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國新年的習俗。

中國新年的習俗。

哈爾濱

看冰燈,看雪雕吃餃子,放鞭炮,嚼豬蹄,吃三文魚,走親訪友,打撲克,打麻將。

哈爾濱自己總結的,哈哈哈

網上有些信息感覺不貼近生活。

山西省

全國各地春節的民俗都差不多。陜西民風淳樸,春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古代,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而是在臘月二十九,也就是臘八。臘祭被移到南北朝後的年底。在中華民國,當陽歷被改變時,農歷的那壹年被稱為春節,因為春節總是在立春之後,所以被稱為春節。

陜西人今天仍然把春節叫做“過年”,壹個關於過年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在古代,有壹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冷的冬天臨近新年到來的夜晚。在外面吃人讓人坐立不安。在與“年”的鬥爭中,人們發現這種兇猛的野獸最怕火和噪音,於是人們想了壹個辦法。“年”壹出現,他們就點了壹堆火,跳進了竹縫裏。年看到熊熊大火,聽到鞭炮爆炸,逃得無影無蹤。後來逐漸形成了過年團圓。守歲、掛紅燈、貼對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的風俗習慣。

在陜西農村,臘月二十三是農歷大年,臘月二十三叫“小年”。農村有些地方稱為“祭竈”,即祭祀主宰吉兇的“竈神”,以求豐衣足食。春節過後,人們會為春節做準備。普通農民殺豬殺羊,磨米磨面,做豆腐,買菜,掛粉條,準備過年所需的壹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關中人包小籠包。家家戶戶都缺幾籠饅頭,正月十五後吃,正月十五前不搟面是習俗。婦女上街給老人和孩子買衣服鞋襪,老人則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布紙等過年禮儀用品。

除夕前兩天,陜西無論是關中、陜南、陜北還是城鄉,都要“掃房”,城裏人叫大掃除。每家的前後,窯外,連角落都要打掃。再在窗房上貼白紙,貼紅色窗花。三十年代初,家家戶戶貼對聯、門神,屋裏掛年畫。這壹年終於到來了。

進入臘月,人們開始忙碌起來,壹直忙到臘月三十,正式開始過年。除夕夜吃晚飯前,每家每戶都要把屋子、院子、屋前屋後打掃幹凈,整理好,貼上紅對聯(黃色或綠色對聯,給服喪的人用)、門神、窗花等。,並在大門、臥室、竈臺、畜圈貼上相應的對聯。壹切準備就緒後,他們開始點蠟燭,燒香,放鞭炮,祭祀祖先。之後全家人聚在壹桌吃“團圓飯”,俗稱“團年飯”。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同時,全家人要依次洗澡、換衣服、包餃子,為過年做準備。到了午夜時分(相當於今天23: 00-1: 00),數以千計的鞭炮齊鳴,寓意“接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跪拜。據說財神會先到鞭炮響的房子。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也給孩子提前準備好的“壓歲錢”。與家人分離的人們開始爭先恐後地互相拜年,徹夜不眠,直到第壹天的早上。

從初壹到初十,安康人還有看天氣預測五谷牲畜興旺的習俗。據傳說,天氣每天都有預報。即第壹天看雞,第二天看狗,第三天看羊,第四天看豬,第五天看牛,第六天看馬,第七天看人,第八天看谷(莊稼),第九天看果(果樹),第十天看菜。俗稱“春節初十晴,豐年喜祥和,春節初十陰,米貴如金”。

第壹個月到處都是燈籠。

月子裏,五顏六色的燈籠,家家戶戶喜迎春節。各式各樣的彩燈構成了陜西風情的壹大景觀。

正月十五在Xi安,“張燈”可以追溯到漢代。正月十五,這壹天古代稱為上元節,這壹天的晚上稱為“元宵”,也叫“元宵”。每天晚上,漢文帝都會裝飾燈籠,和人們壹起出去欣賞燈籠。此後,Xi安燈節裝飾燈籠的傳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表明人們可以過上社會穩定,豐衣足食的好年,並壹直流傳至今。Xi安的城墻和革命公園幾乎每年都舉辦燈展。近年來,Xi安城墻上的燈會壹年比壹年大。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棄惡從善,尊老愛幼,祝願年景“風調雨順”,社會“吉祥如意”,人民“富貴長壽”,到十三朝建都於此的典型故事,形成了令人賞心悅目的民俗風情和歷史畫卷。觀眾不僅可以從元宵節讀到Xi歷代的歷史記載。為了豐富元宵節的內容,今年,Xi安邀請了外國燈籠制作元宵。壹場來自南方燈城自貢市的集聲、光、形、色、動於壹體的大型燈展亮相城墻。革命公園曾舉辦過改革開放後Xi安的第壹次大型春節燈會,成為Xi安春節燈會的傳統場地。除了燈展,未央湖、東晉桃園、Xi安半坡湖等遊樂園和度假村還引入了民間鑼鼓、社火、煙火和戲曲,並在正月十五舉行遊園活動。

在陜北,正月十五就要開燈。各鄉鎮在空地上搭起九歌廣場,人們去“轉九歌”,也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65,438+0株高粱稈種植而成,稈上掛著367盞油燈(現已換成彩燈)。廣場沒有重復道路,有人稱之為九曲黃河陣。晚上鑼鼓嗩吶壹起打,可以轉九首。“轉九曲”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持續了三個晚上。當地有句話叫“轉九歌”能活90歲。“玩花”也是元宵節的壹項特殊活動。這是壹種自制的煙花,把銅和鐵熔化成熔銅和鐵水,然後用濕沙倒在木板上,壹起拋向天空,落下來就散開。這種古老的煙花比壹些現代的煙花更有趣。

燈籠是隴縣的傳統民間工藝品。造型奇特,有天燈、龍燈、八卦燈、花籃燈、花鼓燈、蛤蟆燈、白菜燈、紅紗燈、拔火罐燈、騎馬燈、串珠燈等等。在春節期間,親戚和朋友應該互贈燈籠來慶祝新年。我舅舅送燈給我外甥,壹直送到他十二歲,最後壹年的送燈叫“完燈”。正月十五,元宵節非常熱鬧。街道上有成千上萬盞燈。燈市用五顏六色的燈光裝點著縣城,購買和觀看燈籠的人群熙熙攘攘。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裏掛天燈,在門上掛門燈,甚至住樓房的人也要在陽臺上掛燈籠。孩子們成群結隊地提著燈籠在街上走來走去,被稱為“走馬燈”,而成年人則提著火罐燈籠,帶著供品去祖墳,被稱為“祖先掛燈籠”。

中國東北的風俗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有許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尤其是在東北。

在過去,幾乎所有辭舊迎新、祈求好運的慶祝活動都在除夕舉行。全家人都應該穿上新衣服。

首先,全家祭祖,焚香點燭,廣作供品。按照輩分,他們向三代神低頭,表示辭職。後來舉行家宴,長輩坐在上,晚輩坐在下,寓意“第壹次團圓”。食物和水果壹定要豐富,讓人有飽腹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第壹次品嘗年菜,葷素皆可。平時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線、紅燒肘子條、元寶肉、南方炸丸子、四喜丸子、凍雞、凍魚、凍豬肉、豆醬、豆豉豆腐、芥菜墩、麻辣芥菜、炒鹹菜、冬瓜等年菜。

席間,老少互祝,兄弟推杯換盞,享受天倫之樂。晚飯後,孩子們在院子裏撒滿芝麻稈,在上面走,叫“踩老”;然後掛在室內外的春燈籠壹起點亮,把年畫和春條照在四面墻上,室內外燈火輝煌。

“天地表”上有大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或“百冊”(天地神影集)。有大餅、蜂蜜、鮮面、水果、素菜、年糕、年飯作為供品,還有高高的金字紅蠟燭和子午香,迎接來自下方神靈的祝福。

為了珍惜過去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從事不同的娛樂活動,這就是所謂的“守歲”。孩子們壹直隨意玩耍,搖空竹、轉陀螺、扭推廣計劃、扔骰子、玩牛卡、玩玻璃喇叭、吹口琴、玩皮影戲、點燈籠、玩“滴滴金兒”、“老鼠屎”、“黃煙帶”

在娛樂場所,有新鮮水果、糖果、幹果、溫馨簡單、油炸紅果、蜜餞海棠等。都是加進去的,可以邊吃邊樂,直到“有靈感”為止。

午夜時分,鞭炮聲響徹夜空。“銀花銹滿天,街上煙濃。”家家戶戶聚在天地桌前燒香祭拜,奉上素餃迎接神靈下凡。

儀式結束後,宣布舊的壹年已經過去,新的壹年即將到來。這是“五分鐘兩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人互道“拜年”,晚輩會在課堂上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會把“壓歲錢”壹壹介紹給未成年的孩子。

最後全家人在餃子裏吃了壹頓素飯,叫做“五更餃子”,“餃子團圓”。

幾百個餃子中,只有壹個有硬幣,這意味著吃這個餃子的人會有壹個好年景。

如今,東北人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春節傳統習俗。

滿族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與漢族基本壹致。據說“滿漢舊俗不同,同化已久,多有相似”(《奉天通誌》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別有壹番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貼對聯、窗花、掛紙條(按旗分紅、黃、藍、白)和祝福(沈陽新民縣遼濱塔村瓜兒家有印著祝福的紅木盤子)。滿族人喜歡戴皮包。春節前,朝廷會照例給王公大臣“平安過壹年”的荷包,百姓也會互贈。除夕下午和大年初壹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夜,要接神。接完神,在大門口放個橫木,防止鬼進來。除夕夜也掛門神辟邪避鬼,是吸收了漢族習俗的結果。門神可分為“壹般門神”、“福祿門神”、“判官門神”、“娃娃門神”。如今,沈陽故宮有了壹個守宮人。除夕夜,分發“聖旨紙”,然後年輕壹代的男人去家族裏各個家庭“請辭”。在除夕的午夜,每個人都吃餃子,甚至在餃子裏放幾個銅錢。吃了它的人會“最後走運”。接受上帝辭職的時候要放鞭炮。除夕夜,每個院子裏都豎起壹根燈籠桿,紅光高掛。從除夕到初六,它每天晚上都不出門。在宮廷裏,臘月二十四掛“天燈”,每晚點亮,直至次年二月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壹,大家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賀新年,稱為“新年快樂”。

滿族春節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古稱“大年初壹”,滿語稱為“阿聶耶能耶”,是滿族的傳統盛大節日。它在每年農歷的第壹天舉行。這個節日通常持續三到五天,在過去的壹些地區,它被延長到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流行於全國各地的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兵進遼陽、沈陽。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定都,大批滿族居民遷居山海關,與漢族雜居,經濟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關系密切。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族的許多習俗和文化被滿族人所吸收,春節也隨之成為滿族和漢族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置辦年貨,打掃庭院,貼對聯,掛條幅(又稱旗幟),窗花祈福,蒸年糕,烙水勺。初壹淩晨,家家戶戶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擺好供品,點上韃靼香,祭拜祖先,祈求神靈保佑全家,新的壹年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俗稱“揣元寶”。煮餃子的時候,家裏人主要是喊“妳要結婚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升起比作升起的壹天。然後讓孩子爬到櫃子上跳三次,以示新的壹天“跳得高”。

這壹天,晚輩會給長輩磕頭拜年(舊時婦女跪拜撫太陽穴),父母會給孩子壓歲錢,讓孩子活下去。宗族的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戚朋友被邀請參加宴會,敘舊談新。男生們三五成群地燃放煙花爆竹,玩著木雪橇,或者歡快地滑冰;女孩和年輕婦女穿著戲服,玩galaha(用豬或牛的膝蓋骨做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渤海國誌》記載,官民老了,聚在壹起,其樂融融。其壹,他們點好歌善舞,幾代人往前走,伴隨著學者和女人。他們甚至合聲唱和,婉轉地稱之為“踩後”。踩高蹺。至今,這壹習俗仍經久不衰。從第壹天到第五天,人們聚在壹起,唱歌,跳舞,踩高蹺,玩得很開心。在壹些地方,年輕人自發組織表演隊,在村莊裏表演,慶祝新年,這使得節日氣氛更加濃厚。

過年的時候,滿族人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瓜子做“薩其瑪”。其色美、香、味美,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用品。

四川省

四川的春節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壹起吃年夜飯。晚飯很豐盛,特別豐盛,但是餃子沒吃。初壹早上吃餃子。臘肉、香腸等各種腌制品壹般在臘月二十七、二十八烹制,壹直吃到年尾。燃放鞭炮,初壹至初三這壹天,“留女”(探親),壹般是拜訪老人、長輩親戚,要帶雞、蛋、面、酒、葉煙(煙葉)等禮品。媳婦和女婿會回父母家,在農村住幾天。晚上(城裏)將有壹場狂歡節。白天,廟會、茶館非常熱鬧,川劇、評書等表演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