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大學語文怎麽說?

大學語文怎麽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的《大學語文》第二章第壹節《君子安而不忘危》,收錄了易經《大學語文》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壹章四段語錄,而這第壹節的題目也出自《君子安而不忘危》。編者的本意是用這些語錄來教育學生和平時期的生活和家國思想品質,他的用意是很好的,也是很正確的。

但是《周易》是什麽書?誰幹的,什麽時候幹的?客觀全面地了解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學生閱讀和理解我國的經典古文,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自漢代以來,人們壹直認為作為《易經》基礎的八卦是伏羲所繪,周文王集中了六十四卦(有的說伏羲,有的說周公),每卦有六爻,這些爻、卦、爻就是《易經》。

八卦來源於半坡先民祭壇上魚的布局。

八卦不是傅畫的,因為歷史上沒有傅這個人,關於伏羲的傳說是秦代人杜撰的。

根據國內外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人類最早的文化是生殖崇拜文化。在生殖崇拜中,女性生殖崇拜居於首位。半坡先民生活在母系社會,所以實行女性生殖崇拜,用象征女性的魚祭祀祖先的神靈,半坡出土的魚祭祀彩陶壺證實了這壹點。

《易經》第十二章系詞下有“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之”的文字,漢儒孔安國、劉向等作了神話般的解釋:“伏羲自黃河而生,馬背旋如星,後壹、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謂之龍圖,伏羲取法畫八卦而造卦。於霞治水有壹龜出洛水,背上有裂痕,前九後壹,左三右七,中間五;右前兩個,左前四個,右後六個,左後八個。行如文字,於取法作《尚書·洪範九疇》。我們也可以通過去掉它的神話元素,找出河圖和八卦的新聞。《易傳》作者在這裏其實告訴了我們兩件事:壹是八卦起源於河圖,二是先民在踐行生殖崇拜和祭祀文化的基礎上,產生了趨吉避兇的占蔔文化。

那麽,什麽是河流地圖呢?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趙國華在其著作《生殖崇拜文化論》中詳細闡述了河圖是半坡先民實行女性生殖崇拜的祭壇上九組魚的數據和方位的布局圖。半坡先民以象征陰戶的魚實踐女性生殖崇拜。壹開始是實物。祭壇上有九組魚,即有九個分布區,每個分布在不同的方向,每組魚有不同的數據。後來半坡人會燒彩陶了,就用九件有魚紋的彩陶作為祭祀器皿。每件彩陶上的魚線數量代表了原始實物祭祀所用的魚的數量。現在我們來看下圖:

中間的圖2是半坡魚祭壇的布局,圖中所畫的魚紋是抽象的魚紋。圖1是由圖2修改而來的河圖,是祭壇布局的圖像、數量、方位的記錄圖,然後獨立成圖,就是今天的河圖。圖3是從半坡魚祭壇布局中分離出來的數據圖。

半坡先民進行生殖崇拜的魚祭,不僅是為了祈求生殖興旺,也是出於對神靈的敬畏而求吉避邪,自然從祭祀文化中產生了占蔔文化。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的魚祭壇布局從“河圖”中分離出來後,直接演變為八卦方位圖,即八卦母圖。趙國華指出:“這包括三層含義:第壹,八卦的八個符號是由半坡上的抽象魚紋演變而來的,它們有相同或相同的‘象’(形);第二,八卦的八個符號的原始數字意義也是直接來源於相應的半坡抽象魚紋的數量意義,其‘象’代表‘數’的方法和規律是壹致的;第三,八卦的八個符號具有方位意義,其原始方位意義是根據有相應抽象魚紋的彩陶在魚祭壇中的位置來確定的。如幹九在南,坤逸在北,根三在,闞齊在右西,堆在東南,真四在西南,劉詢在東北,巴麗在西北。”這樣壹來,八卦從何而來就壹清二楚了。實際上否定了伏羲畫八卦的謊言。

半坡古人魚祭壇的布局圖——河圖,不僅有其神秘的方位意義,還有其特殊的數據意義。它的上下左右橫斜三個數之和分別是十五。這對後世影響很大。還有,漢代以後軍事上用的河圖有八陣,八豎之和是260,很神奇。河圖的位置和數據如此神奇,難怪會編出“河出圖,羅出書”的神話。

《易經》不是文王寫的。

司馬遷在《給任的信》中說“王文被捕,玩《周易》”,這是對自己遭遇的壹種感慨。司馬遷手中沒有證據證明周文王是否按照《周易》行事。

周部落是當時西北地區壹個弱小、文化落後的部落。文王下獄,周人壹心想著報仇雪恨,滅商,無心玩八卦。此外,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知道,周人在文王的祖父古為泰王時,就是山洞裏的原始人,根本沒有能力寫出《易經》那樣博大精深的文化。即使是王文本人,雖然他是壹個部落的王子,但生產力低下,物質生活貧乏,文化落後。還有,易經確實記載了很多殷商時期的事情,但是春秋時期的事情也很多。如《玄》九五中的“中銀無怨”,《傅》四六中的“中銀獨復”,都是關於十二年父親如何策動金石救鄭,被楚軍打敗的故事。如果《易經》是王文寫的,他怎麽可能知道幾百年後的春秋時代發生了什麽?

所以《易經》絕不是文王寫的。

孔子沒有讀過尚未產生的《易經》。

孔子讀過《易經》嗎?以《論語》中的這段語錄作為證明:“孔子說:再加我幾年,我50歲學易經,沒什麽大不了的。”

陸德明《經典釋義》指出“魯讀書易,今從古。”也就是說,在古代文學的《論語》中,寫的是“易”,而在《論魯》中,這句話的全文是這樣寫的:“加我幾年,五年十年,我也能從中得到教益,我也不能差到哪裏去。”也就是說,孔子從來沒有讀過《易經》。《老子》中沒有提及《易經》,春秋以前的文獻中也沒有提及《易經》,更沒有“易經”壹詞,可見當時並無此書。在孔子的直傳《子思·孟子》之口,從未提到過易經。為什麽突然出現在這裏?《孔子說》這幾個字不是孔子寫的,都是後人培養出來的。況且“孔”字不是孔子說的,也可以是荀子或其他“子”。既然後人能把“易”改成“易”,就不能編了?簡而言之,孔子沒有讀過《易經》,因為當時還沒有這樣的書。

《易》經由戰國初年楚人的兵器和弓組成。

《易》的作者是誰?據郭沫若考證,戰國時期頑固不化的是楚人。姓倔,臂是名,子弘(也是弓)是字。是他把楚人的《易經陰陽卦》帶到了北方。為了迎合北方人的口味,易經陰陽卦被改編成了《周易》,於是就有了同壹件事流傳兩個版本的現象。子貢是商屈的弟子,孔子的弟子。據《史記》和《仲尼弟子傳》記載:

總之,易經是我們先民從生殖崇拜的祭祀文化向趨吉避兇的占蔔文化轉變的見證。從半坡先民魚祭壇的布局圖到河圖(八卦母圖),經過夏商周春秋時期占蔔官和方士的長期積累,到戰國時期的弓弩,最終形成並創造了六十四卦占蔔。因為古今道士、方士的謊言,也因為是占蔔,很難融入人們的生活,讓人望而生畏。這真的是《易經》的悲哀,是學術界要趕緊關註的問題。

這些都不是我的研究成果,但我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武玉的《景宜》、郭沫若的《青銅時代制周易時代》、顧頡剛的《周易卦易》中的故事、趙國華的生殖崇拜文化理論等,以自己的認同和感受做了壹個總結,希望能對大學語文教學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