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也豐富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性格。甚至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除了更煙火,更能體現普通人生活的面貌和智慧。
它們發展了幾千年,影響了我們的節日文化,我們的宗教文化,甚至我們的飲食文化。
但是沿著中國民俗文化的某壹條線,我們往往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的許多精彩有趣的地方。
除了補天女神、嫦娥奔月、盤古田凱這四個神話傳說之外,都充滿了宏偉壯麗的想象。
有很多生動的民間故事,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在裏面,值得玩味。最典型的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的歇後語。
這裏說的黃鼠狼,除了有“偷雞摸狗”的惡習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還有壹層鬼的色彩。
所以,人們往往認為黃鼠狼不是因為有靈性才作為美味端上中國人的餐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黃鼠狼能「逃」,真的是因為其神秘的文化色彩嗎?
黃鼠狼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有壹個著名的名字。它就是“黃大仙”。既然能稱之為大仙,那是因為在古代,尤其是農村,這種動物是文明的,聰明的。
在他們的描述中,黃鼠狼總是白天不睡覺,晚上出去。如果我們狹隘地與他相遇,就可能被它“附身”和操縱,造成人的精神錯亂和行為異常。
而壹些被黃大仙附身或吸引的人,可能會成為它的代言人,幫助前來尋求幫助的人解決問題,預測未來,化解厄運。成為人們眼中的靈媒。
但其實黃鼠狼以科學的眼光和知識給當時的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黃鼠狼白天臥,晚上出來,四肢細長,身材矮小,動作敏捷,有時還能擡起前腳直立行走。
這壹切都讓人們無法對其有深刻清晰的認識,自然也就附加了許多神秘而原始的想象。
其次,黃鼠狼的防身手段是通過放屁攻擊敵人。
而且它的臭屁含有壹種毒素,如果吸入會讓人中毒。輕者會頭暈嘔吐,還可能產生各種幻覺。嚴重時甚至會暈倒倒地。
在當時科學認知還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經歷可能會導致人們通過中毒者的怪異行為,給黃鼠狼的能力加上很多超自然的色彩。
但今天的科學研究證明,黃鼠狼之所以能發出如此可怕的毒氣,是因為它的肛門兩側有壹對肛門腺。
肛門腺分泌的黃色液體能在空氣中迅速揮發,從而產生壹種類似臭雞蛋的極其難聞的味道。
第三,黃鼠狼是壹種食肉動物。所以它的飲食必然會和人類發生沖突。人類飼養的雞鴨鵝,甚至家裏的老鼠,都可能是他的獵物。
所以黃鼠狼在夜間外出覓食時,往往會與人類狹路相逢,發生“正面沖突”。在沖突中,它的自衛模式加深了人們對它的想象。
這就導致了“黃大仙”的誕生。但僅僅是因為未知和敬畏,黃大仙沒有成為人們的美味嗎?
事實是,真相沒那麽簡單。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有很多迷信的食物。比如,蛇被人們所畏懼,但這並不妨礙壹些人對其美味垂涎三尺。
所以,其實黃鼠狼吃不到真話,只是因為不好吃才首當其沖。
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黃鼠狼)味甘、臭、溫,微毒;心肝臭,微毒。”
由此可見,黃鼠狼的肉不僅略臭,甚至有毒。所以,人們自然不會選擇吃它的肉。
另外,現在沒人吃黃鼠狼肉還有壹個原因。是因為黃鼠狼在我國屬於“三大動物”範疇,受法律保護。
雖然不像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那樣瀕危,但仍然禁止捕捉和出售。否則,黃鼠狼的肉雖然不好吃,但它的毛確實很受市場歡迎,往往能買到好價錢。
在法律的保護下,黃鼠狼更不可能出現在今天的餐桌和皮毛市場。
除了對黃鼠狼的恐懼,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壹系列的誤解,人們對黃鼠狼有壹定的厭惡。
比如“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這句話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事實上,人們不僅因為誤解而懼怕黃鼠狼,也因為誤解而厭惡它。
黃鼠狼經常潛入人們家中偷雞的刻板印象似乎已經深入人心。但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黃鼠狼是上面說的肉食動物,但它的主食並不是雞鴨鵝等家禽。相反,黃鼠狼的主食是人們壹直討厭的老鼠。
經過壹系列的調查研究,人們還發現黃鼠狼抓老鼠的能力也非常驚人。同樣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黃鼠狼善於捉鼠、捉畜,還能制蛇、制蚊蚋。
也就是說,黃鼠狼除了抓老鼠,甚至還能抓蛇。可見,黃鼠狼其實是人類的小幫手,可以幫助驅逐威脅人生命的動物。
而且它吃家禽,侵擾人們的生活,擾民,這也是人類活動區域與自然區域相交的無奈現象。
無論如何,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每壹種生物有壹個正確的認識,這樣人類社會和自然才能更加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