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湘西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和娛樂民俗的特征。

湘西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和娛樂民俗的特征。

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飾

漢族的服飾和其他地方沒什麽區別,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飾也充滿了民族和地方特色。

家裏的男人和老人,穿滿胸衣的無領大袖,年輕人,穿寶慶布或白布,人字形,穿胸衣,有許多鈕扣,褲子有藍藍布和白布腰帶,鞋子有藍面白底。女人,紮辮子,包白布手帕或綠絲手帕,不包括人字。未婚女性,有的把辮子掛在背後,更多的時候是戴在頭上。婚後,她們把辮子換成發髻,紮成網。衣服長,無領,短袖,大袖口。胸向右開,胸前袖口卷寸寬五色梅花條或絲繡條。褲子也喜歡藍色,藍布,白腰,大褲腿短褲腿,嘴巴上端用梅花條或絲繡條。鞋子略尖,青面白底,鞋面繡花。職業女性不習慣穿襪子,經常用綠白相間的布包腳。耳朵上掛金銀耳環,手腕上戴銀或玉手鐲,手指上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面系壹串銀手鐲、銀鈴鐺、銀牙串、銀珠子,走路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歡在脖子上戴銀項圈,銀手鐲、銀獎章、銀鈴鐺等。,而且頭上蓋著藍白相間的布,比土家族和漢族的都長。

土家族兒童(包括漢族)的服飾在帽子上十分突出,帽子形狀根據年齡和季節而定,如春秋的“紫金冠”,夏季的“冬瓜圈”,冬季的“狗頭帽”、“魚尾”、“兜帽”。這些帽子用五色絲線繡成圖案和書法,如“喜鵲作梅花”、“鳳戴牡丹”、“長命富貴”、“易修壹人”、“壹生幸福”等。此外,銀菩薩,如“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裝飾在帽子的前面,銀質獎章和鈴鐺掛在帽子的後面。男女手腕上都戴著銀戒指,銀戒指上掛著空心的銀錘和鈴鐺。

近年來,這些服裝只有在兒童和婦女盛裝打扮或慶祝大日子時才能看到,壹般不常見。

加繆秋季節

幹秋節是苗族人民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大型民間節日,用於娛樂、市場交易、青年男女交流和慶祝即將到來的豐收。

關於追秋的由來,有人說是“秋日之始”,也有人說是“追秋千”。相傳很久以前,苗寨裏有壹個叫八桂大的小夥子,勇猛善戰,為人正直,人人敬仰。有壹天,他外出打獵,看見壹只山鷹從空中飛過,就舉起手拉弓,壹支箭射中了他。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壹只花鞋。這只花鞋繡得很精致。乍壹看,來自壹個聰明漂亮的苗族姑娘。巴吉達裏婭決心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制造了壹個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取名為“八個人的秋天”。初秋的這壹天,他邀請遠近村莊的男男女女來玩秋天遊戲。蕩秋千本來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八桂大以為做花鞋的姑娘壹定會來。果然,他的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唱苗歌建立了感情,成了夫妻,生活很幸福。從那以後,人們以此為榜樣,每年都舉行這種活動。

有些地方傳說神農氏派壹男壹女到東方去尋找種子,種下五谷以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把男女稱為秋宮秋婆,秋節是苗族先民為感謝神農和秋宮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秋節體現了苗族人民對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

土家族女孩在接到男方通知結婚前十個半月停止外出打工。先是在吊腳樓的閨房裏擺了壹張八仙桌,放了十碗茶,請了親戚鄰居輪流圍坐,開始哭訴婚歌。新娘在中間,叫“酒席”,右邊的女人是“酒席”,左邊的女人是“酒席”。新娘開始說話,回答問題,輪流哭,日夜不停。哭是有規矩的:母女哭,姑侄哭,姐妹哭,叔侄哭,姑侄哭,罵媒人...三五天,有的哭十天半月。主要內容包括回憶母女情深,訴說離別之苦,感謝養育之恩,請求兄弟弟媳照顧年邁的父母,教導女性做人。

哭嫁歌壹般看到媽媽哭,阿姨哭嫁。有不同的哭字,也有固定的哭字,如“比古人”、“在房中哭”、“十圖”、“十繡”、“十二月”。哭有旋律,有抑揚頓挫,是壹門非常難的唱哭結合的藝術。新娘之前壹定要請老師練習(當然是保密的)。哭的時候用“嗡”“曼”“哎呀呀”等語氣詞哭,悲傷動人。如《哭姐》:

喝壹口井水,踩壹條巖板路;

十八年同村,壹起玩,壹起長大。

每天坐在板凳上,和油燈共度良宵;

性能跟麻筐壹樣,磨跟磨壹樣...

再比如哭鬧的爺爺(音“丫”)媽媽:

媽媽,媽媽,我要走了。再幫媽媽梳頭。

我曾記起太陽穴上的野花是絢爛的,我是什麽時候額頭上起了苦瓜皺紋?

搖籃還在耳邊回響,媽媽為女兒煮著頭。

燕子離開它們的巢,我的食物,唉,我什麽時候才能回來?……

娘哭女:

鑼轎子催姑娘去,壹大堆話還不夠;

世界三年發壹閏,何不問五更?

哎,兒子不在了,媽媽也很難留下來,以後妳可以從頭再來;

孝順父母,勤儉持家,恩愛夫妻。

土家族婦女哭嫁的習俗由來已久。清代土家族詩人彭潭秋記載:“十姐妹歌,愛親愛善,傷後別離,滿含哀怨,淚隨,亦是‘竹枝’遺風。“在古代支竹的詞中,有壹首描寫哭嫁的詩:

這是姚濤的好季節,我很難過地說再見。

哭娘哭嫂哭妹,多情棉裹淚。

用哭泣來慶祝美滿的婚姻,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體現了土家族獨特的氣質和文化自覺。

苗族婚姻習俗

大多數苗族地區都有高度的婚姻自主權,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形式的自由社會活動。湘西叫“趕場邊”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叫“旅遊”,廣西融水叫“坐姐”或“走村”,黔西北叫“踩月”,黔中及部分西部地區苗族叫“跳花”“跳田”等等。在這種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或單獨、公開或悄悄地唱歌、交談。對唱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習俗。壹些苗族社區也有年輕人談戀愛的地方,比如黔東南的油坊坪,滇東北的姑娘房。苗族青年更註重個人的才華和品格,而不是財產和家庭。

找到合適的愛人後,雙方可以交換信物。結婚通常需要父母的同意。在大部分苗族地區,年輕人的自主婚姻和父母的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未必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看哪種傾向更嚴重。壹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征求意見,很少有人是被逼結婚的。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年輕人的自由選擇。所以自由戀愛後父母主持婚姻的情況比較普遍。具體步驟是:年輕人商量好,男方征求父母意見後,請媒人去女方家做媒。壹般情況下,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會用雞蔔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壹旦媒人訂婚,雙方將討論婚禮日期和嫁妝。結婚前,男方必須送壹筆錢或其他財物到女方舅舅家,稱為“舅舅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戚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久了,父母會承認壹個既成事實。當然也有服從父母命令的,也有少數因為父母的安排造成了感情悲劇。

還有壹種搶婚形式或者類似的搶婚形式。如果青年男女願意通過自由戀愛成為終身伴侶,男方會在某個晚上邀請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自己家,這就是婚姻。三天後,壹個“全被祝福”的老人被邀請帶著壹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了婚”,請他們承認這門親事。然後雙方約定了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的結婚年齡壹般在16到20歲之間,也有早婚現象,145歲左右。早婚的夫婦通常要到成年後才能生活在壹起。在婚姻的選擇上,同宗(同姓)不婚,優先選擇表親的表親,不同代不婚。不同民族之間,甚至苗族不同支系之間,基本不存在通婚。在許多地區,苗族人有這樣的習俗,結婚當天夫妻住在不同的房間,新娘和她的伴郎以及新郎的妹妹度過第壹夜。在壹些地方,婚禮主要在女方家裏舉行。黔東南苗族有“呆在家裏”(坐在家裏)的習俗,即新娘回家後會呆在父母家,只有在節假日或農忙被傳喚後才會呆在婆家,懷孕前不會呆在婆家。在家坐壹兩年到四五年。

婚後可以因為感情不合等原因離婚。壹般來說,提出離婚的壹方必須彌補給另壹方造成的損失。寡婦可以再婚,有些地方還有轉讓房屋的習俗。壹般同代過戶,但不強制。苗族是壹夫壹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家庭是苗族社會的主要家庭結構。男女婚前婚後地位平等,女性對家庭事務有壹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壹個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來自父親,血統按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聯名制,現在黔東南比較典型,其他很多地區已經不存在了。苗族有自己的民族姓氏,現在大部分都采用了漢姓。

至今沒有人能指出湘西趕屍的真實情況。

按照當地人壹致的說法,趕屍人是壹個穿著袈裟的法師,不管有多少屍體,他都會壹個人趕過去。這和香港電影壹樣。說“引”不如說“趕”屍,因為這個法師不是在屍後面,而是在屍前面帶路,邊走邊敲鑼,避開夜行人,有狗的人把他們關起來。多具屍體時,用草繩連接,每六七尺壹具。除屍這個行業在湘西之外很難行得通。首先,住宿成為壹個問題。第二,走夜路的人不知道避開鑼聲,卻來看熱鬧,真的很嚇人。第三,很多村子,村外沒有路,必然要經過村子。大部分地方都不允許屍體進村,更不允許跳屍。同時,沿路的居民不了解這種情況,也不能要求他們配合——他們壹聽到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死屍怕狗,狗咬了死屍衣服就拉,死屍就得扔下去。壹只狗很好對付,它來了壹群,把死屍的衣服咬得亂七八糟。即使趕屍人被咬了,事情也會很嚴重,但是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麽會有「趕屍人」這個行當?由於湘西沅江上遊寸草不生,窮人大多去四川或貴州東部做攤販、采藥或打獵。那些地方山多山多,瘧疾很重,生活環境極其惡劣。除了當地的苗族,外地人很少去。那些地方死的漢人沒有壹個是有錢人。漢族人傳統上有很深的運屍回鄉安葬的觀念。然而,即使他們有錢,也很難在千裏或數百裏之外的崎嶇山路上用車輛或擔架運送他們,於是有人創造了這種將屍體運回湘西驅趕出去的奇怪經濟方式。

也許是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迷信,也許只是騙錢的伎倆,又也許只是聳人聽聞的謠言?好的好的好的。請告訴妳自己。

湘西顧芳

湘西的“巫”和泰國的“降頭術”並稱為東南亞兩大巫。湘西的方法和湘西趕屍壹樣,直到現在也無法指出其真實情況。與趕屍不同的是,放生遺體的方式幾乎遍及湘西各地,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的沅陵、瀘西、辰溪、漵浦四縣。該法在湘西俗稱“草鬼”。相傳只附在女人身上,害人害己。那些所謂的魔女,就叫“草鬼”。

沒有人見過所謂的放生方法和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但卻深入人心。幾乎所有的苗族人都信奉該法,只是各地的輕重不同。

在苗族人的概念世界裏,有蛇,有青蛙,有螞蟻等等。方法在擁有它的人身上成倍增加,如果找不到食物,就會攻擊擁有它的人,索要食物,這會讓主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會放出來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方法並不是苗的專利。魔術技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廣泛流傳。方法最初是指生在器皿中的昆蟲,後來糧食腐敗後生的蛾,其他物體變質生的昆蟲也叫方法。古人認為該法性質神秘,毒性極大,故又稱毒法,可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病人好像被鬼搞糊塗了,糊塗了。先秦大多數人指的是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對毒法的長期迷信,養成了造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在戰國時期,中原就有人使用並傳授了造孽的方法。

在苗族的很多偏遠地區,舊社會醫學落後,很多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所以每次探視無效,往往歸咎於方法。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苗族地區巫術迷信的影響越來越小。

陳州府

當壹個旅行者意識到自己來到了郴州,就對這些普通的問題不感興趣了。郴州以郴州的象征而聞名,郴州的傳說和奇跡也以驅趕屍體而聞名。路在沅水南岸,穿過城北岸,自然期待有機會了解這個老東西。

但旅行者的這種好奇心會受到打擊。大多數當地人對陳感到困惑,他們沒有興趣,也不太相信。可能會不小心碰到壹個“大”的身材,身材很大,聲音很大,很有格調。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該是李!典型的門外漢,在商會工作,擅長吹拍拍進行政辦公室。他會告訴妳,陳的奇跡,就是用刀把壹只雞的脖子切下來,重新接上,用壹口水扔到地上,雞馬上就跑了,在地上撒壹把米,甚至還會回來吃米!妳問他:“妳親眼見過這個嗎?”他壹定是說:“就當是真景吧。”也許慢慢想起來,妳會覺得自己在某個地方親眼見過。原來是五十年前某本書上說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有名的吹牛大王。世界上的壹切似乎都很清楚,但我不知道我說的是假是真,是書上的還是自己做的。像往常壹樣,大多數當地人不太明白“周琛府”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