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創建於386年,534年分裂為東、西魏。雖然只有150年左右,但也是印度的笈多王朝(320-600),國力強盛,宗教繁榮。許多印度和中亞僧侶沿著絲綢之路或海路在中國傳播佛教。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像。由於印度、犍陀羅、中亞的佛像風格不同,傳入中國的佛像風格也呈現出各種流派。北魏初期的青銅佛像,至今仍能看到外國的影響,尤其是犍陀羅佛像,偶爾還能發現馬西拉佛像的因素。我國幅員遼闊,壹些地方制作的佛像,由於工匠遠離文化中心或交通要道,很少見到好的粉車,仍以漢魏以來世代相傳的石雕浮雕技藝為代表,所以很難在壹些佛像上發現上述典型作品的某些特征。雕像肩寬體壯,上半身較長,給人壹種敬畏和威嚴的感覺。它仍然是唐代雕像的重要遺產。佛像面部飽滿圓潤,發髻低平,螺毛中間嵌有壹顆發髻珠,出現於晚唐五代。
北齊:(550-577)的中心是葉(今河北臨漳)。北齊的雕塑風格仍然是繼承了北魏後期的風格。突出的特點是雕塑的人物形象突出,沒有過分強調服裝圖案的立體雕刻。有些只是象征性地刻在外套的領口、袖口、裙邊與腳相遇的地方。這種不強調衣服圖案雕刻的技法,顯然與薩爾納特的雕塑有著密切的關系。
佛像臉部飽滿圓潤,五官起伏較小,身材也比較適中。側面看,身體多呈扁平狀,腹部凸出,胸部扁平。佛髻多為溫潤圓潤,內髻不像北魏初期的山那樣高聳。大多數雕像也不刻發際線,有的輕刻螺旋形發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