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兩河流域的泥板
文字是語言的記錄。人類語言起源於約65438+萬-5萬年前,最早有記載的歷史只能追溯到約7000年前。有了文字,人類的知識就可以不失真地記錄下來,傳承下去。因此,文字的出現推動了人類的社會文明,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發揮了任何媒體都無法替代的作用。
兩河流域和古埃及已經書寫了很長時間。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奴隸城邦時,發明了文字,從象形文字開始,後來為了書寫方便,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已經在兩河流域使用了數千年。他們用壹塊濕軟的泥板作為文字載體,用壹根小木棍或蘆葦桿在上面斜壓壹些筆畫,形成文字。因為這些筆畫有小的倒三角形,所以叫做楔形文字。粘土片幹燥或烘幹後可長期保存。當時政府和寺廟裏有很多泥板,現在還能看到3萬塊左右。如顧和:
古埃及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的書寫技巧與兩河流域的書寫技巧不同。尼羅河三角洲盛產壹種叫做紙莎草的蘆葦狀植物。人們把砂紙草剪成長短合適的小塊,剖開壓平,排列整齊,連成壹片片,晾幹制成紙張。他們用蘆葦桿做筆,蘸上蔬菜汁和黑灰制成的炭筆,就可以在紙上寫草書了。由於紙莎草紙容易發黴,如果沒有非常特殊的密封環境,是不可能存活數千年的,所以紙莎草紙成為了當今世界極為罕見的文物。例如,有兩卷用僧侶語言寫的紙莎草紙:壹卷在倫敦博物館,名為rhind papyrus,另壹卷在莫斯科博物館。兩卷草書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850年~公元前1650年,相當於中國的夏朝。其中,厄伯斯的草書非常有名。它是壹幅寬30厘米、長20.23米的傑作,記載了各種疾病和治療方法。古埃及也有寫在羊皮上的象形文字,或者刻在石碑、木板上的史料,藏於世界各地。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
清末光緒二十五年秋,在北京清廷擔任國子監酒祭的王(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官員)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藥店買了壹劑中藥。他偶然看到它叫什麽?龍骨?壹些符號刻在藥上。龍骨是幾十萬年前古脊椎動物的骨骼。怎麽會有雕刻的符號?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聞名的王仔細研究,發現這不是壹個普通的刻痕,而是與古文字十分相似,但其形狀既不是毛筆(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兩銀子的高價,將藥店裏的刻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等人搜刮,累計1500多件。
經過對這些龍骨的仔細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它們不是什麽?龍?骨頭,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劃痕逐漸認出?下雨?、?日?、?月份?、 ?山?、?水?以此類推,再找出商朝幾個國王的名字。這證實了這是壹種刻在動物骨頭上的古文字。此後,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業引起了轟動,學者和古董商都在爭奪它。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率領皇室倉皇出逃,王徹底失望。他對家人說:我活不下去了!?然後寫下絕望的文字,毅然服毒,墜井,享年56歲。
後來,人們稱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為王?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文發現90周年之際,為紀念王的功績,在他的家鄉煙臺市福山區修建了紀念館。
王殉難後,他的大部分甲骨都轉給了他的好友劉鐵雲。劉還收集了5000多塊甲骨。1903年,他印制了《鐵雲藏龜》壹書,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資料。不久,學者孫毅寫了甲骨文的第壹部專著《文琪例》。
甲骨文發現後,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古董商為了獨占財源,對甲骨來源保密,後來謊稱來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宇第壹次到河南安陽縣小屯村考察,於是派親戚到安陽購買,並親自到安陽實地考察。先後收集甲骨近兩萬塊。1913年,2000余件選編成《殷墟書契》出版,隨後《殷墟書契》編纂印刷,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羅振宇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陳、、、余、、胡厚宣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證和研究,形成了專門的知識?甲骨文
在甲骨蔔辭被證實之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們不停地挖掘,在他們的地裏挖出古老的甲骨。據說第壹個用甲骨做藥材在中藥店賣的人是壹個叫李成的理發師。有壹次他得了膿腫,沒錢求醫買藥,就把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膿腫上。沒想到膿液被骨粉吸幹了,發現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從那時起,他收集它們,把它們描述成龍骨,然後賣給中藥店。
經過很多學者專家的考證,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蔔的工具。占蔔之前,人們把龜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齊齊,然後在甲骨背面鉆上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蔔時,他們先向鬼神祈福,然後用燃燒的樹枝將深巢或凹槽的側面燒至壹定程度,甲骨相應部位出現裂縫。因此,占蔔師根據裂縫的長短、粗細、平直度、隱蔽性來判斷事情的好壞、成敗。占蔔之後,用小刀將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占蔔的附近,這就是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被妥善收藏在地窖裏作為檔案,流傳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稱為?壹塊甲骨震驚世界?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傳奇的篇章。
殷墟的發現
自甲骨位置被查明以來,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斌、李記、梁思永的主持下,在小屯村進行了15年的考古發掘,不僅總共發現了24900多件,而且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祠堂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為殷墟為商代都城提供了物質和文化證據。殷墟成為舉世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再次震驚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多次調查和發掘,大體摸清了殷墟的範圍和布局。殷墟位於安陽市西北郊,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長約5公裏,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宮殿區。已經發掘了幾十座宮殿,最大的壹座占地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發掘了十幾座大墓、壹千多座小墓和大量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處甲骨文檔案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獲之豐,在中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
1976年春,在小屯村西北100米的宮區附近,發掘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座女將軍墓。甲骨文記載,伏羲是商朝國王武定的皇後。有壹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了壹場戰爭,雙方劍拔弩張。傅浩自告奮勇,要求出兵。武丁猶豫了壹下,占蔔後決定派傅浩起兵,結果大獲全勝。從此,武丁就立她為總司令。此後,她征服了周圍20多個獨立小國。有壹段甲骨文說,在征羌之戰中,傅浩指揮1。三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商朝已知的人數最多的外兵。富豪墓是殷墟出土的唯壹保存完好的殷朝皇家墓葬,出土的許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壹能用甲骨文和歷史文獻證實的商代皇家墓葬,從而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
發現甲骨文的重大意義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現在,甲骨文已經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世界性學科,有500多名中外學者從事研究,發表了3000多部專著和論文。對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都有重要意義。
從壹塊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壹個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有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是從20世紀20年代的西周開始的?對古代的懷疑?思潮,要徹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蔔的繁榮。從國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氣候、收獲、征服、狩獵、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貴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899年首次發現甲骨文至今,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已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出土97600余件,臺灣省出土30000余件,香港出土89件。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國家收藏了26700多部電影。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迄今為止已經閱讀了大約2000個字。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漢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字信息量增加,百家爭鳴,著書立說,社會文化空前繁榮。這時候如果用甲骨文來記錄文字,顯然是又笨又厚又重的。我們的祖先找到了書寫材料的替代品:?竹片和木板?。他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又長又窄又平的小塊,然後在表面上寫字。竹子叫竹簡;用木頭做的東西叫木簡,也叫仿制品。
簡的長度從三英尺長到五英寸短不等。人們寫信時,常常用壹尺長的簡,所以後來稱之為書信?哎?。
我們的祖先在竹簡上寫下文字,他們用繩子或絲線將竹簡按順序編輯成壹本竹簡書。每個卷都是壹個卷。?書?漢字本身就像用繩子串起來的竹簡。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孫臏的《孫子兵法》,最早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就成仙了。
畢升活字印刷
初唐時期,雕版印刷興起,實現了印刷史上的壹次重大技術革命。與過去相比,雕版印刷不僅更快地完成了書籍,而且印刷了更多的書籍,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思想和文化。到了宋代,出現了雕版印刷技術的黃金時代。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經是中國流失海外的最引人註目的文物之壹。是1900年被英國人從敦煌騙來的,印刷於公元868年。《金剛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做法是用刻刀把金剛經全文刻在壹個大木板上。壹不小心刻了幾個字,整個版本就成了廢物。
北宋時期(1041-1048),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根據沈括的《孟茜筆談》壹書,畢升的活字印刷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1)將個別的字刻在壹個用泥土做成的小方塊上,放在火上焚燒使其變硬,從而成為陶器活字。通常,這些陶器活字被裝入紙袋,按元音的順序排列在木格中。(2)根據手稿,選擇所需的陶器活字,排列在鐵板上,字下墊壹層脂蠟和紙灰,放在火上烤,待脂蠟融化後再用另壹塊鐵板壓,使字平整。鐵板冷卻後,排列好的文字固定在鐵板上,這就是排版。(3)油墨印刷。印完之後,再把鐵板放在火上,等脂肪和蠟融化了,就可以把活字挑出來,裝回紙袋裏,放在木棚裏再用。
然而,壹些歐洲人曾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古騰堡。約翰內斯·古騰堡來自西德。他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約公元1440-1448年,比畢升發明陶器活字印刷術晚400年。活字印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和任何發明壹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其社會需求、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由於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文化繁榮,都需要信息快速大量傳播。活字印刷術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這個社會需求提出的問題。
中國在北宋清朝時期首次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中的活字印刷,這可以視為印刷史上的壹次技術革命。可惜還沒有大範圍普及。明朝初年,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發展成為最新的活字印刷技術。退出?轉了?內銷?西方印刷術傳入我國。引進了當代電子排版和制版技術;中國還發明了計算機漢字排版系統,圖書、期刊、廣告、包裝的形式美也在不斷變化,逐漸進入現代水平:激光排版印刷技術、彩色膠印技術、激光復印印刷技術等等。
蔡倫造紙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地粗糙,數量少,成本高,不易推廣。
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良造紙,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紙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原料的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開辟了紙代替竹、絲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古代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以來,書和事跡都是用竹筒做的;用的人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奈創造了這個想法,用樹皮、麻頭、我們的布和漁網當紙。?後人尊稱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造紙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第壹是原料的分離,即將原料在堿性溶液中通過浸泡或蒸煮進行脫膠,分散成纖維;二是打漿,即采用切搗的方式切斷纖維,掃成漿;第三種是造紙,即將紙漿通過滲水制成漿料,然後用撈紙機(墊)將紙漿撈起來,使紙漿在撈紙機上交織成薄濕紙;第四種是烘幹,就是把濕紙烘幹或曬幹,拿下來就成了紙。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這四步基本保持不變。即使到了現代,在濕法造紙的生產中,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