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師和佛陀各自帶著弟子漫遊印度大地,宣揚學說,成為王公富商的座上賓,與同時期中國哲學家或希臘道哲的行程頗為相似。
《雜阿迦瑪》裏帕斯隱王曾問佛陀,六師不敢自稱開悟,妳怎敢說自己開悟?佛祖答:“沙裏王子年少氣盛,而不光;龍雖幼幼,但不輕;小火雖小,卻不輕;和尚年輕,但不輕。①“可見六師是佛的前輩。
《龍阿迦瑪》中有壹個場景是集中在六位老師和佛陀的教導上的:阿奇國王分別問了六位老師和佛陀同壹個問題——善惡可有報應?②
普爾-安娜·葉佳說,在恒河南岸殺人放火沒有獎賞,在恒河北岸布施眾生也沒有獎賞。崇尚善惡沒有固定的標準。(佛教稱之為“無理之論”)
Makkhali Gosala說,壹切都是命中註定的,沒有什麽個體可以做的,沒有善惡,也沒有輪回。只要840萬被搶,大家就放心了。我相信已經決定的命運是不可抗拒的,所以我特別熱衷於命運和未來的占蔔。(命運)
阿爾多·克薩坎巴林說,人的死亡就像植物,沒有靈魂,也沒有因果報應。(順時論)
Pakndha Kaccayana說,世間萬物的起源是土、水、火、風、苦、樂、魂等七種元素機械疊加的產物。比如用劍殺人,其實劍只是穿過了七大元素的縫隙,沒有留下痕跡和影響,自然也不可能產生什麽報應。(惡命論)
Sanjaya Belatthiputta說善惡有報嗎?善惡沒有報應嗎?(懷疑)
尼千子納塔普塔說,修行之後,有知識(開悟)的人,是不能得到因緣的回報的。倪是耆那教的創始人,他對高王的回答與佛教最為相似。
六部中的最後壹部,莫嘎裏·奇切羅,被佛陀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對手(他是精通巫術的巫師)。他曾經是大雄的弟子,據說在和大雄的壹場打鬥中被詛咒而死。但是弗蘭納·葉佳卻因為未能與佛陀辯論而沈溺於後來的佛教經典中。
順時論的開創者阿馬多是壹個異數。他否認輪回,嘲笑祭祀,說如果相撲祭祀殺死的動物都能上天堂,為什麽祭祀不殺死它們的父親?它也反對禁欲主義、禁欲主義和壹切虛偽的道德,就像古希臘的伊壁鳩魯所說的“死亡是虛無的,這種理解使短暫的生命變得甜美可口。”這位享樂主義者在當時的“出世”大潮中打出了“入世”的獨特旗幟,甚至出入王公府,成為薩滿(修行者)派的壹員。
當然,在六部中,耆那教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學校領導大雄和阿馬多的觀點是如此對立。就像“反趾人”壹樣,極端的戒酒者遇到極端的享樂主義者。
大雄和佛祖雖然在同壹時間,雖然在同壹地區漫遊,但是沒有記載兩個巨人曾經相遇過。我們不知道佛陀為什麽決定避免面對他最強大、最有創造力的對手——他創立的邪教今天依然存在,而佛教在印度幾乎已經消失。
①李智富《試析印度六位老師的思想》,《中國佛教雜誌》第1期(1987年3月),第279-245頁..
②龍阿迦瑪卷十七,沙門果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