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突厥李傑汗獻上3000匹馬和10000只羊,但唐太宗拒絕接受。只是命令他歸還中原掠奪的人口,並征召去年被突厥俘虜的文彥博回朝。
丁偉(22日),唐太宗帶領禁衛軍在賢德殿的院子裏練習射箭,並當面訓話:“自古以來,就有來自周圍戎狄等民族的侵擾。令人擔憂的是,當邊境稍微和平時,君主就會自由遊蕩,忘記戰爭的威脅,因此壹旦敵人進攻就很難抵抗。現在我不讓妳建池塘和亭臺樓閣,專門搞射箭。當妳無事可做的時候,我做妳的老師,壹旦土耳其人入侵,我做妳的將軍。這樣,中原人民或許就能過上太平日子了!”從此,唐太宗每天帶領數百人在宮院中,教他們射箭,並親自試射。射中多箭的士兵被獎勵弓、刀和織物,他們的將軍在考核中被評為壹等。許多大臣都勸道:“根據唐朝的法律,凡是在皇帝的府邸裏持有長矛的人,都將被絞死。現在陛下您讓這些卑微的人在殿旁彎弓持箭,陛下就在其中。萬壹壹個狂熱分子魯莽行事,就會出事。這不是重視國家的方式。”漢州刺史謊稱有事,騎著驛馬到朝廷發聲諫。大部分都不聽。他說:“真正的君主視四海為壹家,唐朝管轄的人民都是我的忠臣。我可以對所有人坦誠,但我為什麽要懷疑保衛我的士兵?”從此大家都想著自強不息,自我激勵,沒幾年都成了精英人士。
唐太宗曾說:“我從小從南方打北方,學到了很多用兵之道。我們每次觀察敵人的位置,都知道它的強弱,經常用我們的弱旅去抵抗它的強兵,用我們的強師去打擊它的弱旅。敵人把我們薄弱的旅追了只有幾百步。當我軍攻擊其薄弱旅時,我們必須乘勢反擊。敵軍全都潰逃了。這是我的制勝之道!”
24日,唐太宗與群臣就開國元勛、戊己等人的封號當面商定,命陳在宮下點名宣布。唐太宗說:“我把妳的貢獻分等級,如有不正之風,妳可以分別申報。”所以將軍們壹直在爭功,討論不休。淮安王李申通說:“我起兵於關西,先應義旗。方、杜如晦等人只是搶了刀,做了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覺得很難說服。”唐太宗道:“叔父雖先響應調兵遣將,大義之旗,也是為自己除災。竇建德侵吞山東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又集合其余,其叔棄兵而逃。方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大唐江山穩固,功德無量,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叔,妳是皇室的至親。我對妳真的不客氣,但妳對我的獎勵不能比壹個有功之臣多。”將軍們於是互相說:“陛下如此公正,即使他沒有對他的叔叔淮安王不忠,我們這些人又怎敢對我們的職責感到不安呢?“大家都完全信服了。方曾說:“秦王的老臣子,凡是得不到提拔的,都埋怨:‘我們侍奉陛下多年,現在卻落在前王東宮和齊王臣子的後面。”唐太宗說:“君主大公無私,所以能說服天下人。我和妳的日常衣食都是從人民中取來的。所以為官為民,選賢任能是合理的。怎樣才能把新人和老人作為選人的順序?如果新人有才華,老的沒才華,怎麽能放棄新人,只拿老的呢!現在不管妳有沒有天賦,都只是不停的抱怨。這是治國之道嗎?"
唐太宗下詔;“民間人士不得私自設立妖廟。除了適當的占蔔之外,其他壹切雜卦都是禁止的。”
唐太宗在弘文殿中收藏了20多萬冊經史子集的四書,並在殿旁設立了弘文亭。選取了余士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肖德言等國內學者,在他們原來的崗位上,還兼任弘文館學士,讓他們輪流住旅館。皇帝閑暇時帶他們到內殿,談論聖賢的言行,討論王朝的大政方針,有時直到半夜。擁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產品的官員後代被選為弘文館的學生。
冬天,十月,丙辰朔(初壹)有日食。
唐太宗上書已故太子李健成為息王,謚號隱去;皇帝的弟弟,齊王李元吉的謚號在皇家葬禮上被重新埋葬。下葬那天,太宗在伊丘門哭了,很傷心。魏徵和王尚彪請求陪同靈車前往安葬地,唐太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命前東宮和齊的老家屬前去參加葬禮。
桂海(初八),朝廷立中山王李承幹為皇太子,時年八歲。
陳賡(第25名),唐朝時初步規定英雄獲得美食城封的等級差。
起初,蕭向高祖推薦馮德毅,高祖任命他為刺史。唐太宗即位時,任尚書左仆。馮德意被任命為右仆從,兩人約定玩什麽。在唐太宗之前,馮德毅多次換人,從而造成了他們之間的隔閡。當時方、杜如晦剛剛上臺,與蕭關系疏遠,與馮德毅關系密切。蕭很委屈,於是封了皇位論,言辭淒涼,違背了聖旨。偏偏蕭和陳在太宗面前爭得面紅耳赤。、蕭和陳都因不敬皇帝而被罷官。
沈嘉(29日),民政部部長裴舉說:“對於遭受突厥暴政蹂躪的人民,請給每戶壹方絲綢。”唐太宗說:“我以誠實忠信來統治我的下屬,我不願意有沒有真材實料的關心人民的名聲。怎麽才能統壹,獎勵壹樣?”所以計算人口以此為獎勵標準。
壹開始高祖想加強皇族的力量來征服世界,於是他的遠房表親和他們的兒子,甚至是兒女,都被加冕為王,達到幾十個。
為此,唐太宗委婉地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讓皇族子弟都當國王,對天下有利嗎?”馮德義答道:“上輩子,只有皇帝的兒子和兄弟才加冕為王,其他族人如果沒有豐功偉績,是不會加冕為王的。太上皇善待親族,大力分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沒有這麽多。我怕我不能因為給了我很高的頭銜,給了我更多的勞役,就把我的無私展現給全世界!”太宗曰:“有道理。我是天子,只是為了保護人民,我怎麽能為了保護自己的宗族而為人民努力呢!”十壹月庚寅(初五)除少數有突出貢獻者外,將宗室郡王降職為縣令。
到了(21日)下午,唐太宗和大臣們討論防盜的問題。有人要求嚴懲不貸,唐太宗笑答:“老百姓之所以是賊,是因為賦稅重,官員貪贓,百姓饑寒交迫,所以顧不上羞恥。我主張杜絕鋪張浪費,疏於薄稅,選清官,讓老百姓多些溫飽,自然就不會做賊了。何必用嚴刑重法!”從現在起若幹年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和遊客可以露宿野外。
唐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靠國,國靠民。剝削人民擁護君主,就像割肉填飽肚子,吃到死,君主發財,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是來自外部,而往往在於自己。欲望多的地方,代價就大,代價大了就是重稅。稅收重了,人民就難過了,國家就危機了。如果國家陷入危機,君主制就不保了。我常常想到這壹點,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
十二月十五日,益州巡撫竇貴上奏,稱當地遼人造反,請求朝廷出兵討伐。唐太宗說:“百姓依山傍水,經常外出做小偷小摸,是他們的共同習慣。”。如果當地官員能善意安撫他們,他們自然會服從。我們怎麽能輕易發動戰爭,逮捕和毆打人民,像對待動物壹樣對待他們呢?這是為人父母的初衷嗎!“最後,不允許有軍隊。
唐太宗對大臣裴濟說:“最近寢宮的墻壁上貼了很多奏折,讓我出入都可以看。我經常思考治國之道,有時候到深夜都睡不著。希望妳也盡職盡責,與這份心意相稱。”
唐太宗努力尋求治理,多次讓魏徵進入寢宮詢問政治得失。魏徵無所不知,唐太宗樂於采納。馮德意道:“中年男子雖未滿十八歲,但塊頭大身壯者,亦可壹並招募。”唐太宗同意了。當法令頒布時,魏徵頑固地反對並拒絕簽署,因此他來回跑了四次。唐太宗大怒,把他召入宮中,訓斥道:“中年人中的大壯漢,就是那些謊報年齡逃避徭役的人。招他們有什麽壞處,妳卻這麽固執!”魏徵回答說:“軍隊管理得當,而不是人數眾多。陛下招賢納士,管理有方,天下無敵,何必多招年輕人,以增加虛數!而且陛下壹直說“我以誠取信治天下,欲使我使之人無詐。“如今陛下在位已久,卻多次食言!”太宗詫異地問:“我怎麽食言了?”魏徵回答說:“陛下壹登基,就下詔說:‘人民欠政府的壹切財產,壹律免除。“有關部門認為秦欠國務院的財產不是公務財產,他們仍然索要。陛下從秦王升為天子,可是秦國有什麽財產不是朝廷的財產?又說:‘關中地區免調租兩年,關外地區免徭役壹年。’不久又有壹個法令說:‘凡已納稅服徭役者,從下壹年起免除。’如果把交的稅退回來再收回去,人民就不能不指責了。現在都在收房租,分配給士兵,別說明年免除了!此外,與陛下共治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事務托付他們;至於招募壹些士兵,卻懷疑他們作弊,這是以誠治國嗎?唐太宗高興地說:“我以前覺得妳很固執,懷疑妳不懂政務。現在看妳講國家方針政策,真是壹針見血。如果政府法令不守信用,人民就不知道怎麽辦了。如何治理國家?我的錯很深!”於是他沒有招募壹些中年男子當兵,而給了鄭偉壹個金瓶。
唐太宗聽到張的名字,是荊州的壹個參軍的辦事員,就把他叫入宮,問他怎麽治理國家。張答道:“隋朝皇帝壟斷了各種政務,而不任命他們為大臣;諸侯都害怕,只知道會執行旨意,誰也不敢違抗。但以壹人之智判斷天下之事,即使得失雜陳,多有悖論和錯誤,國家何時不亡?如果陛下能精挑細選大臣,讓他們各做各的事,安安靜靜地坐著,考察手下的成敗,賞罰分明,國家照樣能治理得很差!而且我觀察了隋末的大動亂,其中只有十幾個人想爭天下,其余大部分人都想救村子,救老婆孩子,等合適的國王加入。由此可見,百姓很少與亂有關系,君主卻不能使他們安定。”唐太宗很欣賞他的言論,提拔他為謀士。
參軍直奔中書省的前幽州刺史張雲谷向唐太宗贈送了壹篇文章《大寶珍》。大致寫道:“聖人承天命,救民於水火,救時世之危。所以要以壹人之道治天下,而不是在天下專服壹人。”他還寫道:“皇宮極其寬敞、寬敞,皇帝卻住在狹窄的地方;然而,他們卻無知無覺,肆意建造瑤臺瓊石。桌前堆滿了美味佳肴,但皇帝們只吃幾樣合口味的東西;但他們突然瘋狂思維,把壞事堆成小山,把酒當池子。”他還寫道:“不要沈默迷茫,不要對小事吹毛求疵。妳認為妳很聰明。妳應該能看到事物的未成形狀態雖然妳在王冠前面有壹個垂飾遮住妳的眼睛,妳能聽到尚未發出的聲音雖然妳有壹個蠍子擋住妳的耳朵。”唐太宗深為嘉許,賞賜蜀嗣,任命他為程大利。
唐太宗召見傅儀,給他飯吃,對他說:“妳六月打的金星出現在秦國的分部,秦王要得天下,差點害了我。但是,以後無論何時天變,妳都要壹如既往,什麽都說,不要放在心上,永遠記住過去。”唐太宗曾對傅儀說:“佛作為壹種宗教,可以從神秘的真理中學習。為什麽只有妳壹個人不明白?”傅儀回答說:“佛祖是胡族中狡猾的人,欺世,在西域炫耀。中國有些避邪的人,選擇莊子老子來講理論,用神奇的文字來修飾,用來欺騙無知的人。這對人民沒有好處,對國家危害更大。我不是說看不懂,而是看不起,不想碰。”太宗對此印象頗深。
唐太宗擔心很多官員收受賄賂,就暗中安排身邊的人對他們進行測試。有個刑部分司,命令石接受壹匹絹馬,唐太宗知道後想殺了他。民政部部長裴舉提出抗議:“壹個接受賄賂的官員確實應該被處死;但是,陛下派人上門讓他收下了。這是有意引導人們違反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以德誘導,以德整理人心’的古話。”唐太宗聽了非常高興。他召見五品以上文武百官,對他們說:“裴舉可勇於任上作戰,不可盲目服從我。如果什麽都可以這樣做,國家怎麽會治理不好呢?”
司馬光大臣說:古人雲:明君敢言。裴舉是隋朝的臣子,唐朝的忠臣,並不是說他的性格變了。當君主討厭聽到人們揭露自己的缺點時,大臣的忠誠就會變成阿諛奉承;君主樂於聽到直言不諱的建議,奉承會轉化為忠誠。可見,君如測影表,臣如影隨形。當手表移動時,影子也跟著移動。
這壹年,長沙郡王李恪升為漢王,益陽郡王李恪升為楚王。
新羅、百濟、朝鮮世代為敵,互相攻擊,戰爭不斷。唐太宗派國子監教輔朱子社傳達聖旨,勸他們講和,三國都作了道歉。
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
春,正月,乙酉(初壹),改年號。
唐太宗宴臣丁海(初三)在席間演奏了《秦王破陳樂》。唐太宗說:“我曾奉命率領特種部隊進攻,所以民間流傳這首歌。”雖然我沒有美德之樂的溫柔優雅,但我的成就已經達到,所以我從來不敢忘本。馮德毅說:“陛下用神武的才華平定了天下。比得上文德嗎?"唐太宗說:"和平叛亂立國靠武力,而治國成功靠文采和文武的巧妙運用,每壹項都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妳說文筆不如武俠,這種說法很差!”馮德義磕頭道歉。
唐代紀海(15)寫道:“從今以後,中書省、廈門省及以上三類官員上朝,都要有諫官陪同,有錯立即諫。”
唐太宗要求吏部尚書孫昌無忌等人與學士和法官重新商議法律,將絞刑減少50條,改為切掉右腳腳趾。唐太宗仍認為嚴厲,說:“肉刑早已廢除,應以其他刑罰代替。”蜀宮法兵裴洪憲,要求以苦役換趾流放,流放至三千裏之外,期限三年。唐太宗下詔照此辦理。
唐太宗認為兵部大夫戴周忠厚老實,提拔他為大理寺邵青。當時很多候選官員都偽裝自己的資格和背景,唐太宗下令讓他們投降或者被處死。過了幾天,發現壹個假的,唐太宗想殺了他。戴周奏道:“按律,妳該流放。”唐太宗大怒:“妳要守法,讓我失信於天下?”戴周回答說:“法令是出於君主壹時的情緒而制定的,法律是國家用來向世人顯示最大的信用的。陛下對候選官員的冒名頂替很生氣,所以想殺了他們,但現在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再依法審判。這是憋了壹點氣,存了大功勞!”唐太宗曰:“汝如此執法,我何愁?”戴周前後多次得罪皇帝,執法犯法。回答問題時,太宗聽其勸告,中國沒有冤案。
唐太宗命馮德毅舉薦人才,但他久久不舉薦任何人。唐太宗質問原因,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力,而是現在沒有奇才了!”"太宗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利。在古代,使國家實現大治理的君主有沒有借用其他時代的人才?妳應該怪自己不會識別人才。怎麽能汙蔑整個時代的人呢?”馮德義羞愧地退下。
古代禦史杜衍說:“恐怕各部門的公文可能會耽誤,請求禦史到各部門去查。”唐太宗向馮德毅求教,馮德毅答道:“官職有分工。如有錯誤,建議要糾察,舉報。如果讓時宇走訪各個部門,挑毛病,那就太麻煩了。”杜燕沈默了。唐太宗問杜衍:“妳為什麽不辯?”杜衍回答說:“國家的事情要公道,要行善。馮德毅說的話太深刻了,我完全服了,不敢批評。”太宗高興地說:“如果妳們都能做到這壹點,我還有什麽顧慮呢?”
右總司令孫順德接受他人的帛金。這件事曝光的時候,唐太宗說:“如果孫順德能造福國家,我可以和他分享國庫的財富。他為什麽這麽貪婪?”唐太宗仍然珍視他對唐朝的貢獻,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賜他宮中數十匹帛帛。大理寺的胡說:“順德長孫貪贓枉法,其罪不可赦。為什麽要給他絲綢?”唐太宗說:“如果他是人類,他將受到我的羞辱,遠遠超過懲罰;如果妳不知道羞恥,妳只是壹個動物。殺了他有什麽用?"
辛醜(十七世)、天傑將軍和嚴俊國王李益占領了荊州以反抗朝廷。
李益初入朝廷,自以為榮。秦王李世民周圍的人來到他的營地,李毅無緣無故地打了他。漢高祖很生氣,把李毅關進監獄,很快又釋放了他。唐太宗即位後,李益感到不安。曹州的壹個邪惡的巫師李武傑對李益說:“郡王,妳看起來已經很貴了!”勸他造反。李逸於是假裝奉了皇帝的密詔,帶兵到了朝廷。李逸引兵馬到翟州門口,翟州太守趙慈浩出迎。李逸入城,占領翟州。唐太宗命吏部尚書孫昌無忌等人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趙慈浩聽說官兵來了,就和全軍統帥楊吉秘密商議,要替李毅出頭。事情敗露,李逸囚禁了趙慈浩。當楊雲註意到城外的變化時,他帶領他的部隊攻擊城市,李毅的士兵逃跑。李毅拋下妻兒,準備去土耳其。到了烏市,身邊的人殺了他,把他的人頭送回長安。禮州官督李義弟李壽也受牽連,被斬首。
起初隋末天下大亂,英雄們壹擁而上,據地擁兵,各霸壹方。唐朝興起後,他們相繼加入,高祖為他們劃分郡縣,並對他們實行榮祿。因此,郡縣的數量大大超過了隋朝在黃凱和大業年間的數量。唐太宗認為官多民少,想革除弊端。二月,下令州郡大合並,全國按山川地形條件分為十路:“壹關,二河南,三河東,四河北,五山南,六隴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劍南,十嶺南。
三月,龜茲初十,皇後帶領後宮嬪妃和宮外有爵位的女子舉行儀式,練習養蠶。
三月,有壹次日食。
在(20日),唐太宗對太子蕭說:“我年輕時喜歡弓箭。我曾經拿過十幾把好弓,但我以為沒有什麽能超越它們。最近我給壹個做弓箭的弓箭手看了。他說,‘沒有壹個是好材料。’我問他為什麽,弓箭手說:‘弓的木頭中央部分不是直的,所以葉脈也是斜的。'弓力雖強,箭不直。'我才意識到,以前我分不清弓箭的性能。我用弓箭平定天下,卻還沒有完全了解弓箭的性能,更不用說了解天下的壹切事務了!"於是他命令北京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流在中書值夜班。唐太宗多次接見他們,詢問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涼州太守、長樂王李有良脾氣不好。身邊100多人都是無賴,騷擾虐待百姓,與羌、胡等民族進行貿易。有人告訴唐太宗,李有亮有二心,唐太宗就下詔,命於和他速去,暫時代理,留意此事。李友諒身邊的人都害怕了,密謀把李友諒劫持到北方的葫蘆地,並試圖殺死於,占領河西地區。沒過多久就有人把他的陰謀告上了法庭。到了夏天,四月、十二月,唐太宗給李有亮上吊自殺。
五月,率領自己的兵馬投降袁。起初,袁引誘突厥人攻占馬邑,殺死高滿正,退守恒安。他手下的兵都是中原的,大部分都離開他去了唐朝。張軍非常害怕,所以他也主動投降,並要求他保衛北部邊境以贖罪。高祖答應。張軍要求簽訂合同,高祖派燕門的袁普給他壹張金券。瓦萊麗·汗再次派人投降,張軍猶豫了。恒安人郭勸道:“恒安地勢險要,城墻堅固,突厥強大。我們要依靠它再去觀察形勢的變化,不要受制於人。“元張鈞逮捕了袁普,並把他送到突厥,再次與突厥聯合,數次入侵唐帝國。5月,當他看到李傑汗的政治混亂時,他知道土耳其人是不足以依靠的,所以他領兵投降。唐太宗封袁為為西州太守、瑞國公。
有人寫信要求除掉奸夫。太宗問:“奸夫是誰?”回答說:“我生活在野外,不可能知道叛徒是誰。希望陛下跟大臣們說清楚,或者假裝生氣試探壹下。堅持己見,不向壓力屈服的人,是誠實坦率的忠臣;害怕皇權服從的人是漢奸。”太宗曰:“君為水之源;大臣是水的支流。把源頭攪渾,寄希望於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如果君主自己做了,他怎麽能要求他的臣下誠實坦率呢?我是以誠治天下,看到以前的皇帝都喜歡用小動作對待手下,我常常覺得自己很可鄙。雖然妳的建議不錯,但我不會采納。”
辛巳(初壹)六月,右仆射米龔銘,封德乙。
仁臣十二世任命太子蕭為尚書左侍。
武神(28日),唐太宗和大臣們討論周朝和秦朝的政治得失。蕭曰:“陰無道,東征。周朝六國皆無罪,秦始皇分別滅之。得天下之道雖同,人心不壹。”太宗說:“妳只知道壹件事,不知道另壹件事。周朝得天下,多行仁義;秦朝得天下,壹味鼓吹欺詐和暴力。這就是多空得失的區別。所以武力奪取天下或許可以,但統治天下壹定不能順民心。”小秦印象深刻。
由於山東大旱,詔令各地發放救濟款和撫恤金,今年的租稅不用交了。
秋七月,壬子(初二)任命吏部尚書孫昌戊己為吏部右侍郎。無忌和唐太宗早年是朋友,加上皇後哥哥的外戚身份,也為協助唐太宗即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視他為知己,禮遇無與倫比。他幾次想重用他當宰相。文德皇後固執地請求:“身為皇後,我家的榮譽和榮耀已經登峰造極,我實在不希望哥哥和弟弟再執掌朝政。”漢朝的魯、霍、上官三個外戚都是慘痛的教訓。希望陛下慈悲為懷!“太宗不聽,最後還是重用了。
起初,突厥人的風俗是淳樸的,法令是簡單的。黎傑可汗得到了漢人趙德言,並大加利用。他憑借手中的權力大量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法令變得繁瑣苛刻,人民大為不滿。頡利也信任胡人,疏遠突厥人。這些胡人貪得無厭,反復無常,打了好幾年仗。趕上大雪,積雪深達數尺,許多牲畜凍死,連年饑荒,百姓饑寒交迫。纈草費用不足時,對各部落征收重稅,致使上下怨聲載道,部落造反,軍隊逐漸衰弱。唐朝的大臣經常請求借機出兵。太宗問蕭、無忌:“頡利君臣昏庸殘暴,必有危亡。現在出兵討伐,我們剛與突厥人訂立盟約,我們就成了無名之輩;如果不出兵,恐怕又要失去機會了。我們該怎麽辦?”蕭要求出兵。孫昌無極說:“土耳其人沒有入侵我們的邊境,但他們想背叛他們的信仰,浪費人民的金錢。這不是義師所為。”唐太宗沒有出兵。
唐太宗問公臣如何使國運長久?蕭說:“夏、商、周三個朝代統治了很長時間,但秦沒有分封制就很快滅亡了。”唐太宗認為有道理,於是有了分封諸侯的動議。
黃門侍郎王要報,交給侍郎高士廉。石蓮把它擱置起來,沒有傳達。唐太宗得知後,於八月,戊戌之日(十九日),調走高士廉,任命為安州都督。
九月庚戌(初壹)有日食。
(十二日),中書令於及其降級為寺中監,古學士杜衍參與殿前事務。正是在這個時候,除了總理以外的官員參與國家事務。
杜衍推薦刑部尚書狄懷道,太宗問他有什麽本事。杜炎回答說:“楊迪皇帝將訪問江都,並召集數百名官員詢問他的去留計劃。懷道是當時掌管吏部的官員,只有他壹個人堅持不能去江都。這是我親眼所見。”太宗說:“妳誇狄懷道做得對。妳為什麽不說出來?”杜衍回答:“我當時地位卑微,沒有擔任什麽要職,也知道不會聽勸。死了也沒用。”太宗說:“妳知道楊燦皇帝不會進諫的。為什麽要去朝鮮當官?妳怎麽能不抗議呢?妳在隋朝任職,可以說地位卑微。後來,妳在王工作,地位顯赫。怎麽沒給意見?”杜炎回答:“不是我不給王出主意,而是他不聽。”唐太宗說:“如果王是明智的,可以抗議,他不應該滅亡如果妳很殘忍,拒絕進諫,妳如何避免災難?”杜炎答不上來。唐太宗說:“現在妳的地位是尊貴的。可以提個建議嗎?”杜炎回答說,“我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抗議。”唐太宗笑了。
韋辛(22日),幽州刺史王君廓,密謀造反,半路被殺。
王君廓在幽州時,驕橫跋扈,無法無天,後被征入朝鮮。幽州刺史李玄道是方的侄子,讓給方捎個信。君闊私拆信,不知草書字體,疑有斥罪。他到了渭南,殺了郵局官員後逃跑,正要跑到土耳其,在那裏被野人殺死。
嶺南部落首領馮昂、譚典等人互相爭鬥,長期不入朝。十幾次左右,各地州府都宣稱馮昂造反,唐太宗命林將軍等人大規模征討姜、淩數十州兵馬。魏徵諫曰:“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要,瘴氣瘟疫,不可屯兵。而且馮昂謀反的局面尚未形成,不宜鼓動群眾。”唐太宗說:“告馮昂的陰謀家絡繹不絕。怎麽能說謀反的局面還沒有形成呢?”魏徵曰:“若馮昂造反,必分兵取險,攻鄰郡。被控謀反已經好幾年了,馮的兵馬還沒有出境,顯然沒有謀反的跡象。由於各州州府懷疑馮謀反,陛下沒有派使節去安撫他。馮怕死,不敢來朝廷。陛下若遣使臣向其表誠意,馮必喜免禍,使其順而不用勞於軍中。”太宗於是下令撤退。冬十月,乙酉(正月初六),派侍郎鞏俐到嶺南吊唁馮昂,馮昂讓兒子馮隨使臣回朝。唐太宗說:“魏徵讓我派壹個特使,這樣嶺南就可以穩定下來,比十萬大軍的作用還要大。我忍不住要獎勵它。”給鄭偉500匹絲綢。
十二月,在仁武(初四),尚書左輔射蕭因罪被革職。
吳申(30),李孝昌,利州刺史,密謀造反,被處死。
李孝昌因朝廷公務留在北京,與右將軍劉德玉、侄子袁宏善、監軍將軍孫安業商議天意之兆,密謀在宮中侍衛的幫助下造反。長孫安業是長孫皇後的同父異母兄弟。他酗酒,無所事事。父親死後,長孫孫勝、弟弟孫昌無極和長孫皇後都年幼,安業開車把他們送回叔叔高世廉家。太宗即位時,皇後不忘舊怨舊事,對安業的禮遇還是很慷慨的。謀反被發現,皇後哭著問太宗:“安業所犯之罪,真是罪過。可是他以前對我不仁,中國人民都知道,現在他被處死,大家壹定認為我有意報復,這也可能會把聖庭綁起來。”Anye因此被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並被送往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