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貝丘新石器時代晚期,石灣陶瓷就已經揭開了燒制陶器的歷史序章,石灣的大型窯爐歷史最晚可以追溯到唐代。20世紀50-70年代,佛山石灣、南海奇石發現唐宋窯址。發掘的窯址均為半陶瓷,溫度低,硬度低,胎青厚,胎松,是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宋代是陶瓷的全盛時期,整個社會的消費時尚推動了陶瓷業的空前發展。從事陶瓷生產的窯址遍布全國,日用陶瓷、建築園林陶瓷、藝術陶瓷的品種急劇增加,造型風格日臻翻新,因而被後世的唐八百、壹千所稱道。陶瓷生產是宋代經濟中最重要的商品生產之壹,大部分出口商品是陶瓷。為了適應出口和擴大對外貿易,陶瓷工業逐漸從內地發展到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
當時石灣制陶業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粘土豐富。官窯水道逐漸淤塞,水運中心不得不移到佛山和石灣。佛山與石灣相連,汾江、東平河直通廣州,產品運往廣州出口非常方便。臺灣省內有泥丘和沙土,獲取方便,所以有陶瓷產業基礎的石灣迅速發展成為嶺南重要的陶器生產基地。
宋代石灣日用陶器在造型和裝飾技法上註入了藝術表現力,造型飽滿均衡,線條流暢,品種豐富,種類比唐代豐富得多,包括魂壇、疊瓦疊檐短陶罐、彩繪花瓶、陶琴等。,涉及各種陶器類別,如器皿、萬文、動物和人物。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的石灣陶班卓琴,是案頭萬文陶塑的傑作。
宋代石灣陶器的裝飾藝術非常重視紋飾。這些圖案題材廣泛,形象豐富,工藝精湛,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從石灣宋墓和奇石宋窯出土的文物來看,宋代的彩繪花卉有大寫意的筆法,如蘭草、竹葉等,清雅有趣。此外,還有繩紋、弦紋、波浪紋、瓜脊紋、縛枝花紋、雙向連續紋等。其中,纏枝的花型十分精美,花匍匐草舒展自如,卷曲自如,纏枝的彎、伸、卷、繞,充滿了自然的生命力。
石灣,位於中國南方的壹角,主要生產日用陶器。制陶技藝雖已達到壹定水平,但遠不如北方名窯,在宋代陶瓷之林中也無顯著地位。南宋至元代,佛山是中原漢族移民的聚居地。他們把北方漢族的制陶技藝帶到石灣,與石灣原有的制陶技藝融合,大大提高了石灣陶器的制造水平和藝術水平。
所以石灣是宋代名窯的集合。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的產品被石灣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器形、釉色、裝飾手段都被石灣消化吸收,成為我國南方以善仿為特征的名窯,尤以廣鈞、泥鈞窯聞名。
從明代開始,石灣打破了過去單壹出口日用陶瓷的局面。藝術陶瓷、建築園林陶瓷、工藝品陶瓷等。還出口國外,尤其是園林建築陶瓷,在東南亞很受歡迎。至今東南亞石灣制造的瓦脊和香港、澳門、臺灣省的寺廟已有近百座,但建築擺件仍無法統計。
明代以後,種類和題材越來越廣泛,有打魚、打柴、耕田、讀書、畜牧、玩耍、飲酒、彈琴、旅遊、打球甚至拍蚊子、抓癢、挖耳朵等百姓日常勞動生活場景,有各種百姓熟悉的東西,如花鳥蟲魚、野獸、牲畜、蔬菜、水果等物,還有羅漢達摩、觀音、壽星、濟公、八仙、鐘馗。石灣陶藝和造型藝術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態度。如清末出現了以歐洲侵略者形象為外部造型的小便器,以表達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社會思潮。因此,有人稱石灣陶塑主題為中國民俗文化的濃縮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