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理科論文難寫;文科論文好寫,文科是“天下文章的大抄”。在文科(而我以中文系為例),語言感覺和數學差不多,語言的傳播和流行大致可以用同壹個公式概括,所以鄙視文學;在文學上,古典文學覺得自己歷史最長,是國學的脊梁,看不起歷史短的現當代文學;現當代文學認為我們是母語文學,看不起不可能那麽熟悉外國的外國文學。這壹切都是誤會。
什麽是研究?我們應該首先明確這項研究的性質和意義。所謂研究,不是我拍腦袋想到的,而是在前人理論或實驗的基礎上,把研究對象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往前推。我們的研究只是整個研究的壹部分,是前面有人,後面有人的接力運動。
有人認為科學研究只需要壹個實驗室,而不需要翻看前人的文獻。其實在進入實驗之前和進入實驗室之後,理科對文學的依賴和文科是壹樣的,同樣不可或缺。
文科論文要在大量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說花“美不美”的不是文科論文(有人誤會這是文科論文);文科論文要研究花是什麽顏色的,為什麽是這個顏色。例如,楓葉在秋天逐漸變紅。為什麽楓葉在秋天會變紅?這和花青素有什麽關系?花青素的變化與土壤、氣候、溫度有什麽關系?文學研究是壹種探究性研究。既要和歷史、哲學分開,又要和地理、天文、生物、環境交叉。
其實很多研究都有潛在的“研究鏈”。比如我們從“化學”這條路開始,從“無機化學”到“有機化學”;然後從“有機化學”到“生命科學”,此時,人和人腦是“生命科學”的核心,人腦產生的“意識”是“生命科學”中最奇特、最珍貴的神奇之物,其復雜程度可與地球和外宇宙相媲美;在人類意識中,“文學”是最美麗的花朵之壹;研究“文學”,就是研究人類特有的“意識之花”,不僅有趣,而且和“無機化學”在同壹個“研究鏈條”上。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科和理科是分工不同的學科。
就理科而言,文科論文和理科論文應該是壹樣的。真正研究出來的論文應該有很強的客觀性。
二、文科論文寫作的原則和方法
寫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最重要的四個字是“實事求是”,這既是壹種態度,也是壹種方法。
王運喜老師告訴我們,在過去,郭紹虞先生寫了《中國文學批評史》。憑著他的淵博知識,他只寫出了他所熟悉的詩歌。不要寫小說,不要寫歌劇。後來,周揚壹定要他寫。如果他會寫壹點,他會請專門研究小說和戲曲的趙先生讀壹讀。最後他會讓趙老師檢查壹下才敢拿出來。
實事求是還表現在對待研究對象的態度上。因為文學研究中有“人”和“情”,所以容易把研究對象當成崇拜對象。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把研究對象當作考察對象,當作解剖對象。
古代的詩人和作家經常被貶低,而我們經常站在詩人和作家壹邊。因為我們喜歡他的詩或者文學作品,所以認為詩人被陷害了,很同情。其實應該從當時的法律現實地看待問題。有必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問題,壹種是被誣陷的問題,另壹種是真正犯了經濟或其他錯誤的問題。
比如蘇東坡的經濟問題,辛棄疾的經濟問題以及對下屬過於粗暴。比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滕被貶巴陵郡,滕被貶巴陵郡只是因為他貪汙。範仲淹的文章有他的好話,等等。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待。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是壹種傳統的理性精神。甘家派的研究者為了尋求真相,有時甚至會批評父親的文章,說“家裏人這樣說是不對的。”這種精神是研究取得創造性成果的首要條件。
實事求是必然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清代顧在《日之錄》中指出,他的研究是“山鑄銅”,即從深山中開采礦石,提煉精銅,用於鑄造丁儀或錢幣。這句話被很多學者引用過。清代高郵王念孫、王父子用壹句話概括他們的研究:即後人的研究離不開他們的成就。因為他們的研究非常科學客觀,這也是“二王”不被遺忘,引以為榮的原因。後人必須在他們的基礎上開始前進,這樣事業才會新,研究才會有價值。
作為後來者,我們應該繼承前人的壹切優秀成果,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從而開創新的風氣,開創新的局面。除了像幹甲派(日本“京都派”即由此衍生)那樣重視材料、細致求實的方法和風格外,還應註入新的思想和新的時代精神。程先生說:學術和體育壹樣,也有記載;作為學者,不僅要打破前人的“學術記錄”,還要創造“新的學術記錄”;我們也要打破自己的學術記錄,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培養研究生不僅要實踐,還要積火傳薪。
科學論文往往是世界性的。文科論文也應該是世界性的。隨著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意識形態、心理特征和文化方法上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都在迅速全球化,中國文學研究也成為世界文化的壹部分。中國文學研究不再是中國學者的專利。因此,在當今世界,對曾經被視為國粹的中國文學的研究,應該在“漢字文化圈”的平臺上,在世界漢學的背景下進行。這種開放的研究與科學精神是共通的。
第三,在寫論文之前,問幾個為什麽。
對於壹篇論文,先問自己幾個原因:第壹,為什麽要寫這篇論文?二、這篇論文解決了哪些問題?第三,妳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起來靠譜嗎?四、寫這篇論文的意義是什麽?
作者多次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或論文獲獎。以上幾點是評委在評價優秀論文時要提出的標準和問題。
寫文科論文就像做壹道幾何題;知道什麽?證明什麽?已知條件是妳收集的文獻,妳的結論是論文中要證明的問題。做幾何題時,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論;推理要符合邏輯,得出的結論要可靠。所以,每壹篇合格的文科論文都必須具備三個組成部分:壹是“是什麽”(是什麽東西);二是“為什麽”(why);第三,這篇文章的意義是什麽?明確壹點。
四、文科論文的選題
我在復旦大學的時候,導師王運喜教授反復告訴我們,寫文科論文(以中文系為例)的第壹步是選題。題目選好了,論文就成功了壹半。
論文題目大小不壹;有宏觀和微觀之分;生和熟是有區別的。作為壹個初學者,我對研究生的希望是題目先要小壹點,微觀壹點,健康壹點;以小見大,先微觀,再宏觀。
題目類型很多,比如作家、作品研究;對某種文學思潮的研究;作家群與文學群研究:研究壹個體裁、主題、題材和類型;專書研究;文學理論的範疇、概念、術語和形象研究:比較研究(有無影響);跨學科研究(如歷史與文學、地理與文學、天文與文學、文字學與文學、語言學與文學、哲學美學與文學等。).
選題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擅長什麽,有的人擅長文獻研究,有的人擅長理論分析,在選題的時候可以揚長避短,寫出壹篇好論文。
題目來源可以是導師的課,妳突然有了壹種體驗和靈感。最好的辦法是劃定壹個閱讀範圍,積累閱讀經驗,做讀書筆記,然後整理筆記,寫論文。寫作時,不寫全面,而是寫自己的看法。別人說過的,寫過的,沒必要寫。設置題目的技巧也不容忽視。妳要把妳論文中的觀點和最精彩的想法放在論文的題目裏,表達要新穎、不陌生,讓人眼前壹亮。
第五,文科論文收集資料的方法
寫壹篇文科論文,收集素材很重要。有的人收集素材容易,有的人收集素材難。原因是什麽?問題是妳能不能用參考書。妳學會在網上查各種信息了嗎?
工具書分為幾類:如版本學、目錄學,如書目解題、綜合年譜、論文索引、類屬書、地方誌、家譜等;網上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和期刊。文科的期刊網和學校圖書館基本都買了。妳可以連接到學校圖書館網絡來查找妳想要的信息。
收集素材也是有學問的:在收集素材的時候,不能單獨收集某壹個素材,要註意素材之間的“聯系”。要註意壹個作家的作品與其他作品、不同體裁作品的關系;註意壹個作家與其他作家的關系,尤其是朋友、師生、親人等;如果收藏白居易的資料,也要關註元稹的資料;在研究謝靈運的時候,也要註意顏延年的材料。研究蘇軾,要看他們父子的資料。註意作品與當代評論之間的素材;需要閱讀當時的著作和理論;互讀文史哲;用紙質文獻閱讀地下出土的資料。註意作家和作品與當時社會、時代氛圍、審美意識的關系;註意時代與歷史的關系。比如與前後時代的作家、作品、理論的聯系。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論文很薄,沒有厚度和深度,只是因為妳在收集材料的時候沒有註意到上面的聯系。
六、建立自己的材料“基地”
真正的學者在收集材料的時候,還有壹個絕招,就是建立自己的材料根據地。之前的經驗是妳熟悉壹本書,妳的很多知識都和那本書有關。妳可以隨時回到那本書,找到妳想要的資料。
陳寅恪雖然精通中西經典,但對新舊唐書最為熟悉。他的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都與《新舊唐書》有關。直到陳晚年雙目失明,寫文章、學習的時候,還經常跟女兒說《唐二書》裏有壹段話,讓她幫忙校對。
楊樹達熟讀《漢書》,並以《漢書》為學習的基礎。他寫了《論語》(漢人對《論語》的看法)和《婚俗考》(漢人的婚俗)。大有作為。他的侄子楊伯鈞也受到楊樹達閱讀方法的啟發。他完成了《論語》《孟子》等壹系列著作。
壹本熟悉的書不壹定是稀有的書,而是普通的書。但是,走在學習路上的書,或歷史,或哲學,或文學,最好是資料信息豐富,文史哲結合的書。因此,余嘉錫說,“讀普通的書。”西方諺語說:“關註那些深入閱讀壹本書的人。”
七、材料要正確閱讀。
正確閱讀收集到的資料,註意是否可靠。我們應該註意前人校正的書籍。《二十五史》和《四庫全書》都有專門的書來糾正和辨析,後者糾正前者的錯誤。國外的材料也是如此。比如黑格爾的美學是權威的,但在德國,辯證地補充黑格爾書中錯誤的著作卻成了經典。讀黑格爾,要了解這種情況,讀壹本辯證的書。當然,也有可能這些書還是德文,沒有翻譯。另壹個例子是美國理論家韋內克·沃倫,他寫了《文學原理》。其中有幾處錯誤,他已經在第二本《詩學》中進行了修改。不關註他的詩學,就不知道他錯在哪裏。《詩學》還沒有翻譯,要看英文原版。所以文科的學術研究也是壹項艱難的工作。有些人只看外國文論的翻譯和中國典籍的翻譯,做比較研究真的很危險。有條件的同學盡量看原著,至少查查原文。
八、創新思維與文獻論證
要寫好壹篇論文,第壹種努力是努力尋找新的素材,盡可能讓它們說話;第二種功夫是用新思維讓普通材料說話,讓舊材料出新意。發掘新材料,依托文獻學;在普通材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靠的是創新思維;這是新與舊的辯證法。文科論文在用文字學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時,也要學習新的理論,尤其是國外的哲學和美學。20世紀,王國維用尼采、叔本華的理論研究中國的詞學,發明了地下發掘與古誌互證的“雙重證據法”。陳的“以詩證史”和“以史證詩”都是創新思維和文學論證的典範。最近有人用榮格的原型理論研究曹植的《洛神賦》,還有人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研究《孔雀東南飛》,都取得了成功。
九、寫作的語言和技術問題
寫作的方法,尤其是第壹次寫論文的時候,先立個提綱,然後分段論證;為了清晰起見,在每壹段的結尾,妳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壹篇論文完成後,最後用幾句話總結壹下,就像實驗後填寫數據和語句壹樣,讓人看起來清晰突出。
論文的語言可以風格多樣,任何語言都可以。但要簡潔、清晰、流暢、有“表現力”。“達到”就是“語言到位”,這其實是寫作的高境界,很難達到。
寫科技論文要追求論文的邏輯意義,不需要在文字上做過多的修改;有文采固然好,但不要用文采損害意義;最忌諱的就是把簡單的道理用非常“深奧”的語言說出來讓人聽不懂。
論文的引用應可靠、規範;盡可能使用第壹手資料;如果使用二手資料,壹定要查壹手原文,符合學術規範。
最後註意要註意“十大要素”:(1)時代或國家;(2)作者;(3)譯者;(四)書刊名稱;(5)卷數;(6)章;(七)出版地點;(八)出版單位;(九)出版時間;(10)頁碼。
由此妳就知道了,寫壹篇文科論文和理科在實驗室下結論壹樣難。雖然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壹樣,文科不進實驗室,科學要進實驗室,但社會也是文科的大實驗室,因為文科和社科都是以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在研究上,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文科、理工科是壹樣的。最後,論文的寫作是實驗報告和研究的結果,是對前人的總結,是新的發展。通過學位論文的寫作,所獲得的知識進壹步升華,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