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包括:相親、破八字、定約、擇日、送婚、催婚、迎親、拜堂、出堂、鬧洞房、換花、進車。
古人認為黃昏吉祥,所以會在黃昏結婚;為此,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是五禮中的禮,是繼男冠禮或女禮之後的第二個人生裏程碑。
中國的婚禮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儀式就是訂婚。
正式婚禮,即結婚或成家的禮儀,意味著夫妻的結合。
結婚儀式是成為妻子、女人或丈夫的儀式,表明了結婚後男女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婚禮習俗中,婚前儀式和正式婚禮是主要的程序,它們都源於周公的六禮。
《禮記》中記載:“惑禮之人,必合二姓之利,上廟服後世。所以男人最重要的是收禮,問名,收征,邀客。所有的師傅都只在門外幾回,會以聽天由命、遵廟拜功的方式晉升。.....故禮驚者,亦禮之本也。”
所謂六禮,據《儀禮》記載,是收禮、問名、納吉、收禮、邀約會、迎客。據說六禮起源於周朝。壹些學者認為,在周文王的時代已經有六禮,但有些人沒有遵循它們。
漢平帝元三年,劉欣等人操辦婚禮,四輔郎君卿大夫傳千郎史家人親自迎娶。第二年,皇後還被任命接受蔡和布吉。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太子與太子妃的婚禮是不請自來的,而且從東漢到東晉,很多時候都是不按六禮結婚的。
唐朝以後,皇太子開始迎娶,太子的婚禮會遵循六禮。後來“問姓名”以“接受”為前提,“邀約會”以“接受”為前提;所以,雖然概念上還是按照六禮,但實際上只有“納才”、“納極”、“鄭娜”、“接吻”四禮。朱子的家禮把“那吉”和“鄭娜”合二為壹,所以只有三禮。
在元朝,有壹種討論婚姻的儀式。
明朝洪武元年,婚禮按照朱子的家傳儀式進行。
到了清代,據《通禮》記載,漢代官員有九禮,但都合並為成人禮和成人禮。古代只剩下五禮,即議婚、收禮、收幣、邀客、迎客。其他文人和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婚禮壹般都是按照朱的家法進行的。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的“六禮”對後世的婚姻形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我國古籍《禮記》《禮記》都對此有論述。《禮記》曰:“禮昏者,必合二姓之利,居上流之廟,繼後世。所以男人最看重的是,收禮,問名,收禮,淡淡的禮邀約會。所有的師傅都只是門外的幾個,進了租界,守了廟,門外拜了,就升官了。據《禮記·禮》壹書記載:“糊塗時有六禮,如受禮、問名、收禮、邀約會、迎客”。可見這種傳統婚俗起源於西周。壹般認為,這種婚俗確立於秦朝,後沿用於漢代。
這三本書分別是聘書、聘禮書和迎親書:
任命書:
聘書是訂婚書,是男方家交給納吉女方家的。
禮品冊:
禮品冊是用來“收禮”(送禮)的書。禮品冊會詳細列出禮品的種類和數量。
婚書:
顧名思義,迎親書就是迎娶新娘時用的書,也就是“迎親”時用的。
納才,又名采軒,相當於後人所說的“提親”、“說媒”。意味著男方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決定。
《文龔稼立》說:“收擇之禮,及此世之所謂諾。”在古代,簡單樸素。據《李逸十婚禮》記載,文人階層舉行的會議儀式,即所謂的“之”或“之”,只用鵝。本來應該是野雞,但是野雞不容易被活捉,而且大部分都是死野雞。不適合結婚,婚禮是人生大事,所以領證的情侶要穿和用超越身份的衣服。
問名字就是男方問女方女兒的名字和時間星座。如果女方接受男方的求婚,會把女兒的名字和時間星座給男方,放在神靈或祖先面前,預測吉兇。如果吉利的話,她會決定娶女方的女兒。
納吉,即文定之後,男家會選擇壹個吉日,帶壹些禮物給女家,壹般是三祭、酒禮等。,並正式頒發聘書。這個時候,其實婚姻已經初步商定了。
取征,即大禮;“納”的意思是雇錢,“正”的意思是“成”,意思是男人只有收到嫁妝才能結婚。送大禮金時,男方家會請兩四個女親戚(壹定是滿心歡喜的)約好媒人,把彩禮、禮金、彩禮帶到女方家;完成征兵儀式後,婚約正式成立。這是最隆重、最重要的訂婚儀式;因為這個儀式之後,就像是正式訂婚了。像“郭”這樣,男性會選擇壹個吉日,把同樣的嫁妝和各種禮物帶到女方家裏;而女方家也會準備禮物作為回報。
請柬的意思是“擇吉”結婚。男方家會選擇壹個結婚的吉日,然後給女方家準備結婚日期書和禮物。女方家人接受禮金並同意後,即可確定婚期。
喜宴又稱婚宴,是指在婚禮當天,新郎會和媒人及親朋好友壹起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在去女方家之前,新郎會先去女方家的祠堂拜壹拜,然後用轎子把新娘接回男方家。新人會在男方家舉行祭天、祭地、祭祖的儀式,然後送洞房。
改族譜是指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族譜作為訂婚的證據。媒人提親後,如果男女八字不沖突,雙方就改庚譜。
選好吉日後,結婚前幾天,“我壹生的幸運男人”把新床搬到了合適的位置。位置要根據男女雙方的星座運勢和神位來定,床的起居位置不要與桌櫃、方櫃的尖角相對。
然後,壹個“兒孫滿堂的夫人”負責鋪床,各種喜果、荔枝幹、紅綠豆、梨都擺在上面。
安頓好後不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臥,尤其是寡婦、離異人士;而是讓寶寶先在床上玩,意思是加丁發財。
嫁妝最遲要在結婚前壹天送到男方家。嫁妝的多少象征著女方家庭的身份和財富。除了珠寶,嫁妝主要富有吉祥的含義:
蝴蝶齊飛:剪刀;
甜蜜蜜:壹片糖;
花開富貴:花瓶;
溫飽:72套衣服。
《禮記》曰:“娶婦人之家,守燭三夜,互為思念。"
哭著要結婚,在今天可能是很難理解的事情;但在古代,由於現代交通不方便,女兒出嫁後很難有機會見到家人。
事實上,已婚婦女不能像今天這樣,隨時回娘家探親,需要得到婆家的同意。
除此之外,還有如下說法:據說哭嫁起源於古代女性不能自由婚姻,所以會用哭嫁之歌來控訴古代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在古代,壹個人二十歲的時候,要行壹個“加冕禮”,以示成年。這個女人,十五歲,結婚後做了壹份“禮物”。標出結婚年齡。因此,成年禮和婚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後來,由於早婚的盛行和庶人禮儀的簡化,它演變成了婚前儀式。
“上頂”指的不僅僅是梳理頭發和發髻,還包括打扮整個頭部,畫個臉畫眉,塗脂抹粉。
“開臉”指的是用細羊毛擰掉新娘臉上的頭發,使她的臉更光滑。
“登頂”是壹個非常講究的儀式。用新梳子梳頭發,幫妳老板的人壹定是“有福氣的人”(俗稱“幸運的家夥”、“幸運的女人”),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六親不認,子女滿屋的人。
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登頂”的盛況也可見壹斑。
“幸運的家夥”和“幸運的女人”為新郎新娘梳頭,同時唱了十首歌:“壹梳到底,二梳白發,三梳兒孫,四梳銀筍,五梳翁順,六梳夫妻,七梳七姐妹,八梳八仙祝壽,寶雅過蓮花路。
新娘通常戴壹條壹邊長三英尺的方形紅領巾。這種紅領巾被稱為“蓋頭”,俗稱蓋頭。
關於蓋頭的婚禮習俗,壹般有兩種意見:壹種認為蓋頭是為了遮羞;還有壹種說法是源於古代的掠奪式婚姻,意思是新娘蒙頭之後就再也找不回路了。
在古代,男人必須去迎接新娘。“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儀。沒有新郎,就沒有結婚的新娘。古代有步行的,也有坐車的,更常見的是用八人轎子迎接。
坐轎子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到別人的轎子,千萬不能接。他們必須四處走動。結婚典禮回來,還得走另壹條路回去,免得回去。如果途中經過寺廟、神社、墳墓、水井、河流等地,壹定要由出嫁的男子用紅氈蓋在轎子上,作為“避邪”的手段。
如果妳在路上遇到送葬的隊伍,迎接婚禮的人會說:“今天吉祥,妳遇到寶了!”“這是因為棺材的諧音是‘觀財’,意思是見寶。這主要是為了好運。
出門意味著新娘離開家人。到了吉時,女的必須由大金姐姐(新娘)擡上轎子;據說如果新娘腳著地會帶來厄運。
出門的時候,不允許新娘的嫂子送走。這是因為嫂子這個詞有掃帚星的諧音,所以人們相信出門送走她會帶來厄運。
如今新娘出門,伴娘(陪伴新娘到男方家,必須未婚)撐起壹把紅傘保護新娘,意為展開新娘的枝葉。壹邊走,大金姐等姐妹壹邊往天上、傘頂、花車頂撒米“餵金雞”,意思是雞啄完米就不啄新娘了。最後,在登上彩車之前,新娘會向親友鞠躬以示感謝。
過門是指新娘在離開女方家與翁姑等男方家長輩見面後,正式踏入男方家。
傳說翁阿姨在大廳不能直接看到新人進門,因為會有碰撞。所以,當女方踏進男方家的時候,翁姑就會從房間裏出來,在大廳裏迎接新來的人。下車過程中有退麥片豆之類的習俗,孩子會去爭取。據《紀源事》記載,傳播玉米豆的做法始於漢代。新娘也可以拿著毯子,用紅色的毯子把新娘裹起來,把她抱在門裏。
《孟良陸婚》載新婦門“選官捧花鬥,捧五谷豆彩果,望門而退,兒女爭之,謂之散五谷豆。”
《談征務部》:“今人娶女,轎子遇門,轉人使地。讀了白太傅博士的《春娶妻》詩,有雲:“青衣化為氈褥,又美又坡。“那這俗不可耐的唐朝早就沒了。”
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會給翁阿姨敬茶,跪拜。翁阿姨會說壹些問候的話,給新娘送首飾和禮物。新娘應該在收到飾品後馬上戴上,以示感謝。然後,這對夫婦會給其他長輩和親戚敬茶。
拜堂,又稱“拜天地”,是婚禮中非常重要的儀式。訪堂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中的禮儀胡普安《中華民族風俗誌》下卷《浙江海寧婚嫁》:“出轎子時,直鋪米袋至燭前,新娘便踏米袋,說是世世代代好。訪天地叫訪堂。新人互相敬酒說“結婚”(日語:床杯)。新郎新娘各持紅綠綢緞壹端送洞房(日語:床入り),坐在床上,滿身攤果,稱坐在床上攤帳。”
迎接新娘的習俗在宋代以後非常流行。見到新娘後,女方成為男方家庭的壹員。孟元申《東京夢錄·嫁女》記載了拜新娘的習俗,說:“次日五更,上放金碧輝煌的鏡臺和鏡子,稱為拜新娘。第二次拜訪長輩親戚,每人帶五顏六色的綢緞,精巧的做工,鞋子,枕頭等。,這叫做獎勵。妳的長輩會給妳答復的。"
司馬光在《文公亦舒》卷三中說:“古時候,女人和丈夫是作為禮物來崇拜的。老村俗:男女互拜,女先拜,男拜女,女再拜。丐幫的禮是男人再拜壹次,女人的禮是拜四次。在古代,已婚婦女沒有祭奠的工具。今在世俗界相見祭奠,理當如此,不可廢也。”
“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說:“壹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二人送洞房。”《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梁超結婚:“四月十三日,姜宅來鋪床。衣服和用具有明亮的床和窗簾,所以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晚上世俗鋪的新床沒有空,就量了壹袋綠豆壓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小姐,聽了趙夫人的話,拜了天地,吃了酒,拜了床的母親和父親,付了帳。壹切都符合習俗。我進門回來,蔣家送了三次飯。”
其實,拜天地代表了對天地之神的崇拜;而拜高唐是孝的體現;至於夫妻崇拜,是指夫妻互相敬為上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房事是在少數女人可以和男人有相同品味的古代。
三朝是指婚後第三天,新娘在丈夫的陪同下,帶著燒豬和禮物回娘家祭祖,然後和丈夫壹起回婆家;相傳先秦時期就有這樣的習俗。
省親就是回娘家給父母報平安。在古代,現代交通不方便。如果壹個女人的公婆離她父母家很遠,那麽所謂的已婚丈夫可能在她到達父母家時沒有機會回到父母家。
何修《春秋公羊傳》記載,春秋時期就有這種樂器。《詩經·周南·葛覃》:“加害於桓,回報於父母。”所以,回門可能是女人踏足家庭的最後機會。正因為如此,人們非常重視拜望雙親,這是壹種婚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