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的傳承意義
桑植是壹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這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創造的文化大多是口頭代代相傳。桑植民歌是他們創作的口頭文學和音樂的結合。作為口口相傳的古書,有的來自綠意盎然的田野,有的來自碧波蕩漾的溪流,有的來自繁花似錦的山谷,有的來自夕陽黃昏的曠野。然而,無論是在陽光下,還是在月光下,雖然悠揚悠揚,卻很容易被傳走,被進化,被誤傳。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搶救、保存和發展桑植民歌這壹絢麗多彩的國花,使她能像張家界風光壹樣迅速走出世紀之交的閨閣,向大江南北和世界名勝展示她的迷人魅力,張家界國家古籍辦公室會同桑植縣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局,篩選出歷年收集的700余首民歌,編輯成《桑植民歌》壹書。本文簡要說明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種類、特點及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影響,以便讀者打開書本,壹窺端倪,知其輪廓。據記載,桑植民歌有1000多首,對其進行了整理和編排。民歌1400多首,花燈129只,小調200多首,勞動歌曲100多首,風俗禮儀66種,編輯50多萬字。經過多年的打磨,已經成為民間藝術經久不衰的奇葩,唱法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壹無二的範例。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