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學了初中地理之後,我有壹個疑問:為什麽夏天太陽照到北回歸線上是至日,冬天太陽照到北回歸線上是至日?這種說法感覺很西化,因為我們的傳統中沒有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的概念,我們甚至沒有明確的數據證明地球是圓的(對了,被大家鄙視的印度人早在公元500年的科學著作《悉達多》中就非常精確地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並且使用了負數和無理數...).
自古以來,中國人算術好,幾何弱;通過幾何原理發展起來的西方天文學與中國的天文學有很大不同。更奇怪的是,據說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戰國,成型於秦漢。按照秦漢時期的天文觀測水平,就更不可能了。這個傳說用的是2000年的氣候分類,卻有著不合邏輯的現代特征,實在讓人感到不解。於是用七星,我稍微觀察了壹下24個節氣,發現了壹個更驚人的事實:24個節氣的分布時間是不均勻的,每兩個節氣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
公歷二十四節氣
那為什麽西歷加起來只有壹天,而東歷加起來有壹個月?因為我們喜歡把每個月分成30天,所以每年都會多幾天,最後就做成壹個月。但是,西歷不是這麽算的。他們喜歡把多余的日子直接插入每個月,所以有“大月”和“小月”。由此可見,我們現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也是用類似的方法來插入多出來的日子,太神奇了!
原來我浪漫了幾十年...
為了檢驗假設,我調查了資料,不過不查也無所謂。我壹查,眼淚就掉下來了...
原來只有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還保留了秦漢的韻味,其他的早就“全盤西化”了!
事實和我的猜測非常接近。原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平均分布的。從今年的冬季至日到明年的冬季至日的所有日子被分成24個點,這是傳統的24個節氣。這種劃分叫做“平氣法”。我們現在使用的24個節氣來自明朝崇禎年間,由於舊歷錯誤太多,徐光啟和傳教士湯若望重新整理了壹遍。編制這份歷書的知識來自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天文系統。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
這種方法把天球上的黃道(圓)按角度分成24份,每過(360/24)15度為壹個節氣。經過西方天文觀測,他們發現太陽光照最高的壹天和太陽光照最低的壹天。在崇禎版的二十四節氣中,這兩天分別被定為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這種方法叫做“固氣”。
崇禎歷書
看完這段話我不太明白。什麽是黃道?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是什麽?仔細求證,終於明白了。
首先,我們的常識可以知道,夏天白天長,太陽升得高;冬天,白天很短,太陽升得很低。這是季節和溫度變化的根源。古人通過制作精密的天文儀器來記錄太陽的軌道變化。就像我下面畫的圖壹樣,太陽從來沒有出現在這個黃色區域之外。
與此同時,古人觀察到了另壹個現象。雖然星空會在我們頭頂起伏,但也在慢慢變化。如果堅持每天晚上把儀器對準12的天空,記錄下星星的樣子,就會發現每隔365天,星空就會回到上次的樣子。於是古人想象天空是壹個特別大的球形外殼,包裹著地球,上面布滿了星星。天球每年自轉壹周。與我們頭頂星空相對的軌道是黃道。西方人用星座把十二生肖分成12部分,這是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星座、占蔔的重要靈感來源。
雖然24節氣誕生於黃道十二宮,與星座無關,但我們可以借用黃道十二宮的示意圖來幫助我們理解。當地球背面正對太陽時,這裏是12午夜,天空會對準壹個星區。古人畫出星空,再用上述方法劃分二十四節氣。
西方知識組成的二十四節氣有什麽區別?
現在,當然,我們都知道季節是由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偏離角度引起的,公轉的軌道近似為圓形。所以用天文方法區分當然更準確合理。這樣的二十四節氣可以準確地描述氣候和溫度的變化特征,給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指導意義。
然而,在當時,很多人並不這麽認為。比如崇禎歷書編纂後,明朝傳統學派多次質疑,甚至到了玩PK的地步。他們約定用自己的方法推導出天文現象(如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位置,然後用觀測結果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