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壹種傳統的節日習俗,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正月十五是壹年壹度的花燈煙花的高潮。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在山西的縣級城墻乃至鄉鎮,這些居民都集中在繁華熱鬧的地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街上掛滿了燈籠,鮮花遍地,燈火搖曳,在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之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第壹聲。不過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正月十五燒燈籠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其他習俗:
1,打獅子
玩獅子在湘源很常見,是農閑時人們的傳統娛樂項目之壹。用竹、木、布、漆做獅頭,用布、麻、毛做獅身獅尾。
2.舞蹈秧歌
秧歌是中國北方漢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代表性舞蹈,是中國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壹。它的前身是農民插秧時的歌唱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和勞動。每年春耕的時候,幾十個農民婦孺壹起到田裏插秧,壹人打壹面大鼓。鼓聲壹響,“群歌爭鳴,日日不息”,稱為“秧歌”。