnum)證明了人類有壹種* * *,即傾向於相信那些籠統模糊的描述和人格分析。尤其是當這些分析來自所謂的“專家”或“權威”時。這是很多算命和占星的心理學基礎。妳以為他/她說的是妳個人的“私事”,其實他/她說的更多的是人類的性。而且曖昧的是,要麽迷信的人會“腦補”,要麽對方會“順水推舟”。總之最後妳信了。
5.“閉環”思維傾向。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的思維能夠形成壹個封閉的“回路”(有了明確的解釋和答案,人就可以“想通”),那麽我們就會感到安全和可控。但如果這個“回路”有缺口,不能形成閉環,就會讓我們很不舒服,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未解決”引起的持續關註,對於對不確定性容忍度低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壹種折磨。對於急於尋求“答案”的人來說,迷信只是用現成的、急需的“答案”來餵飽他們。
6.羅森塔爾效應和自證預測。
羅森塔爾通過實驗證明,人會因為他人(尤其是老師和父母)的期望、關註和愛,而改變符合上述期望的行為。換句話說,別人對妳的看法,妳可能真的會從那個方向改變。
而羅伯特·默頓提出了壹個更普遍的心理效應——自證預言。意思是,如果我們形成了壹種預期,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塑造自己的行為來“符合預期”。
為什麽很多迷信看起來那麽“神”?“羅森塔爾效應”和“自證預言”是重要原因。迷信是“願意”設定預期(而且大多是恐怖的),這也是迷信會給人帶來巨大傷害的重要原因。在迷信的“恐怖預期”下,人會陷入恐慌,有的會自暴自棄,甚至形成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