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日企老牌忍痛割肉,中企接手500億日元!
擁有140年歷史的東芝,是日企沒落的“代表”。揭露出這家公司在2008年後不斷做假賬,使公司憑空多賺了1518億日元。連續三任總統都因為這個問題被迫辭職。近兩年來,東芝壹直處於裁員和破產的邊緣,對於持續虧損的業務只能“忍痛割愛”。
據統計,東芝先是以6543.8+05億英鎊的價格出售了在英國的核電資產,隨後在2065.438+08+0.08以4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旗下的西屋電氣,甚至還計劃將在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業務出售給中國的新奧能源,而家用電器業務則出售給中國的美的集團。
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537億日元(約合4.73億美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的股權,獲得東芝品牌40年全球授權,日本和中國的家電、市場、制造基地相關專利5000多項,東芝家電債務約250億日元。
聰明的日本人沒想到,中國資本“拯救”了東芝家電!
東芝集團舉行了壹場含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家電業務是不是“撿了大便宜”?那時候不是這樣的。精明的日本人賣掉了虧損且沒有前景的企業,而他們的核心業務,如半導體,無論多少錢都不會賣掉。好心“接盤”家電業務的中國企業,被當成了又傻又有錢的“冤大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國收購的東芝家電居然“起死回生”了。其營業收入在2017財年達到約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比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長50%,在2018財年也成功扭虧為盈。而且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公司開始由防守轉為進攻。
除了中國和泰國獨立工廠制造的家電產品,在泰國,2018下半年推出了30多款產品。在印度,預計2020年新建工廠,未來5年投資超過200億日元(東芝家電將於2012年撤離印度市場)。顯然,當初無情出售東芝家電的日本人失算了,果斷接手的中國企業大賺了壹筆!
那些被中國救出來的日企,654.38+0.3億人的市場貢獻了!
大勢已去,東芝並不是近年來唯壹被中國“拯救”的日本品牌。2005年,陷入破產的高爾夫球桿制造商奔奔高爾夫被中企“收入囊中”,目前已走上復蘇的軌道。截至2017財年的最近四年,其銷量增長了70%,日本首相訪美時送給美國總統的球桿也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此外,繼承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AQUA於2012年被海爾集團收購,幾年後扭虧為盈。此外,被蘇寧尚雲收購的日本大型免稅店連鎖LAOX、日本老牌服裝企業Renown、被聯想收購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企的幫助下逐漸“復活”。
為什麽東芝家電等日本企業在接受中國人的血液註入後能夠迅速復興,而在過去卻壹直掙紮在破產的邊緣?這主要得益於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和遠超日本的經濟實力。對於實力日益增強的中國企業來說,如果能夠“借機”吸收日本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技術工人,也將受益匪淺!
美的只持有東芝集團的白色家電資產,尤其是世界領先的冰箱技術。接手後,東芝依然獨立運營。在生產技術和工藝上,美的只能學習,根本幫不上忙。美的能讓東芝起死回生,只有通過經營理念和銷售模式的改變。
美的接手的時候東芝冰箱只有三個型號,601/595/495,只有七個不同顏色的型號,多為金屬拉絲門。這三種型號的功能相似,主要是因為體積和能效之間的價格差異,這意味著495型號只有三個級別的能效。美的提出所有能效都要壹級,可以減少功能的價格差。東芝覺得減少的功能是專利,是東芝的代表,堅決不同意更改。美的說妳按照我的要求生產壹款,我包銷。東芝最終妥協,表示可以幫美的代工生產,但不能打東芝的牌子。這是美的603和東芝601的縮小版,缺少了光離子殺菌除臭、果蔬室霧化供水、快速解凍三大功能,保留了快速制冰、熱物直放、蔬菜冷凍、快速冷藏保鮮等功能。材料工藝不變,價格便宜6-7千元。不到半年,美的603供不應求,東芝拒絕再生產。最終雙方達成了* * *知識,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進入美國市場營銷的體系,由美的全權負責。
目前東芝有近20款,每款只有壹種顏色,都是鋼化玻璃面板。祥雲金、緞金、櫻紗金等顏色代表不同系列。除了日式冰箱,中國人喜歡加對開門、十字門、法式門、意式門。現在各大連鎖店都有樣品,南京五星級村鎮壹半左右都有樣品。在很多高檔住宅區的連鎖店,東芝的銷售額可以達到美國的壹半。東芝冰箱過去兩年翻了壹番,扭虧為盈。我覺得是美國的操作。
不是經營方法的問題,是經營理念和企業基礎的問題。
回顧1995,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三井連續多年位列500強第壹,被國人視為無敵巨人。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被稱為日本家電的六大巨頭,橫掃世界市場。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裏,日本的電子產品不僅代表了時尚,還保證了質量。
到2015,只有54家日企上榜。
更令人驚訝的是,目前除了索尼和松下,其他公司的所有“日本制造”和“日本品牌”居然都是中國廠商。
2011,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長虹收購松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電視品類在中國大陸的獨家使用權,承擔三洋品牌電視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的註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200億日元)收購2065 438+065 438+06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90%股份。
到現在,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日本曾經輝煌的家電產業不復存在。
日本的問題是什麽?就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日本的設計問題總是用完美的眼光來看,恨不得看壹眼,想到十年後的壹切。所以我們精益求精,花很多時間在設計開發上。大家都覺得所謂的工匠精神,不是把壹個東西做到極致。
但是他無視時代,他不需要這麽好的東西往前走。再好的東西也很快很容易被飛速運轉的時代拋棄。
比如手機,日本手機壹直都很精細,但是設計時間很長
妳花了半年時間在這裏設計外形,華強北有兩個版本的手機。
妳的手機上市了,在那裏已經更新了兩代。
日本很難有中國小步快跑,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
於是漸漸被新時代甩在了後面。
這是東芝集團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戰略。
為了發展,東芝自己收購了核電技術領先但有缺陷的西屋電氣,因核電泄漏損失慘重。在核電恐慌的背景下,賣西屋是壯士斷腕的止損策略。
賣電視、空調、冰箱等家電,是為了專註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這種低端制造,競爭加劇,並沒有帶來多少利潤。而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質量要求沒有日本嚴格,人口規模是日本的10多倍。所以,美的、海爾或者海信在這方面通過收購東芝產業來扭虧為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東芝在核心部件、數字存儲、醫療設備等領域非常有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仍然領先。
說中國經濟規模比日本大,人口面積比日本大很多倍,這很正常。但是說中國經濟比日本強就有點自大了。
不僅僅是東芝,我覺得可以引申為日本家電行業和國內家電行業的動力轉型的作用,更符合當下和話題性的問題。
從我自己70後的角度來看,從小到大,索尼、東芝、松下、三洋,甚至德國的西門子。這些品牌,在我們童年的記憶裏,不僅僅是面子的榮耀,更是品質的保證,應該說已經在我腦海裏深深紮根了30年。比如我家是15裝修的。空調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門子,洗衣機是松下,抽油煙機是西門子,電視4是三星。全屋都是洋品牌。好像家裏只有壹個電飯煲是我買了壹系列家電的美的品牌,沒有壹個是國產品牌。
現在從今天的格局來看,國產品牌格力確實有大規模趕超外資品牌的趨勢。為什麽?
應該說,國外百年品牌家電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地位正在逐漸弱化,不僅是東芝,其他外資品牌也是如此。應該說,沒有中國的市場,世界上任何壹個品牌都不能稱之為完整,都無法保持持續的高增長,這是由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消費能力的提高所決定的。而為什麽國外品牌不是放棄中國市場,而是逐漸節節敗退?
通過轉述央視消費頻道的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央視的《新消費主張》,我是偶然在吃飯的時候看到的,震撼很大。
第壹,不同種類的肉可以分為冷藏和速凍,冷藏可以和鮮肉壹樣,不損失動物肉汁,顏色壹樣,味道壹樣,而速凍婚宴可以保持鮮肉的水平,而不是我們傳統冰箱冷凍後直接硬切,快速煮熟。
其次,肉類、蔬菜、水果、蔬菜放在冷庫裏,可以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鮮,肉類也保持新鮮。原理是每個托盤下面都有傳感器,可以檢測不同的物品,給它們不同的濕度和溫度,來控制果蔬和肉類的保鮮時間。
以這個案例為例。這是什麽意思?
典型的老化和傳統的日本品牌,在30年前降低了產品質量標準,使用日本品牌的日本民眾和中國消費者也接受了30年前的冰箱質量標準。
中國新的產品標準迎合了最新的消費習慣和90後的懶惰習慣。在產品研發上,他們牢牢把握了最新壹代的生活節奏和規律,對比開發了大量新穎的產品功能,著實令人震撼。如果我現在買冰箱,壹定會選擇有這個功能的國產品牌,而不是西門子。
所以綜上所述,洋品牌固守傳統的品質和產品標準,未能與時俱進,未能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飲食和烹飪習慣,未能迎合90後、00後最新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特別是他們把國外市場作為產品研發的起點,不能及時準確地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改進和提升產品和質量標準。對他們來說,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當中國的新奇產品在國內廣泛使用,然後出口到全世界,相信國外用戶會感到震驚和驚訝,也會選擇功能性的中國家電,放棄百年品牌的國外家電,這是由功能性和實用新穎性決定的。
以壹個典型的漩渦為例。惠而浦是美國百年家電巨頭。現在市場上哪裏能看到惠而浦的產品?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百年美國品牌?東芝和松下索尼,他們也在步這個後塵,遲早會被中國緊跟90後壹代的靈活、務實、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所超前。但是,他們仍然是傳統的,慢節奏的,這是他們三十年前的巨大優勢,三十年後的巨大劣勢。
還有壹點,90後,00後和我們不壹樣。他們對國外品牌沒有積累的口碑和認同感。他們可能更受國內媒體和廣告的影響,也必然比國外品牌更受功能需求的影響!
我是從事工業品銷售的,對此深有感觸。說實話,管理是壹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反應速度。就說消費類電器吧。東芝等零部件供應商往往是日本產品零部件供應商。簡單來說,壹家日本公司可以為妳制定壹套公司章程。目前國內企業會要求盒子標簽推送二維碼。私企很簡單。客戶要什麽,打什麽,從提出要求到完成需要壹兩天。而這些日本零部件廠商呢?這個格式和現在的產品不壹樣,要委托專門的公司重新設計,這個標簽還要重新買。壹套程序下來,幾個月過去了,終於要加錢了!當產品設計發生變化時,反應速度可想而知。
眾所周知,終端消費品的更新換代非常快,日本傳統企業反應慢導致了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慢反應系統造就了穩定的質量,這也是日本零配件市場壹直在擴大的原因。可以說,各種消費品,日本正在退出終端市場,轉向其零配件市場。
但是有壹個特例,那就是日本的松下。日本的松下仍然很強大。為什麽?以中國松下工廠為例。高層會有不少中國人。中國人工作時間很靈活。再來看看死氣沈沈的東芝。別說企業裏的關鍵崗位,就說中層領導,甚至是班組長,可能永遠都是日本人。他們能靈活工作嗎?
東芝被美國收購,迅速恢復也是這個原因:東芝有生產實力,但沒有靈活的市場適應能力。和諧與美好壹拍即合。
要理解美的為什麽能讓東芝家電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東芝家電業務為什麽虧損。
從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東芝家電業務在三年半的時間裏累計虧損約147億日元,虧損狀況壹直持續到2016年。2065438+2006年3月,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為當時面臨困境的東芝註入新的“血液”。
東芝家電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經營效率低下,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管理模式出了問題。這是日企的通病,積累了好幾年,爆發時壹發不可收拾。這種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與日本企業從家族式管理發展到現在有直接關系。
日本的許多大企業,如東芝、松下、三菱等。最初是由壹個家庭經營,而不是現代的合夥企業。家族管理的結果是,企業的管理層更關心的是對老板負責,而不是為股東謀取利益。企業內部關系盤根錯節,管理者並不關心市場需要什麽產品,更多的只是執行上級下達的命令。所以在2000年年中掀起家電智能化、互聯網化浪潮的時候,東芝完美錯過了轉型,銷量壹路下滑,導致經營虧損。
知道了東芝虧損的原因,再來看看美的如何對癥下藥。
美的接手後抓住了壹個重點,就是提高東芝家電業務的經營效率。詳細分析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壹,將東芝的業務鏈引入美的的IT系統,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二是將東芝家電的業務整合到美的的供應鏈中,聯合采購,降低零配件的采購成本。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我們開始由防守轉為進攻。
第三,壹些業務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將獨立核算,引入內部競爭,提升業務積極性;
第四,協同營銷體系,美的派人去東芝培訓,細化營銷內容,適應家電市場的激烈競爭,提高產品銷量;
五是出臺美容管理制度,明確責權利,獎懲分明;
通過美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充分的中國市場前景,2065.438+07年東芝家電營收達到654.38+05.7億元,比東芝旗下的2065.438+05財年增長50%,2065.438+08年扭轉了虧損局面。收購後不到三年,東芝的家電業務在國外多個市場表現良好。2018下半年在泰國推出30多款產品;預計2020年在印度新建工廠;(東芝家電2012退出印度市場);在越南,東芝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已經在越南市場排名第壹。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東芝集團的家電業務時,沒想到美的會“拯救”那些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
真的應驗了那句話,叫三十年落,三十年河西。做夢也沒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東芝,淪落為大甩賣。
我們不是說企業只能永遠好。如果這樣,新的企業就很難誕生。但是像東芝這樣的世界知名企業也會墮落,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感覺這個市場太無情太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日本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子產品生產大國,不僅產品質量好,影響力大,而且企業的服務也明顯好於其他國家。所以產品在日本的銷量很好,不僅在日本,在中國等國家和地區也很好。特別是東芝,是壹個有著140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再過十年,日本電子產品制造商就該大甩賣了。可見這十幾年來世界科技水平發展的有多快,多不可思議。
當然,這麽多知名企業破產、倒閉、出售的現象,也與這十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讓很多原本過得還不錯的企業陷入危機,內部矛盾密集爆發。比如東芝,意外爆出連續做假賬的問題。還有什麽可能不會發生?
所以,對於國內同類企業,以及不同的企業,壹定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不能被眼前的成功沖昏頭腦,以為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尤其是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壹定要有危機感,強烈的危機感,以及時刻面臨深淵的風險意識和風險意識。因為創新讓所有的企業頭上都掛了壹把劍,壹把隨時可能砍企業的劍。
美的能拯救東芝,主要是憑借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而不是美的管理比東芝好。東芝是個沒骨氣沒招數的窮人,這樣才能從內部做起,主動解決企業造假的問題,真正重新站起來。
作為壹個財務工作者,我覺得東芝淪落到這樣的境界真的很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企業,也沒有永無止境的商業帝國。
作為東芝集團,有含淚出售也是正常的,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或規律。市場是無情的凈化劑,不斷讓企業走出來,淘汰過時的企業。所以東芝的衰落是正常的。
至於美的接手後起死回生,是壹種經營方式嗎?我不這麽認為。其實東芝的管理模式或者理念已經不錯了。東芝作為日本的優秀企業,有自己成功的營銷模式。美的之所以能夠在接手後脫離險境,我認為主要是得益於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眾多的消費使得美的生產的電子產品廣受歡迎。如果沒有6543.8+04億中國人這樣壹個巨大的市場,美的幾乎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耀眼的成就。
東芝集團含淚出售,美的接手後卻得以起死回生。這是東芝的問題還是管理方法的問題?想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嗎?我們得先了解壹下東芝的發展。
很久以前,我相信妳們都聽說過東芝。作為日本物美價廉的產品,可以說受到了很多用戶的喜歡,不僅物美價廉,而且質量可靠過硬。可以說產品可以賣到歐美等國家,紅極壹時。
有句老話,月圓則虧,旺則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沒有辦法脫離這個規律。東芝作為日本140的老品牌,可以說是連年虧損,無奈之下只能讓美的收購。
但是,並不是美的全部收購就夠了,而且換來了40年的授權,可以說美的把東芝的大部分產品賣給了中國市場,從而救了東芝壹命。40年授權到期後美的該怎麽辦?不就是壹件婚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