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
1.節日
羌族人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年”,是羌族團年節的重要日子。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掃塵,敬竈,準備豐富的年貨。除夕夜會燒豬頭肉,祭祀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壹起吃團圓飯,然後圍坐在壁爐前慶祝新年。壹般來說,開學第壹天不工作,不入戶。初二以後就開始了親戚朋友之間的拜訪。正月十五要過元宵節,正月三十要送年貨。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還是羌族歷年、山歌節。
在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如意的日子”。又稱“小年”。最初,這是壹個重要的節日,在秋天收獲食物後向神和祖先獻祭,並向神許願。每年農歷十月初壹舉行,各地慶祝時間不壹,壹般三到五天,有些村落要等到初十。主要活動是希望崇拜上帝和吃宴會。羌族歷年壹度止步於上世紀80年代。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的節日。羌族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山節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壹。又名轉山會、塔、田、山旺會、會或調調會。是羌族祭祀白石的活動,白石代表著天神、山神等多種神靈。也是人們祈求來年人畜興旺、莊稼豐收、地方太平、森林蔥郁的盛大儀式。由於各地氣候差異,舉辦的時間和頻率並不統壹,有正月、四月、五月,也有壹年壹兩次、三次的。
領唱節在羌語裏叫“瓦兒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古壹帶。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紀念天空中的歌舞女神莎倫修女。整個節日持續3天。女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舞蹈沙龍,農活和家務由男人操持。
結婚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現了“腹婚”、“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換房、領養孩子、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成為多數。但傳統的禮儀程序壹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古老的結婚儀式也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充分發揮了羌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婚禮儀式主要包括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娘”。如果男方對女方有意思,男方家會準備禮物,邀請洪爺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只有征得母親舅舅的同意才能結婚。之後洪爺爺會帶著豬膘、酒之類的禮物,去女方家吃“徐口酒”。幾個月或幾年後,男方家請洪爺爺帶禮物到女方家用“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石壁算好雙方的生日,定好婚期。隨即,男方家要準備壹份沈甸甸的禮物去女方家報日期,並在女方家設宴,即“大量訂酒”,作為正式的結婚儀式,慶祝女方全家。
此後,兩家開始籌備婚禮,期待著“女方家過夜,男方家擺酒席”的好日子到來。“花夜”是指新人舉行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隆重的程序。壹般在結婚前壹晚舉行。男方的聚會叫“男花之夜”,女方的聚會叫“女花之夜”。男人慶祝他們的婚姻,女人為他們送行。這壹天,在婚禮上,女方家裏,桌子上擺著雜酒和12“幹菜”。
男方家送來的巧舌如簧的婚禮隊伍,會受到熱烈的歡迎。按照習俗,雙方應該舉行壹次歌唱比賽。點歌就是提問和回答問題,內容廣泛,形式隨意有趣。第二天早上,舅舅給穿著婚紗的新娘披上了紅綢,新娘哭著嫁人,和父母、兄弟、人民告別。在男方家門口,釋比會做壹個祭神的儀式,然後他會在趕走新娘身上附著的“煞氣”後祝福新人。大家為新人舉行了“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壹是拜祖先開拓之恩,二是拜父母養育之恩,三是夫妻白頭偕老,四是兒孫俱壯,再是拜親戚客人,最後是相互拜祭。
祭奠完畢,新娘正式成為男方家庭。事後,大家大飽眼福。當晚,男方父母點香拜神,祝福夫妻倆。所有的客人圍著院壩裏的篝火跳起了歡快的沙龍舞。第二天,也就是謝可日,主人會為“謝可”多準備兩桌。新人要帶個豬頭豬尾感謝洪爺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會“回門”。新郎和兄弟們把背著酒肉的新娘送回家。新郎只在女方家裏呆幾天,而新娘可以呆幾天、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然後丈夫才帶她回去開始家庭生活。
3.葬禮
羌族的埋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巖葬。
火葬歷史最悠久,《魯春秋鑒賞》載:“羌人之枷鎖,不愁其累,而憂其死而不焚。”《太平禦覽》引用《莊子》佚文:“羌人死,焚其骨灰。”直到清朝中葉,茂縣的沙壩、赤布蘇、教場等地仍保留火葬。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火災墓地。
受漢族影響,封建王朝提倡,土葬是大部分地區的主要埋葬方式,壹直保存至今。每個村子都有不請自來幫忙辦喪事的習俗。當妳失去家人時,妳需要及時通知妳的親屬,告訴妳母親的叔叔死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解釋壹下殺羊祭祀,並計算下葬時間。壹般三天後,人們將死者埋葬在風水之地。他的家人會在新墳前點燃篝火,焚燒柏枝,祭拜香蠟、煙酒肉食作為紀念。下葬三天後,準備祭品,修繕墓地。這時,葬禮禮儀告壹段落。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的壹些地方。如果孩子在三歲前死亡,應該用蜂桶或簡單的木箱包裹起來,放在巖石的洞穴裏。
擴展數據:
歷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岷江上遊及汶川縣雜谷腦河沿岸、威州縣江尾城、理縣尖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許多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如撮箕山石棺葬墓、牟坨石棺葬墓、禮縣嘉善石棺葬墓等。
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表明羌人在今天的地區長期生活和繁衍,也為探索岷江上遊古文化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線索。
羌人起源於古代羌人。古代羌族以牧羊著稱,不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生活在祖國西部的遊牧部落的總稱。今天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岷江上遊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據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是其“方國”之壹,有壹個首領在朝鮮擔任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有的則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記載:“昔有壹湯,不敢來享,不敢來君?”,反映了古羌與殷商的密切關系。甲骨文中許多關於“羌”的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非常活躍。
到了周朝,羌族的另壹個物種姜與周關系密切,大批羌人融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羌人建立的夷屈國,覆蓋了現在的隴東、陜北、寧夏和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各國統壹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交戰1.7年以上。以羌人為主的諸戎,逐漸被秦國兼並。
而生活在甘肅、青海黃河上遊和湟水流域的羌人,至今仍處於“糧少畜多,射為事”的狀態。《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鞏俐在秦時,羌人在沒有刀劍的情況下被俘,逃回家鄉教羌人“耕畜”。從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的農業生產,人口增加,經濟發展。
此後,羌人進壹步發展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曾孫劍隱忍之時,秦獻公初立。其類人附南,河灣以西千裏賜,遠離大眾,不再有交通。後世為己種,為所欲為,或為牛種,嶽強也;或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狼種,武都羌也。”這壹時期,在秦國的壓力下,西北的羌人大規模遠距離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廣泛,部落眾多。為了隔絕匈奴與羌人的關系,漢朝在河西走廊設置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建立地方行政體系,設置護羌大隊長等重要崗位管理羌人事務。與此同時,大量加入進來的羌人遷入,在地理上分為東強和西強。
進入中原的東強,居住在賽內,與漢族雜居,通婚合並,從事農業生產,私營經濟發展到壹定程度,逐漸進入封建社會。沒有進入中原的西部羌人,大部分散居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包括新疆塔裏木盆地南緣的羌人、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法羌人、唐毛人、西南的牦牛羌人、白馬羌人、青衣羌人、沈浪羌人和冉羌人。其中,牦牛羌最初分布於李紳縣,後繼續南下至嶽縣。
白馬強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省武都市南部。青衣強生活在今天四川西部的雅安市壹帶。加入狼羌,主要在今甘肅省武都市,尤其是白龍江壹帶。冉羌分布在岷江上遊和川西北的廣大地區。《南滿西南夷傳》載:“然夷為武帝所立,以為文山郡六年?其山中有六夷、七羌、九邊,各有各的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各部門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還處於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苗族的苻堅建立了先秦政權,南安的阿強人石堯建立了後秦政權。後秦政權位於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和中原各族達33年之久。之後,幾個羌族部落相繼崛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交界、岷江上遊的鄧至羌,存在時間超過140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北方大部分羌人已經基本融入漢族。
隋唐時期,居住在幹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族部落包括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溝、郭芙,其中西山八國是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遊的山地諸部的統稱。他們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被吐蕃同化,有的依附於原王朝,或被漢族同化,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樊長期不確定的局勢中得以保存和獨立發展。
宋朝以後,壹部分南遷的羌人和西山羌人發展成為藏緬族,壹部分發展成為現在的羌人。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族戰爭》中記載,在遠古時代,羌族居住在西北大草原,因戰亂和自然災害而被迫西遷南下。南下的阿強人遇到了強大的“歌姬”。
雙方交戰時,羌人正準備棄地遠走,卻在夢中得到了神的啟示。他們把羊毛綁在脖子上作為象征,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為武器打敗“葛吉人”。最後,他們得以安居樂業,被分散到九個地方。這個傳說反映了壹段羌人遷徙的歷史,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印證了羌人的起源。
明末清初,部分羌人從四川遷至貴州銅仁,羌人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以後,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同中國其他民族壹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壹道,同帝國主義、反動政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鴉片戰爭期間,羌族、藏族、彜族等民族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沈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1894年,羌族地區壹個叫昆的土司殘余勢力憑借封建特權剝削本族人民,引起了黑虎寨等地170多羌人的強烈反對。
他們壹致向清政府列舉了23條昆土司罪狀,與封建土司殘余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最終迫使清朝“摘下高帽,交由國家檢查”。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專營食鹽,從中漁利,激起羌人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 * *生產黨誕生後,羌族反帝反封建鬥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禮縣通化鄉夾山寨的羌人,為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拉幫結派,殺害了惡團總管。從1924到1926,理縣藏族羌族反抗封建軍閥壓迫,2000余人攻占理縣,還攻打汶川、茂縣、松潘。這場鬥爭持續了三年,沈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期間,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軍隊,積極參軍。僅茂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了紅軍北上抗日,數萬民工為紅軍提供了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對反動派進行英勇不屈的鬥爭。
65438年至0942年,茂縣爆發“毛北事件”。茂縣區專員、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茂縣北路西嶺鄉部分村莊,引起當地羌漢民眾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去搜索的保安中隊,乘勢進攻茂縣,擊潰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包圍了縣城。雖然這場鬥爭最終因為國民黨的收買和分裂而失敗,但鬥爭的勢頭給了敵人以有力的打擊,表現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
65438年至0947年,茂縣龍坪、三七鄉的羌人又掀起了壹次武裝起義,稱為“龍坪事件”。事件起源於國民黨政府與羌族部分上層統治階級的矛盾,後發展為羌族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場鬥爭最終因為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又壹次顯示了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
Qiang _百度百科
羌族的由來與歷史文化
1.在羌歷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小年”、“豐收節”等。是羌族壹年中慶祝豐收、送祝福、祈求平安最隆重的節日。
2.大型活動有感恩、祈福、吉祥慶祝的程序。
3.時間是每年農歷十月初壹,壹般三到五天,有的村要等到十月初十。
4.“羌歷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松潘、汶川、理縣等羌族聚居區。
5.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6.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族歷年習俗構成
北川羌人崇拜神靈。他們信仰的神有30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壹個是自然之神,即太陽神、山神、
、土地神、火神、羊神等牲畜神;二是家神,即角神,有的地方還有媳婦神;三是勞動工藝神,如柱神、泥瓦匠、泥瓦匠的妻子、鐵匠、木匠等。第四,土地神,在壹些村子裏有自己的村神,有的狗,有的羊。在眾神中,天神和太陽神是最高貴的。他們是主宰壹切,保護人和動物,給予人類光明和溫暖的神。舊時清晨及近黃昏時,羌人要焚香柏枝祭祀。山神、樹神、羊神也受到崇拜。山神確保平安,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山神祭祀儀式;樹神可以護住神靈,保護進入森林的人的安全。羌人嚴格保護聖林和聖樹,要按期祭祀。我縣青片鄉吳尚村的聖林,以及太洪、白坭、都巴、關嶺等鄉鎮的聖樹,都是那麽的高大茂盛,讓羌人羨慕不已。羌人尚白,“白為善”,拜白石。所以他們所信仰的神,除了象征壺村、樹神、聖林、聖樹的火神,象征兩只角的羊神,都是用白石象征的。白石所代表的神靈與祭祀的場所不同,如小塔和屋頂上的白石為天日之神,山上的白石為山神,主屋壹角的白石為家神。舊時光
走親訪友時,白石往往被作為最珍貴的禮物贈送。羌人與神的互動是
,羌語叫“許”
“,或尊稱為“阿巴希”,也是都巴河流域羌人所稱的“者”。只允許男性服役,不脫離農業生產。分為上壇、中壇、下壇。上壇與神打交道,不殺祭品,主持祭祀神的儀式;中坦與人打交道;下神壇處理鬼神,殺害蟲,招魂,送鬼,自己殺動物。使用的器具有猴皮帽、猴頭、羊皮鼓、神棍、司刀、令牌、銅鑼、銅鏡、銅印、爪筮、獸牙筮等。,都被視為極其神聖的物品,尤其是猴皮帽和猴頭,任何人都不準碰或碰。羌族的巫術除了佛經和咒語外,還有占蔔、送鬼、踩紅鍋、舔頭、吐油火、炭火洗臉等。羌人大多具有壹定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他們是羌族文化的傳承者,在群眾中威望很高。”向山獻祭是壹種誓言和召喚。"
治療疾病
這是他為埋葬他的親戚而操作的。羌族文化歷史悠久。在古代,北川的葛吉人和從西北大草原南遷的黨項羌人實現了大融合,成為今天羌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勤勞、聰明、勇敢、能歌善舞,成為羌人歷史上光輝的壹頁。北川古羌人的房屋大多是“人皆住山居”,“石為房”。他們的房子是就地取材,用壹塊石板砌成的,這種石板被稱為“石”
“,兼有居住和防禦功能,近代和現代,逐漸改為木結構,其中
最有特色。羌族
基本色以藍、青、白為主,男女都曾穿過膝袍、帶、領、袖、褲,繡有花紋。其飲食以當地的玉米、蕎麥、青稞、小麥、土豆等雜糧為食,喜飲。
民俗餐和風味小吃是必須的。羌族能歌善舞,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慶歌等。
、酒歌、民謠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為流行,羌族以農歷十月初壹為新年,即,
是羌族最隆重的節日,往往在收獲季節舉行,向山上祭羊,祈求保佑。強迪,
羊皮鼓和嗩吶是羌族用於喜慶場合的常見樂器。羌人信仰最多的神有30多種,其中有許多以白石為象征,同時又尊大禹為神。這是材料。改壹部分就可以寫議論文了。
1.羌歷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小年”、“豐收節”,是羌族壹年中慶祝豐收、送祝福、祈求平安的最隆重的節日。大型活動有感恩、祈福、吉祥慶祝的程序。時間是每年農歷十月初壹,壹般三到五天,有的村要等到十月初十。“羌歷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松潘、汶川、理縣等羌族聚居區。
2.2006年,羌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族歷年風俗簡略。
羌人最早用陽歷計算年月。秦朝時,陽歷改為陰歷。據說秦漢以前,羌族就有這個習俗。羌族的原始宗教——經典《木朱傑》的聲譽,繼承了
大年初壹的早上,主人會用最好的飼料獎勵辛勤勞作贏得豐收的牛馬。以前從這壹天起,放牛、放馬、放羊,即使到地裏去吃懶人沒收割的莊稼,也不需要賠償。
祭祀是羌族歷年最重要的活動,寨上村民盛裝參加,其間勞動停止。由於地域分支不同,祭祀儀式也大同小異。許多牛羊被供奉給神,而用面粉做成的小牲畜被供奉給神和祖先。壹些村莊向山神獻祭。每個家庭都派人參加制作面粉祭品。當神聖森林中的鼓點響起,工作人員的彩帶猛烈揮動時,段公的跳躍精神將村民帶入了壹種莊嚴肅穆,充滿虔誠和期待的氣氛中。宰羊時,公冷水噴在羊頭上,羊頭不停擺動,表示山神收了,可以殺了;不揮,不敢殺。羊血灑於壇前,羊頭拜山神。敬畏上帝的肉將被分發給各家各戶,帶回去享用。恍惚過後,各家各戶的代表圍坐在聖林裏,吃著熟羊肉和雜羊肉,大口喝酒。
在壹些村莊,如果那壹年沒有成年人死亡,白色的吉祥符號會被畫在墻上,以慶祝人和動物的繁榮以及農作物的豐收。祭祀儀式結束後,全村的青壯年男子和老人們聚集在壹起,組成慶祝隊伍,載歌載舞向家家戶戶祝賀,老人們帶頭歌唱,大家唱起了喜慶的歌曲。還有的聚在寨子壩上,跳在沙郎和鍋村,喝著喝著。還有被邀請的家庭圍著鍋村的火塘跳舞唱歌。這些年來,羌族慶祝吉日少則兩三天,多則六七天。由於歷史的原因,羌人這些年來被極左的塵煙抹滅了。1988 10,阿壩州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
過年的時候,無論走到哪裏,主人都會用肥而不膩、香滑可口的五花肉和土豆餅招待客人,並勸他們喝葡萄酒或白酒,足夠溫馨,可以領略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羌族古風。1995春節期間,筆者在茂縣黑湖鄉羌寨看到了老人給晚輩送大餅的習俗。我更有幸在大年初壹十五,在太平劉陽村的羌寨村見到了“跳甲”。據說這個活動是在三年豐收,沒有成年人死亡的情況下才舉辦的。跳甲是羌族古老的集體舞蹈。身著盛裝的羌族村民用激進的舞蹈展現了古老羌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人感受到羌族傳統習俗和節日的豐富,更沈浸在醇厚濃郁的人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