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彜族是不同時期從雲南、貴州遷入的,何時遷入眾說紛紜,但最遲在明初,已陸續遷入隆林等地600余年。
按照當地的習俗,廣西的彜族可分為黑彜、白彜、紅彜三種(主要以服飾為依據,不是等級觀念上的黑彜、白彜),居住在隆林、西林縣(自治縣)的彜族基本都是黑彜。他們有的來自滇西,有的來自雲南東川、會澤、曲靖,經黔西南輾轉到隆林、西林。其語言、服飾、習俗與涼山、四川、黔西北、楚雄、雲南、大理等地的彜族相似,如仍為黑色,男方頭戴“英雄結”,頭戴“chafar”,女方穿右旋滾邊上衣,長裙,火把節。但現在隆林這部分彜族改變了原有的服飾和節日習俗,與當地的壯、漢族相同,語言仍與川、滇、黔的彜族相同。
居住在那坡縣(如達拉、年華、者鄉、破包等村)的彜族多為從滇南遷入的白族。他們的語言、服飾、習俗與雲南南部富寧的彜族相同。他們依然是白色,主要的服裝款式是白色(雖然繡有各種絲綢圖案,但並不遮蓋白色背景),黑色褲子配黑色手帕,花頭圍巾和打底褲,女子腰大而黑。最隆重的節日是公祭,但火把節。這壹地區的彜族與隆林彜族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少數彜族聚居在那坡縣的坡吾、坡康、大王等村。他們被稱為弘毅(也稱為華夷)。據說他們穿著紅色的衣服,喜歡“吃紅的”,比如攢豬血、雞血染紅糯米、過年喝生血。這部分彜族人說的是另壹種口語方言,與黑彜語、白彜語不相通。
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廣西的彜族使用彜語,大部分人漢語流利,也懂得附近的民族語言,如苗語、壯語等。只有少數墨工人懂壹點彜語,而且他們基本上不使用彜語。
廣西彜族生活在山區,從事農業。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稗草和豆類。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八角、杉木和牛、馬、豬。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房子是用泥墻或木板砌成的石頭房子。原來交通極其不便,運輸完全靠肩擔和馬匹。解放後,修建了高速公路和許多簡易機耕道,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例如,那坡縣的楊哲彜族人與外界的交通壹直是徒步爬山。1989年1月,公路正式建成,車到翟逸山腳下。
彜族大部分是壹夫壹妻制家庭,重視女性的叔侄權力,習慣於表親婚姻的做法,這種做法在壹些地區比較流行。婚喪習俗頗具特色。比如我舅舅對我外甥訂婚有很大的控制權,死人必須先去舅舅家報喪事。女婿在婚喪嫁娶和各種節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彜族人珍惜銅鼓,銅鼓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年期間,他們在恭平敲銅鼓並跳舞,在建造新房子和做白色事情時也使用銅鼓。敲銅鼓跳新房,敲銅鼓送葬,壹般婚禮等喜事少用銅鼓,但如果遠道而來的客人多也可以用。彜族人壹聽到銅鼓的敲擊聲,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節日活動很多,和漢族、壯族壹樣,有三月三日護林節,六月六日愛鳥節,八月二十三日修路節,十月豐收節,還有“抹黑臉”、“擦亮秋”、“跳房子”等活動。流行舞蹈有銅鼓舞、蘆笙舞、二胡舞等,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喪歌等。多關註祭祀,壹切請莫公南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