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陜西等省也有同名地方戲。在各地的花鼓戲中,以湖南花鼓戲最為著名,流傳最廣。
南花鼓戲起源於民歌,並逐漸發展成為曾經醜陋不堪的花鼓戲的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出版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耍龍燈的情況,說:“童子扮醜劇,唱金鼓,初十至夜終”。說明曾經唱過壹個很醜的花鼓戲——地花鼓,最晚形成於清朝嘉慶年間。
湖南古畫戲也是湖南古畫戲的總稱,細分為六個流派:長沙古畫戲(益陽古畫戲)、嶽陽古畫戲(臨湘古畫戲)、衡州古畫戲(衡陽古畫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永州花鼓戲(零陵花鼓戲)。
追溯歷史
據楊恩壽《袁譚日記》1862(清同治元年)記載,楊恩壽在湖南永興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有秀才、書呆子、柳鶯兒媳婦四個角色,情節、表演生動,說明此時的花鼓戲不僅已發展為“三小”(肖丹)
從聲音和曲目來看,早期是用民間曲調和品牌歌曲,邊跳邊唱生活戲,如《獵鳥》、《菜花》、《見表哥》、《見財運》。後來隨著“打鑼調”和“川調”的傳入,逐漸出現了故事性很強的民間傳奇劇。
主要演奏曲目有《清風亭》、《鹿林會》、《八百裏洞庭》、《薛梅交子》等。川調的主要劇目有《劉海Xi蟾蜍》、《鞭蘆花》、《張廣大手》、《趕孩子上路》等。這樣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