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當然,各種各樣的燈籠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個節日的發展歷史中,直到隋朝(581-619)才出現燈籠,被視為後期節目之壹,直到唐代燈籠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誌。壹般認為,元宵節始於漢武帝的農歷正月。但正月祭拜太乙並不是必須的,也不是每年都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在漢武帝的時候就說不上來了。其他關於元宵起源於道教上元節或佛教元宵節的說法,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正如下面“習慣”壹節所提到的,元宵是從三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節日,到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然而,後來成為元宵節主要節日的燈籠和數百種戲劇直到楊迪才開始,他也是壹位將元宵節慶祝活動正式化的皇帝。
元宵節的起源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幾個有趣的傳說:
傳說1:傳說很久以前,壹只神鳥迷路,降落在地球上,卻意外被壹個毫無防備的獵人射殺。天帝得知後非常生氣,於是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天下,把全人類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看到百姓無辜受苦,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告訴了百姓。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猶如當頭壹棒。我太害怕了,不知道該怎麽辦。過了很久,壹位老人想出了壹個主意。他說:“每月14日、15日、16日,家家戶戶都在家裏掛紅燈籠、放鞭炮、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認為人被燒死了。”大家點頭說好,就準備分頭走了。正月十五晚上,山兵往下看,發現人間有紅光,以為是大火的火焰,告訴天帝不要放火燒地。人們因此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壹成功,每家每戶都在正月十五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壹天。
傳說二: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壹個寵臣,名叫東方朔,性格善良,風趣幽默。如果宮裏有人冒犯了漢武帝,總是由東方朔出面調解。有壹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滿臉淚水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父母和壹個妹妹。她入宮後就沒見過家人。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孝順父母,還不如去死,於是她來到了井邊。東方朔聽到她的遭遇後非常同情她,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這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後,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會燒死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大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正月十三的晚上,火神會派壹位紅衣女神來拜訪大家。她就是奉命燒長安的使者。如果妳看到壹個穿紅衣服的阿姨騎著壹只粉紅色的銀驢,馬上跪下乞討。姑娘說:“我是來燒長安的。玉帝會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然父皇向我求情,我就把抄錄的詩給妳,讓當今的皇帝做點事。”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劫,火燒皇宮,十六日火,焰紅夜宵。”漢武帝震驚了,連忙邀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了壹會兒,說:“我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15號晚上可以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在十六夜壹起掛燈,點鞭炮,放煙花,鬧得滿城都是火,以此來蒙騙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於十六日晚進城觀燈,以消災解難於眾。”。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正月十六,長安城張燈結彩,遊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去城裏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當元宵聽到喊聲時,她終於與父母和姐姐團聚了。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於是下令每年正月十五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六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傳說3: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英做了漢惠帝。惠帝天生軟弱,優柔寡斷,權力逐漸落入呂後手中。惠帝死後,獨攬朝政,把劉的世界變成了魯的世界。朝中高官和劉宗室深感憤慨,但又懼怕的殘暴,不敢聲張。
呂後病逝後,朱呂害怕受到傷害和排擠。於是,他秘密聚集在將軍的家中,和* * *密謀鬧事,以求徹底奪取劉的江山。
這個故事傳到了劉姓國王劉囊的耳朵裏。為保劉江山,劉囊決定攻打朱呂,後與開國元老周波、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舉呂祿。“朱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叛亂後,大臣們宣布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為漢文帝。文帝深深感受到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他把平定“朱魯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北京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慶祝。從那以後,正月十五就成了壹個人人慶祝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晚上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和元宵節。正月十五將舉行元宵節,這將把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在元宵節的晚上,街道上裝飾著燈籠,人們欣賞燈籠。猜燈謎和吃元宵已經成為幾代人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代。在隋唐時期,它發展成為壹個盛大的燈籠市場。宋元時期,京都燈籠市場往往綿延數十裏。元宵節的時間在漢代僅限於正月的第十壹個晚上,在唐玄宗延長到三個晚上,在明朝從正月初八持續到正月十七。唐代元宵節出現雜技,宋代開始出現燈謎。明代增加了戲曲表演。燈籠市場上使用的彩色燈籠也被解釋為“橙色燈籠”,“絲綢燈籠”,“五彩羊皮燈籠”,“無骨麥稭燈籠”,“燈籠燈籠”,“孔明燈籠”。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有趣。經過歷代的發展和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字謎有100多種,如地基格、擺動格、滾動格、白格、許和格等,大多格式有限,要求巧妙,充滿了奇妙的含義。
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意在祝願新的壹年全家團圓,和睦幸福。元宵分為固體和餡料。有辣、甜、酸、鹹五味。可煮、可炒、可炸、可蒸。桂花酒做元宵,肉餡、豆沙、芝麻、桂花、堅果做的五味元宵,蔥、芥菜、蒜、韭菜、姜做的五香元宵,各有特色。
元宵節詩選
上元之夜
翠葉
不要急銅鍋漏玉,
鐵門和金鎖都是晚上開的。
誰能在月球上無所事事,
哪裏聞得到燈光看不到?
正月十五,迫不及待的想看京城的燈火。
李商隱
月滿燈山,
香車寶蓋愛童趣。
閑下來就枝繁葉茂。
家鄉人的恥辱。
元宵(唐寅)
壹個沒有燈的月亮不會娛樂人們,
沒有燈的月亮不是春天。
春天就像人類壹樣,
玉燈燃似下弦月。
村裏的女人滿是珍珠和翠油,
沸沸揚揚地唱著,和社會大神們較勁。
沒有微笑,
如果如何擺脫這個好時機。
元詩(石)
煙臺的夜晚總是充滿了鼓聲,
狩獵火把的金瓶腐爛了,變紅了,
在帝國之王的燈具市場,
九曲士女月中。
小宇唱遍江南,
火樹能燒北風。
只有當有明確的光,沒有距離,
他的家鄉和他的國家壹樣。
玉案(元)
放棄疾病
東風夜千樹開,
吹下來,星星像雨。
馬寶雕車滿香,
當鳳凰在蕭聲移動時,水壺就亮了。
壹夜魚龍共舞。
飛蛾,雪,柳,黃金線,
笑聲中充滿了芬芳。
人群千百次地尋找他,
突然回到頭上,
男的在霍蘭山。
元Xi應永冰燈
唐順之
我同情火樹,錢春燕,
突然我看到了反射月亮的清晰的光芒。
在海洋之外,鯖魚珠仍然帶著水,
滿廳都是袖子,想涼了。
蠟燭和鮮花不會幹擾空氣中的陰影,
暈倒,可疑。從月球上看它。
借東風,
來到夜晚,享受美好時光。
汴京元西(李夢陽)
中山如子倚新妝,
顏姬,鄭之女,擅獨戲。
壹起唱響王獻的春樂府,
晉亮橋外冷若冰霜。
元,北京的首都(元好問)
穿著漢服,化著妝,
第六街的燈光很吵。
我能用壹件長襯衫做什麽,
還在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