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獻的載體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是公元前2000年舜帝統治時期歷史學家記錄的虞書,但原件早已消失。現存最早的古籍是清末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是殷王室占蔔時刻的字,屬於公文。史書記載了商代的文獻,包括書籍和法典,是壹部簡牘集。簡用狹長的竹片和木片作為載體。壹本書是用壹根皮帶或壹根絲繩編織長短簡而成的。保存這本書,它將成為壹部經典。正典所載內容,是當時史家的記載。東晉後期(4世紀末5世紀初)最早使用紙張作為公文往來的載體,而竹簡和木簡仍作為詔令和重要書信的載體,直到隋代才開始使用。從周代到清末,文獻載體還用金、玉、銅、鐵、石、帛等東西長期保存或在壹些特殊情況下使用。文件載體用紙以後,聖旨壹直到清末都是用黃紙。明清時期,對上級官員的祝賀用紅紙書寫,壹般文件用白紙書寫。歷代文書的紙張格式大小不壹。紙載體是折疊的,從元朝開始在明朝使用,稱為本。其他文件由單張紙制成,用作正式身份證的卷軸式文件。清初的紙活字還是沿著明制。中期以後,除詔令和個別降語外,都改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