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陰陽觀念源於中國古代人的自然觀。古人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關的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並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總結了“陰陽”的概念。早在春秋時期,《易傳》和老子的《道德經》都提到了陰陽。陰陽學說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歷法、中醫、書法、建築、占蔔等等。陰陽是“對立統壹或矛盾關系”的壹種劃分或細分,二者是種屬關系。北宋前後,出現了道教太極圖。太極圖用壹條曲線把圓分成兩半,形成壹半白壹半黑,白的像陽,黑的像陰,白的有黑點,黑的有白點,說明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兩半像兩條魚,所以俗稱陰陽魚。陰陽學說起源於中國古代人的自然觀。在古代,人們從生活中觀察到各種對立的自然現象。這是壹個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並總結了陰陽的概念。所以蘇文陰陽應該像《黃帝內經》裏的壹個大理論說的那樣:“陰陽,於是,中醫就根據人體的陰陽兩虛,發展出了判斷疾病走向和治療的指標。人體的不同部位、組織甚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以分為陰陽,比如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外陽,內陰;上半部為陽,下半部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流動性好為正,流動性差為負;力和神是陽,津液和溫度是陰。同樣的道理,人體的每壹個經絡系統都是分陰陽的,不同的疾病類型也可以根據陰陽來劃分,所以有壹種說法,就是同壹個疾病,因為它的‘陰陽消長’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陰和對立統壹,相互轉化。根據蘇文的陰陽分離理論:“陰和楊燦被數為十之多,被推為百之多;數量可以是千,也可以推到萬;壹萬個大得數不過來,但是需要壹個。”因此,陰和被無限細分,而這壹概念也被應用於中醫來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比如:五臟為陰;各器官的活動狀態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淮南田字荀》講天地的起源和演變,認為天地未分之前,混沌未分之後,淡清者升天,重濁者凝成土;天為陽,地為陰,兩種氣體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哲學(非科學)的基本粒子,古人認為陰陽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