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授:對中國了解太少的韓國人在努力。
韓國見過的:“中國風”在首爾隨處可見(圖)
華南翻修關帝廟,以吸引遊客。
韓國《朝鮮日報》評論:是時候忘記落後的中國列車了。
韓國《朝鮮日報》刊文:中國改變了壹個強國的“歷史觀”。
在韓國,中國史已成為顯學,甚至在韓國文學領域,中國歷史題材也被視為重要的創作素材。最近,《朝鮮日報》斥資1億韓元設立了“大韓民國新浪潮文學獎”。第壹位獲獎者是韓國延世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講師劉廣修。獲獎作品是小說《秦始皇計劃》。
而且,韓國還想把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延伸到外交領域。165438+10月16日,韓國總統盧武鉉表示,主要對領土爭議地區進行歷史研究的“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應在外交爭端中提供客觀信息和策略,更名為“歷史外交財團”,以“防止世界各地的教科書和媒體記錄或報道錯誤的歷史,從而誤導各國對韓國歷史的認識”。
民間流傳的張飛形象(資料圖片)
盧武鉉總統此舉大有撥亂反正韓國歷史之意,但究竟是他國誤導了韓國歷史,還是韓國誤用了他國歷史?
韓國史的研究離不開中國。
韓國學者在做歷史學術研究時,必須大規模使用中國的史料,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他們沒有自己完整的、源遠流長的史書,所以所有涉及古史的,尤其是先秦部分,都要在中國的各種史籍中尋找關於朝鮮半島的線索。這是韓國相當長壹段時間內嚴肅歷史學家的唯壹學術道路。
因此,在韓國,受過良好教育的歷史學家必須精通漢語和中國的歷史。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歷史紐帶和文化糾葛太深太廣。
壹個關於快速利潤和近似利潤的奇怪理論
但與此同時,近年來韓國壹些學者出於壹種類似歷史焦慮的情緒,做出了壹些聳人聽聞的所謂“學術研究”,試圖讓半島文明擺脫東亞大陸,擁有更強的獨立性。
為此,他們並沒有把中國的歷史放在壹邊,而是更深入地研究,以便找到有用的信息來支持他的觀點或論點。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樹最近發表的研究中國神話的論文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他聲稱,中國《山海經》中提到的顏地、蚩尤、誇父和風伯等東夷神靈都出現在高句麗墓葬的壁畫中,許多神話傳說源於朝鮮。
很明顯,這是韓國人在以文藝作品的形式滿足自己的歷史榮耀感。
解決歷史中的焦慮
雖然這類誤導韓國民眾歷史觀的作品很常見,但我們不必對此過於敏感。從現實來看,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給韓國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很復雜:中國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中國會對韓國產生什麽影響?每個韓國人會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什麽?這些問題都困擾著韓國人。
正因為如此,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成為很多韓國人強烈的心理需求。其中,了解中國歷史,探尋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淵源,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民間,中國歷史的影響也是普遍的。《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關羽等中國英雄為大多數韓國人所熟悉,而很多俗語和成語,如等他、鶴立雞群等,也是他們日常所用。對於普通韓國人來說,了解中國的歷史幾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問題是,他們所知道的是真實的歷史,還是經過加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