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中國最早開始少年班。這個概念是由物理學家李政道提出的。在科技人才嚴重匱乏的時代,這種模式無疑能更早更好地培養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少年班都是天才兒童。當時國內很多高校都采用這種模式,也確實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天才都適合少年階層的壓力和快速成長,因此產生遺憾後果的不在少數。
說起少年班,寧波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少年班的第壹批學生,有“第壹神童”的美譽。他進大學的時候剛好13歲。雖然瞬間成為了媒體和大眾的寵兒,但“神童”的標簽也給這個小男孩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壓力。
寧博無疑是聰明的,但是大三班沒有他喜歡的天文專業。只允許他學習理論物理,這讓寧波很失望。而且過多的榮譽和期待讓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壓力無處釋放,最終讓這個天賦異稟的男孩對壹切都感到厭倦。
寧波的同學周意鋒說:“那時候,進少年班是壹件很光榮的事情。這種榮譽感過後,壹個人用好了就是壹種動力,用不好就是壹種壓力。”顯然,寧波不喜歡這種壓力。1998參與《實話實說》欄目,對神童教育制度展開了激烈的批判。2003年,他選擇出家,壹代神童就這樣在聚光燈下結束了。
另壹個神童謝彥波也有明顯的問題。他和寧博是少年班同壹級別的學生。11歲上大學,相當於直接從小學跳到大學。他的才華和智慧不應該被低估。後來,謝彥波的學習過程相對順利,但他有壹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太世俗。
少年班老師王曾坦言:“在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這壹課上,全班孩子都落後了。”謝彥波尤其嚴重。他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學業問題和導師菲利普·安德森鬧僵了。安德森生氣的時候,謝彥波的博士論文通不過,他也拿不到博士文憑。
最終,謝彥波不得不回國當老師,他壹度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神童。像謝彥波壹樣,也有壹個幹預政治的神童。他也沒能處理好和導師的關系,最終沒能拿到博士學位。他也有精神問題,所以他不得不呆在家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很多人認為少年班是“鼓勵年輕人”的教育,而中南大學教授蔡自興則表示,少年班過於在意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這對這些孩子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取消了少年班的招生,只有中科大、Xi交大、東南大學開設了少年班。這種高速快捷的教育是否適合孩子,仍然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