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沈括除了諸多大贊之外,還是壹個揭發揭發的“大師”,他用非常“小人”的方式做文字獄。沈括的理性和求實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消失了。他的政治嗅覺極其靈敏,善於嗅出別人詩中的異味,捕風捉影,“上綱上線”。沈括曝光的對象是中國文學的巔峰——蘇軾。南宋初年,王洛的《元佑補記》記載了沈括的這壹醜聞。
沈括生於1031,大蘇軾五歲,卻在進士中晚了六年。中國的理科和人文兩個碩士是有緣人,都在皇家圖書館做過同事。1065年,蘇軾進入歷史博物館,而沈括則在前壹年被調到趙文博物館。北宋時期,沿唐制,史館、趙文館、集賢書院為三館,與崇文書院齊名。
短暫的同事經歷後,蘇軾在1066年父親去世後,回到家鄉生活了兩年多。回到東京後,他走了壹條與沈括不同的政治道路。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視,擔任掌管國家財政的最高官員,包括三個秘書。蘇軾不同意變法的總設計師王安石。他和保守黨領袖司馬光壹起組成了著名的反對派。
得益於皇帝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勢不可擋。1071年,蘇軾作為反對派代表,被派往杭州任二把手判官。那時,他已經成為最著名的青年作家,連皇帝的祖母都是他的“粉絲”。與此同時,沈括作為“中央巡察”赴杭州考察浙江農田水利建設。臨行前,宋神宗對沈括說:“蘇軾在杭傳句,清奇擅。”
到了杭州,詩人蘇軾盡管政見不同,卻視沈括為老同事、好朋友。表面上看,沈括這個年紀的男人,應該還挺善良的。他“與石敘舊”,抄蘇軾新作。但他回到京城後,立即對那些被認為是誹謗罪的詩詞進行了詳細的“註釋”,以及這些“發現”“發明”的詩詞是如何別有用心,反對“改革”,諷刺皇帝等等,然後交給最高領袖。
不久,蘇軾因詩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感”而鋃鐺入獄,險些喪命。比如蘇軾就唱過關於刺柏樹的兩句臺詞:“根在酒泉無處可尋,世間只知龍”——“天子如天上飛龍,蘇軾卻要在酒泉下尋龍,無非如此!”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涉及蘇軾親友30余人,詩歌100余首。
當然,沈括並不是蘇軾入獄的主謀,而是王安石的四大手下,即、、何、李益。但他是始作俑者,烏臺詩案是基於《神括》中呈現的“發現”。"後來,丁力和舒淇把詩歌關進監獄,這實際上是封閉的."
沈括為什麽要陷害蘇軾?據余說:“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裏有個默默的對比,不希望蘇東坡的文化地位比自己高。還有壹種可能是他知道王安石和蘇東坡政見不同,他就賭王安石。”
嫉妒壹般只發生在差異不大的人之間。按照沈括當時的文名,他和蘇軾22歲入秀才,使得文壇領袖歐陽修說要“避其彼岸”。完全沒有可比的依據,“嫉妒論”也沒有很好的根據。“政見不同”的理論並不完整。政見不同的人還是可以君子之道,互相辯論的,沒必要殺人。
筆者明白,沈括的政治選擇確實決定了他反對蘇軾,但他卻因為蘇軾的節操缺失而陷害蘇軾。他進入政治漩渦後,隨波逐流,置身其中。可惜王安石壹揮大旗,追隨者多是不講“菲兒潑賴”精神的、蜀楚、何、李毅等投機政客,也是官場上為所欲為的高手。他們對異己不擇手段;但是,風向壹轉,對妳的戰友也同樣殘酷。
900多年前王安石領導的改革,想壹舉挽救宋朝。可惜這種革命藥太猛了,沈括這樣的人都陷進去了,制造了文子獄的爛案(烏臺詩案)。然後,這樣邪惡的智慧和傳統在明清兩代發揚光大。曾經是和尚的朱元璋,對和尚、光、光、禿等字眼非常忌諱。常州付雪教頭江鎮所著《鄭丹合表》中有壹句“瑞盛興之”,因“盛”與“僧”同音而被斬首。清代詩人壹句“清風不識字,何以翻書?”
畢竟中國的皇權專制在北宋還是相當寬松的。如果是在明清時期,蘇軾早就死了。結果蘇軾被關在獄中130天,被發配到湖北黃岡任青年團助理公使。在那裏,越獄的蘇軾以“東坡居士”為謚號,蟬蛹蛻繭,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千赤壁賦》、《後赤壁賦》三首關於赤壁的詩篇,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沈括很幸運,他也是這些偉大作品的間接“接生婆”。
其實很多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不僅僅是革命少年,很多我們熟悉的學者、學者甚至科學家都加入了批判、揭露他人的時代大潮。科學家沈括“壹不小心”成了政治暗箭傷人的可鄙之人,也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畢竟,如果專制的領導人不信,文字獄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