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孤竹國的原因
齊國和孤竹國相隔千裏,隔著燕國,沒有利益沖突。那麽,齊桓公為什麽要去孤竹國探險呢?《史記·齊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榮伐燕,燕急於齊,救燕,故伐山榮,至於孤竹,歸之。”《金樓子·範碩》也是這樣記載的。《左傳·莊公》:呂莊公三十年冬,齊桓公與呂莊公在魯國吉水非正式相遇。"也是因為他的病,他死了。"計劃攻擊山榮,因為山榮威脅燕。《春秋公羊傳》、《春秋谷亮傳》等書都記載了山戎的砍伐,但沒有提到孤竹的滅絕。事實上,山榮的砍伐與孤竹和靈芝是同壹場戰爭。《鹽鐵論·削功》註:“齊桓公越攻山,孤竹越斷,余枝皆斷。”從上面可以看出,山榮是戰爭的始作俑者。善融先攻燕,燕求援,出兵相助,是正義之舉。把壹根孤立的竹子弄斷只是偷,其實不是。
管仲是壹個尋求孤竹國的商人。從他的《管子》壹書中可以看出,去孤竹是早就計劃好的事情。齊桓公在成為霸主之前就開始計劃並為去孤竹國做了很多準備。籌備工作中兩次提到“采孤竹”需要借糧。我有壹次提到“現在想在北方養個外遇,離開分公司”。在這裏,除了孤竹,我還提到了樹枝(the branch)。曾在《管子·大夼》中記載:“桓公為北伐分支,下伏山(清代張佩倫註為碣石山),斬孤竹,遇(止)山榮。”顧問管仲。這裏第壹次提到“與山相遇”這個詞。這裏的“遇”字,被郭沫若認為是《管子集與校》壹書中的“鎮住”二字,作者認為有道理。這是戰前的壹次討論。從這些記載來看,準確認領的是孤竹和靈芝,也是山容的圍堵。為什麽要征孤竹和靈芝?從周朝開始,孤竹國在商朝就失去了同姓諸侯國的地位,到了春秋時期,已經完全衰落,所以去孤竹國和淩之國沒有失敗的風險。與此同時,常年大規模的長途遠征會讓統治者感到震驚,這正是齊桓公稱霸所需要的。從齊桓公在20多場戰爭中的軍事活動來看,他多采用避實就虛的戰術。總的來說,他進攻並不猛烈,盡量避免與主要敵人正面交鋒。基本上,有限戰爭的目的是通過軍事行動的威懾作用來實現的。山戎比較強大,不僅威脅到了燕國,還在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攻克了齊國。因此,齊桓公對山榮仍采取壹貫的避強就弱的戰術,即以孤竹為重點,下令支援,四處敲打恐嚇山榮。
二、戰前準備
根據《管子》壹書,大體上做了五個準備。
首先,為軍隊準備食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贏得戰鬥的保證。《管子·山泉書》記載了齊桓公向富戶丁慧借糧的情況。齊桓公向管子詢問占蔔之事,管子向齊桓公介紹:北外城裏有人挖了壹個洞,得了壹只烏龜,堪比百裏之用。桓公問:龜比百裏是什麽地方?管子回答:這是獻給上帝的寶物。現在妳到了市場中間,妳派了十倍的使節,籌了壹百金,對龜殼說:我給妳壹個中國醫生的職位(相當於壹臣二官)。就說:東海龍王的子類屬於烏龜,托付給妳,終身給妳博士的職位,然後給妳壹百金。這只烏龜是無價的。妳應該躲在高臺裏,每天祭四頭牛的血。這只烏龜是無價的。四年後,我要去砍孤竹。石鼎府,壹個富裕的家庭,可以為三軍提供五個月的食物。桓公召見石鼎,說:“我這裏有無價之寶,必有大事。請把它們抵押給妳,借我妳的糧食。”。回到北鄉,答應借糧,卻不敢拿包作抵押。桓公對說:我老了,不知道兒子這個數。妳終究要接受我的抵押貸款。石鼎回來了,建了壹個房間,鋪了壹個墊子來藏海龜。四年後,孤竹被伐,丁慧奉命五月付三軍糧。
第二,為民儲糧。《管子大曠》:桓公五年(681前),齊桓公準備去北方考察孤竹和靈芝。“顧問管子說,‘它會做什麽?’管仲對他說:“妳教諸侯為百姓聚集糧食...只有這樣,妳才能加入政治。桓公告訴王子們,他將有足夠三年的食物。“齊桓公要諸侯有足夠人民吃三年的糧食,然後才能安心去打仗。諸侯同意了齊桓公的請求。有了藏糧於民,即使鬧饑荒,也不會鬧饑荒,社會安寧有保障。
第三,為軍隊改革做準備。管仲提出為民儲糧時,也建議諸侯為革命準備足夠的士兵。“諸侯之兵不足者,君主必助之。”齊桓公要求各州州長做好戰爭準備,如果士兵不足,他們應該“壹起告訴他們並幫助他們”,並派遣軍隊幫助準備戰爭。有了足夠數量的軍隊和武器,國家的安全和作戰才能得到保障。這裏的省長應該是地方省長。因此,齊桓公可以隨時給號角司令打電話。前壹句“妳幫的毛”好像也是對地方長官說的。但從後壹句“告齊國,助齊國”看,像是齊國在國外的諸侯國,也就是齊國附近的小諸侯國。
第四,建立良好的秩序,制定法律。前幾個準備出門的時候,桓公問管仲什麽時候走。管仲還提出:“遇父子,可加證。”即君主父子關系適當時,可以開戰。管仲進壹步解釋:諸侯無嬪妃(女奴)為妻,不要專殺大臣。在國內沒有工作的,不發給特別工資。庶人不能拋棄他的妻子。無糧可存,山澤之材不可禁。常年旅遊,違者可罰。桓公把管仲提出的這些要求安排給群臣,群臣答應接受此行。
第五,防止外敵入侵。常年遠征,國內空虛,易受外國偷襲,這是必須防範的。齊桓公早就考慮到了這壹點。齊桓公說:“天下之國是莫羌。今天想把分店留在北方,怕來的人越多。這是什麽原因?”管仲提出了砍掉原有景觀建沼氣池、造大船、鼓勵齊人學遊泳、重賞能遊泳者等對策,並做了準備。所以“桓公終獨去北方辦事,留枝,人多得果”,因為他事先有準備,所以打敗的人就越多。有人說這個記載是後人偽造的,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說春秋時期國史完全失傳,所以找不到原始的史籍。先別研究。按照常理,君主常年帶兵遠征,需要提前防範外敵入侵。
從上述準備情況來看,在齊桓公稱帝前五年(681前),桓公就已經開始準備征孤竹,征調援兵了。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當壹切準備就緒,等待時機的時候,恰好燕國出現緊急情況,單容伐燕,燕國向齊國求援,為齊國出兵找到了壹個非常充分的理由。所以除了《管子》,其他史書大多記載這次遠征主要是征山戎,因為山戎是戰爭的起因。他不知道攻打孤竹國已經蓄謀已久。
第三,探險的時間
妳什麽時候去的孤竹國?《水經註》:“據《管子》載,我在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低耳溪十裏,戛然而止。”這裏的“桓公二十年”壹詞,是《管子·孝文》原著中所缺少的。沒有時間去記錄《管子》中孤獨的竹鄉。同時,根據《管子》的敘述方法,大部分記載沒有具體時間。此外,《水鏡筆記》記載的時間也是錯誤的。齊桓公二十年是周惠王十壹年,即公元前666年,與實際遠征時間相差三年。這顯然是李道元的錯誤。
是壹場征服山榮,征孤竹的戰爭。砍山的時間有明確的記載。《公羊春秋》中記載,魯莊公三十年,冬天,齊桓公和齊侯在陸機相遇。齊人伐山,此亦齊侯。“《左傳·莊公》也記載,魯莊公三十年冬,齊桓公與魯莊公在魯國吉水非正式相遇。”也是因為他的病,他死了。“這壹年是周惠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魯莊公三十年冬應計,討伐是次年春。”《韓非子·說林》記載:“管仲、自桓公伐孤竹,春轉冬,惑之。”《齊太公家史》記載二十三年伐善戎,《十二諸侯年表》記載此事周十四年,也是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63年。《史記》中的記載是準確的。也就是說,齊桓公在公元前663年春天去了孤竹國。孤竹王國毀滅的具體時間應該是2008年秋冬。
第四,出兵規模
《呂氏春秋》註:“有戰車三百,兵壹萬,以為兵首海野,天下不可禁,南達石梁,西達楊過,北達靈芝。”有300輛優秀的戰車,這在當時是巨大的。還要註意壹句話“教數萬兵,以為兵為先”,意思是幾萬訓練有素的士兵是主力,是先鋒,意思是有部隊,有後續部隊,至少有龐大的後勤運輸隊伍。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探險的規模。
動詞 (verb的縮寫)行軍路線
這場持續了近壹年的戰役,是齊軍對偏遠地方的遠征。
齊軍從首都臨淄出發,壹般經過今天的濟南、德州進入河北。當時河北中東部有很多低窪的湖泊沼澤,黃河從天津到滄州分為兩條支流。所以軍隊會從今天的德州向西北行進到保定,然後向北跑到燕都,再向東轉到孤竹之地,距離幾千裏。壹路上要穿越兩次黃河和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灤河等多條河流。可以想象,有許多船只、車輛、輜重和成千上萬的馬匹準備過河。壹次又壹次地穿越湍急的河流是非常困難的。其實不可能每次都有船。而且路途遙遠,沒有正規道路,路況極差,行軍非常困難。旅途中發生的幾個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六、故事發生在旅途中
齊桓公在砍孤竹的旅途中記錄了三個故事。壹是記載在《管子·孝文》壹文中,意思是桓公北伐孤竹。在離北二溪十裏時,突然停止前進,驚呆在前方,開弓射箭,卻不敢發。左問右問:看到前面的人了嗎?左右回答:沒看到。桓公說:事情怕失敗嗎?我很疑惑。我看到壹個人,壹英尺高,所有的特征都有:頭上戴著皇冠,抓著右邊的衣服,在馬前面疾走。妳害怕東西嗎?我不明白,有這樣的人嗎?管仲回答:聽說有個叫玉兒的人,身高壹尺,相貌堂堂。當作為霸主的行業的君主崛起時,這個登山神就出現了。飛奔在馬前才是正道;掀起衣服,表示前面有水;掀起右邊的衣服,示意從右邊過河。桓公到了北二溪,壹個吸引人過河的向導說:從左邊過河,深如冠;從右邊過河,水深及膝。從右邊過河最方便。桓公馬上馬前拜管仲,稱其為聖人。這個故事表明過河是不容易的。
《森林裏的壹切》記錄了兩個故事,壹個是在行軍中迷茫和迷路。上清管仲曰:“老馬之智,亦可用之。”而是讓老馬走在前面,軍隊跟在後面,找到了正確的路。這就是“老馬認路”這個成語的由來。今天,離灤河西岸不遠,灤縣北部的範古村,據說是齊桓公軍隊迷路的地方。這個故事說明,迷路也會給行軍造成很大困難。第二,軍隊走在山裏,沒有水喝。醫生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陽光下,夏天住在山的樹蔭下。蟻土壹寸,有水。”也就是說,如果巢口的土壤有壹英寸高,那麽它下面有七八英尺的水。士卒據此掘蟻巢,取水解渴。這個故事說明,走山路不僅有爬山的痛苦,還有喝水沒水的煩惱。
七、戰爭的結果
我沒有看到任何關於戰爭進程的記載,也有人認為“殺孤竹”就是殺孤竹君,這也是關於戰爭的血腥記錄。為什麽沒有記錄?也許是因為孤竹和指揮所太弱,不經過壹場激烈的戰爭就解決了問題,也許是因為強大的齊軍壹到,孤竹和指揮所就投降了,或者是其他什麽原因,總之沒什麽好記的。但是齊桓公戰爭的目的達到了。
第壹,滅掉孤竹王國和淩誌,這是齊國長期備戰的主要目的,這個目的達到了。由於孤竹國和靈芝的滅亡,灤河流域和遼西成為燕國的領土,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第二,遏制山榮的目的也達到了。山戎人撤出燕山地區,向北方和東北撤退。山榮就是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始祖夏後氏的後裔,又稱春衛。唐瑜之上,有山,有蠍子,有肉粥,居北滿,隨牧而動。”在、虞舜之前,山戎、關、渾州是秦漢以前匈奴的名稱,居住在北滿,過著遊牧生活。周朝時,山戎居住在燕山地區,逐漸強大。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越顏何伐齊。這次齊桓公征孤竹,迫使山戎向北、東北移動,退到燕山以北,改變了山戎的地理分布。燕山北部是壹片廣闊的草原,適合遊牧民族發展。山嶸在秦漢時期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強大的匈奴民族。由此可見,齊桓公的遠征影響深遠。
第三,齊桓公達到了稱霸諸侯、鞏固霸權的目的。《管子·小匡》註:“北伐至山榮,指揮所支,孤竹皆伐,但九夷始聽,沿海諸侯皆來奉。.....所以兵士壹立大功,東夷、西戎、南蠻、北帝、中國諸王都心悅誠服。”客役,即諸侯按時向皇帝進貢。這裏雖然是向周王進貢,實際上是向齊國臣服。
第四,齊桓公也贏得了道德收益。戰爭結束後,齊國軍隊於1920年冬天回到了李。燕莊公親自把齊桓公送回中國,並壹直把他送出燕國進入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曰:‘非天子,不可無禮於顏。’“認為妳讓燕莊公遣送出境是違反禮法的。於是把燕侯到達的地方割到燕國,以示遵守周禮,尊重燕侯。同時,他向顏建議恢復西周初年的政治,封周王,納貢。這次出兵攻山嶸,是為了救燕於危難,也是為了禮讓燕侯,這對中原諸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諸侯以為諸侯賢良,義正言辭,所以“諸侯聞之,皆從齊”。齊桓公此舉是“霸王之形,為管子所倡”的實踐,也是啟智“尊王拒洋”戰略的具體體現。
也有人從另壹個角度贊美齊桓公。《春秋·谷亮傳》註:“齊人攻山戎,齊人亦齊侯...桓內無因,外無諸侯,但渡千裏之險,不可同日而語。做好人有什麽好處?二燕、周朝分子,亦不配進貢,單容為之斬之。”齊桓公攻打山戎,是因為齊桓公在國內沒有正當的理由,在國外也沒有諸侯跟隨,獨自北上千裏是非常危險的。這有錯嗎?這是壹件好事。為什麽好?因為燕是周朝的臣子,現在又被善融侵略,燕向皇帝進貢的義務無法完成,所以要討伐善融。這裏肯定有些不情願。第壹,山榮在燕之北,這並不能阻止燕向進貢。第二,從對公爵的請求來看,顏對的貢獻超過了壹天,根本原因是已經衰落。
就戰爭的道德性而言,應該單獨討論。這是壹場對孤竹國和靈芝的非正義戰爭,但當強權政治占主導地位時,沒有人指責齊桓公的非正義。對單榮是理智之戰,單榮先攻燕。這個我就不細說了。
第五,燕國擴張疆域。嚴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他沒有動壹兵壹卒,卻獲得了大片領土。除了贈地之外,他還得到了孤竹、靈芝、山戎之地,使燕成為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第六,從文化上來說,出現過“老馬識路”的成語,即老馬知,老馬知,“管仲隨馬”。老馬認路,就是老馬知道自己走過的路。壹個更有經驗的人經驗豐富,熟悉情況。管仲跟馬,意思是跟老馬認識路,但這裏通常是用來自謙的,我只是想向別人學習。
第七,讓冬蔥和榮耀遠播。《管子解》註:“北伐山榮,冬蔥而榮吉,遍天下。”這次探險的結果是,洋蔥和豆子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這可以算作這次探險的額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