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戰爭已經看過了。政權更叠正在進行中。
公元1644年農歷八月,壹個六歲的小男孩和他的母親,在浩浩蕩蕩的隨從陪同下,離開盛京老家,前往北京。這個男孩的名字叫福臨,清朝的順治皇帝。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他們在北京的新家:故宮。
對於六歲的順治皇帝來說,這座他從未見過的高大城門壹定給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這是故宮最大的大門,高37.95米。
根據中國的陰陽學說,正北稱為子,正南稱為午,所以這座位於故宮中軸線南端的大門被稱為“午門”。
穿過午門,紫禁城的真諦出現在順治皇帝面前。
這是他們的新家,擁有這座宮殿也將是他們成為中國新統治者的象征。
深紅色的宮墻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這座宮殿最引人註目的特征,這壹片紅色和金色也將紫禁城與周圍的建築完全區分開來。
故宮的建築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是處理宮廷事務和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場所,稱為前朝。後半部分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妃嬪生活的地方,稱為內廷。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金鴻逵:
這是故宮的總布置。所以很多建築都是幾個深軸排列,所以這些建築都是以院落的形式鋪開的。每個院子裏都有建築群。每棟樓都有主人和奴隸,他們之間有合適的搭配。這就是它如何用建築的手段來表達封建社會和封建禮教所表達的等級和秩序。
傳說玉帝的魏紫宮殿數量是10000,而地球上的紫禁城壹直說有9999個半宮殿。事實上,500多年來,故宮壹直在變化。據1973故宮專家調查,故宮現存宮殿8704座。
有人認為順治皇帝第壹次看到的故宮可能並不完整,因為比他早入京幾個月的攝政王多爾袞在給順治皇帝的報告中寫道:李自成燒毀宮殿,逃之夭夭。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
李自成確實放了火,那麽整個故宮受到了什麽損害?其實清朝的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乾隆朝修訂的《太陽舊聞》考證,明確指出故宮因優於舊宮,權衡得失。這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我對故宮的改造是基於明朝的建築。這反過來說明了問題是什麽,也就是說故宮宮殿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因為李自成而遭到如此大規模的破壞。
據清朝的記載,順治皇帝六歲時,在禦門,也就是現在的太和門登極。
順治二年,中軸線上的宮殿壹壹修繕更名。這是朝代更替在建築上最直接的體現。皇帝殿改名太和殿,中繼殿改名中和殿,建濟殿改名保和殿。對於當時尚未穩固的新政權來說,“和”字包含了他們對未來世界和平、君民和諧的最迫切期待。
從此,滿文出現在故宮的牌匾上。
順治皇帝24歲就去世了,沒有等到他所希望的太平盛世。年份是1661。
十八年後,在壹個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側的禦廚突然起火,火勢壹路蔓延,兩個小時後燒到了太和殿。幾天後,六名縱火的太監被絞死。從那以後,太和殿已經荒廢了18年。
在此期間,年輕的康熙皇帝忙於指揮戰役和穩定在不完整的紫禁城的統治。十六年,先後平定吳三桂領導的三藩叛亂,收復臺灣省,打敗入侵的俄國,簽訂清朝唯壹的對外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這時候康熙皇帝終於可以重修太和殿了。
但是這次修復遇到了最大的問題。太和殿最後壹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啟年間。此時69年過去了,人們並不知道太和殿的確切比例和數據。當時愛讀書的康熙皇帝親自搜書,讓他很失望。
壹個叫梁九的人在這件事上有了很大的轉機。當時已經40多歲的梁九從明朝崇禎年間進入工部,在工部工作了40多年。
據《梁九傳》記載,梁九按照十比壹的比例制作了當時太和殿的木質模型,並通過放大模型構件完成了太和殿的結構建造。每壹塊被放大的木頭都能完美安裝,太神奇了。
令後人慶幸的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所有材料和尺寸都詳細記錄在《太和殿年譜》壹書中,這是唯壹壹部關於太和殿修建的詳細記錄。對於今天即將大修的太和殿,這本書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大典正在進行。這不僅是壹座宮殿的慶典,也是壹個新的繁榮時代的開始。
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
太和殿,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漢白玉平臺上,是故宮的核心,也是故宮整個建築運動的高潮。它的所有設計都是為了壹個目的,就是把至高無上的皇權襯托到極致。
太和殿曾經是北京最高的建築,從院落到主脊的高度為36.57米,相當於壹棟12層建築的高度。
太和殿也是紫禁城最大的建築。面積為2381平方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大小。它的長寬比正好是九比五,代表九五。
太和殿和其後的中和殿、保和殿構成了前朝的主體,人們習慣稱之為三大殿。
故宮的建築在很多地方都與數字九有關,九是最大的,體現了至高無上的意義。像大門上的九排九路門釘,屋檐上的九獸等等。
但是對於太和殿來說,即使是最多九個也不足以表達它的威嚴,所以它的屋頂上有十個獸。這多出來的壹個叫史航,是中國所有古建築中唯壹的壹個。
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在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大廳裏,布局相當簡單。
在橋臺的襯托下,皇帝的寶座是唯壹的主角。放眼望去,皇權的威嚴輻射到每壹個角落。
太和殿有七十二根柱子。寶座四周的六根柱子都包金,每根柱子上都有壹條龍,龍是皇權的象征。
從這六根柱子往上看,藻井上有壹條龍,龍口垂下的寶珠也叫軒轅鏡。
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改變了原來的九開間形狀,變成了十壹開間。可以說這是這次重建中最實際的壹次改造。
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副主任周:
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太和殿,考慮到防火的因素,將木斜廊改為磚墻,太和殿兩側的遊廊改為夾房,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十壹間房寬的格局。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原有的周邊九廊格局。
2004年6月,故宮大修前的勘測進入太和殿屋頂,我們跟隨他們拍攝。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的梁架。
《姬嶴彩畫》是康熙三十四年重修時所畫。是河西最高水平的彩畫,距今已有300多年。
我們的鏡頭也捕捉到了這裏的壹個神秘物體。
它在太和殿頂部的中心,就在藻井的上方。
這是雍正帝下令放在這裏的木板。
我們在第壹歷史檔案館的皇宮檔案中發現了這樣壹段話: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帝下令將三塊牌位分別放置在養心殿、太和殿和幹青宮。
第壹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李國榮:
放置福板原本是古建築和風水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保護鎮宅、辟邪、保平安。雍正(皇帝)的這些牌位,除了傳統的道教八卦之外,還加了藏傳佛教的符咒,反映了他被各種宗教用來保平安。
雍正帝放置福牌無疑表明,太和殿、幹青宮和養心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地方,而其他兩個宮殿除了太和殿之外都在皇宮內。
與歷代相比,紫禁城的後半部分統稱為內廷,包括皇帝和皇後居住的後三宮、妃嬪居住的六宮和王公居住的五幹事。至此,故宮建築的樂章從陽剛的高潮變為陰柔的慢板。
幹青宮、坤寧宮和交泰殿合稱為後三宮。
幹青宮在雍正帝之前是皇帝的起居室。同壹個皇帝使用的宮殿比前代的太和殿低了11米,面積小了1000多平方米。置身其中,人們會感到輕松。
明代幹青宮有九個後暖閣,分上下兩層,類似於今天的復式建築,上下排列27張床,皇帝可以隨意選擇。到了清代,東西暖閣改成了書房。
在明朝,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到了清朝,這座宮殿的內部裝飾有了很大的變化,成為中軸線上最具滿族特色的宮殿。
它貫穿房間,西、北、南三面都有火炕。西邊的炕是早上祭神用的,北邊的炕是晚上祭神用的,東北角是祭祀時煮肉用的廚房。這種布局來源於滿族民間“口袋房”和“萬子炕”的居住習俗。
從坤寧宮東暖閣懸掛的坤寧宮碑文可以看出,坤寧宮的布局是從入關前沈陽故宮皇後居住的清寧宮抄來的。
除了皇後,後宮裏還有很多皇帝的妃子。他們住在後三宮兩側的宮殿裏,總稱為東、西、六宮。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王子林:
東西六宮取自李周的六房六宮體系,但更多融入了漢代以來形成的《周易》陰陽哲學。從平面上看,它的建築布局是壹個坤卦的圖像,象征著陰,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居住著嬪妃。它的作用可以從宮殿的命名中體現出來。比如成幹宮,為什麽叫成幹宮?也就是說住在這個地方的嬪妃要繼承皇帝,所以東西六宮的建築體現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尤其是夫為妻。
東西六宮的建築形式遠低於後三宮,體現了居住於此的嬪妃的從屬地位。
這是雍正帝畫的壹幅美麗的畫。每壹個皇帝都希望龍脈延續下去,子孫興旺,這樣朝代才會興旺,國家才會永遠穩固。
1856,隨著壹聲嬰兒的啼哭,壹個女人壹生的命運被改變了。她就是後來統治中國48年的慈禧太後。
儲秀宮是她第壹次入宮時的住所,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內部裝飾是在她50歲生日時用63.2萬兩銀子翻修和裝飾的。
蘭花,中國古人認為它有王者的芳香和生男孩的象征,結合壽石的圖案暗示它適合男性長壽,所以這種畫在儲秀宮的隔扇中被廣泛使用。
也許是巧合,慈禧太後剛入宮時被封為貴族蘭,不久就生下了後來的同治皇帝。母貴於子,地位越來越顯赫,臥室裝飾也很豪華,儲秀宮的庭院陳設中已經出現了龍,這是東西六宮中唯壹的例子。
故宮養心殿在雍正帝以前是壹座普通的宮殿。
雍正帝登基後,沒有像往常壹樣住在幹青宮。他說: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在幹青宮住了60多年,他實在不忍心再住進去了。他決定搬到月華門外的養心殿,並要求寺廟略加修繕,必須簡樸。
雍正帝的決定改變了紫禁城內廷的格局。從那以後,養心殿在紫禁城裏變得越來越重要。
養心堂的地位異軍突起後,壹直不簡單,配套裝修很快跟上。在故宮,燈光的好壞是衡量宮殿地位的重要標誌之壹。為了改善養心殿的采光,它成了紫禁城裏第壹座裝有玻璃的宮殿。雍正元年,清宮內務府“工作文件?”《木作》記載“十月初壹日有敕令,養心殿為後寢,堂北東西窗各裝兩塊玻璃”。
那時候玻璃是很稀罕的東西,都是從海外進口的。
養心殿位於前朝附近,是皇帝休息和辦公的地方。宮殿的後半部分是臥室,皇帝休息的地方。如果他要辦理政務,穿過這個過道,不到壹分鐘就可以到前廳辦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從雍正帝到清朝滅亡,清朝有八位皇帝將養心殿作為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在這裏,他們留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印記。
壹座小小的宮殿,見證了壹個朝代從興盛到衰落的歷史。
在等級森嚴、莊嚴肅穆的故宮裏,有壹座風格各異的建築透露著靈動浪漫的氣息。這是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是乾隆皇帝的傑作,他瀟灑,喜歡旅行。
這座花園建在紫禁城的東北角。狹長,蜿蜒幽僻,四院相連,景色各異。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南最美的風景都在園中。
園林也顯示了漢族傳統文化對乾隆皇帝的深刻影響。
中國古代有壹種祈福的儀式活動叫賞月,後來演變成人們春末踏青的習俗。這時候文人也請方,最著名的記載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
碧水在九曲曲折折的曲流渠中流淌,誰拿著飄過的玻璃在座位前駐足,誰就得吟詩,否則,就要受罰認輸。這就是“曲曲水流,其樂融融”。基於此,乾隆皇帝將此亭命名為“鑒賞亭”。
園中還有壹座名為“三友軒”的建築,內部以松、竹、梅裝飾。松樹挺拔,臘梅冷峻開放,竹竿挺拔有罪。三人都是冷冰冰的,不懂得感恩,所以被稱為“年度三友”。古代文人把剛正不阿和這三種植物相提並論。乾隆皇帝不僅用三友軒來顯示自己的儒雅,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壹種清朝皇帝與漢族知識分子思想融合的態度。
甘龍花園的建設只是這個龐大建築工程的壹小部分。
康熙朝以來,經過70多年的治理,中國的農業經濟和綜合國力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
乾隆皇帝於1420年開始對故宮進行建宮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其中,有兩個重要的項目與政治制度的變革緊密相連。
第壹個是贛西二院及其周邊的改造。
甘溪二號是乾隆皇帝做太子時的住所。他為什麽要在這裏進行大規模改造?這也要從皇帝的儲物系統說起。
雍正帝以前,立皇太子往往伴隨著激烈血腥的宮廷鬥爭,雍正帝就改用密儲法。他親自寫了兩封信來決定王位繼承人,壹封藏在幹青宮的公平牌匾後面,另壹封由他攜帶。皇帝在世時,他對此保密。皇帝駕崩後,雙方對比正確,才能宣布迎來新的國王。
乾隆皇帝作為第壹個在秘儲制度下上臺的皇帝,壹天也沒有享受到太子的待遇,所以他想把自己的故居——甘熙二院的地位從皇宮升級為皇宮,以此來強調自己皇位繼承的正統性。
修繕後,三晉大院的主體建築更名,分別稱為敬事堂、中華宮、翠雲閣。傳統上稱之為中華宮。中華宮的名稱來自漢族大臣張的提議。鐘華指的是“舜”,古代的聖賢君主。對中國文化相當精通的乾隆皇帝很樂意采納這個建議。
甘溪二院改造完成後,周邊的幾座宮殿也進行了改造,成為了中華宮的附屬設施:東邊的甘溪壹院改為漱芳齋,室內建了壹個小戲臺,取名“雅”,供皇帝觀看壹些小戲,院內還加了壹個大戲臺。它們是紫禁城裏最早的舞臺。
乾隆皇帝即位後搬到了養心殿,但他壹直把舒適的中華宮作為與家人和秘密官員聚會的地方。
信奉藏傳佛教的乾隆皇帝還在中華宮西南修建了故宮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建築——雨花閣。藏傳佛教從元代入宮,到清代達到頂峰。玉華閣的修建不僅滿足了皇帝個人拜佛的需要,而且在聯系我國邊境地區蒙藏各部宗教信仰、加強民族融合、鞏固民族團結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故宮改造中與變法密切相關的第二個重要工程是寧壽宮的修建。
乾隆皇帝在登基後不久宣布,為了不超過在位61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將在在位60年時把皇位退位給他的兒子。皇位繼承方式的這壹變化意味著壹位退休的皇帝將首次出現在紫禁城。
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的退休之所。寧壽宮作為皇帝的行宮,不亞於皇帝的居所。也分前朝和朝廷,各種配套設施齊全。這幾乎是壹個微型紫禁城。寧壽宮的造價達到130多萬兩白銀。僅寧壽門前的這對鎏金銅獅就花了334兩黃金。
為朝代的皇帝建造壹座退隱的宮殿無疑是最重要的工程,工部集中了全國最頂尖的工匠。其中有壹個叫雷的建築設計家族。
這是從故宮中軸線到五米多長的坤寧宮所有建築的外觀設計。所有建築的名稱和它們之間的距離都清楚地標註在上面,數據精確到英寸。
從康熙開始,這個家族從事皇家建築設計已經有200多年了。
在他們主持修繕設計的工程中,故宮、頤和園、天壇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七代同堂的設計家族也被稱為“風格雷”家族。
中國古代的建築設計采用文字說明、圖紙和熱樣相結合的方式。所謂熱樣,就是三維設計模型。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的獨特產物。現在,故宮還保留著雷家制作的熱樣。
熱樣品由紙板、稻草和木頭制成。模型做好之後,需要用小烙鐵燙細節,故名燙樣。
這是清末雷氏家族為故宮長春宮設計的熱樣。夏天,長春宮庭院裏建了壹個巨大的涼亭。在熱樣的相關部分,有具體的文字描述和建築尺寸。經過層層展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築的內部結構。當時的燙樣主要是做給皇帝觀賞的。皇帝的旨意是決定宮殿建設的最終依據。
寧壽宮這座豪華氣派的小紫禁城建成後,乾隆皇帝從未在那裏住過壹天。他退位後,仍住在養心殿,掌管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去世,享年89歲。
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故宮歷經300多年的修建、重建、修繕,最終成就了今天的模樣。而故宮演繹的歷史也將波瀾壯闊地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